第一单元绝不屈服,绝不,绝不,绝不丘吉尔1距离上次你们校长盛情邀请我来这里已经快一年了,上次来是为了通过演唱我们自己的校歌来鼓舞我自己以及其他一些朋友的心灵的。
在过去的十个月里,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极为悲惨的事情——起起伏伏,多灾多难——但今天下午,这个十月的下午,在座的有谁能对过去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以及我们国家和家园所发生的巨大改进不充满感激之情?是啊,当上次我来这里的时候,我们都非常的孤独,充满了绝望的孤独,这种状况持续了大约五六个月。
我们当时的装备很差,而如今我们的装备已不再这么差了;但当时我们的装备的确非常差。
我们受到了敌人的巨大威胁,他们的空袭至今仍在我们头顶上轰鸣,你们大家一定经历过这种空袭;我想你们大家一定开始对目前的这种局面感到烦躁,因为这种局面已经持续了很久而毫无转机。
2但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对待这两种情况:不管是短暂激烈的,还是长期艰难地。
人们通常都认为英国人总是在最后表现得最好。
他们不想从一种危机转入另一种危机;他们不会总是期待战争每一天都会出现好的转机;但当他们慢慢下定决心要结束这一切的时候,那么,即使是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数年的时间,他们也会做的。
3让我们把思绪拉到十个月之前我们在此相遇的情景,然后再转到现在。
另外一个我想我们可以吸取的教训是,表面的东西往往具有欺骗性。
正如吉普林所说的,我们必须“去面对胜利和灾难,并对这两种具有欺骗性的东西保持同样的态度。
”4你很难从事情的表面判断它的走势。
尽管离开了想象力就做不了多少事情,但想象有时候会让事情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糟。
那些富有想象力的人会发现很多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危险;也许会有更多的危险发生,但这些人同时也要祈求能被赐予额外的勇气来承受这种深远的想象力。
但对所有人来说,毫无疑问,我们在这段时期所经历的——我要告诉你们——从这10个月的经历中所得到的经验就是:绝不屈服,绝不屈服,绝不,绝不,绝不,绝不——屈服于任何东西,不管它是伟大还是渺小,庞大还是细微——除了对荣誉和机智外,都绝不屈服。
不屈从于暴力,不屈从于表面上气势汹汹的敌人。
一年前我们孤军奋战,对许多国家来说,我们的命运似乎终止了,我们似乎完蛋了。
我们所有的传统,我们的歌曲,我们学校的历史,这个国家的这一段历史,似乎都要随风而去了。
5如今大家的心情已完全不同。
其他国家都认为英国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其实我们的国家是站在一个缺口上。
没有退缩,没有屈服的念头;这些对于英伦三岛以外的人来说都是奇迹般的事情,我们自己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发现自己现在正处在这种局势中,就是我所说的,坚持就是胜利。
6你们今天唱了一段校歌:你们唱了特别为我所做的那段,你们今天一起重复了那段,我深感荣幸。
但其中有一个词我想改一下——去年我就想改了,但当时没敢改。
就是那句:“即使对最黑暗的日子,我们也要赞颂它。
”7我已经征得了校长的同意,将“更黑暗”改为“更严峻”。
“即使是对更严峻的日子,我们也要称颂它。
”8让我们不要再谈及那些更黑暗的日子,而谈及那些更严峻的日子吧。
这段时光并不是黑暗的日子;这些是伟大的日子——我们国家所经历的最伟大的一段日子;我们每个人都该感谢上帝能够允许我们参与其中,我们都各负其责,使这段日子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留下永恒的印迹。
第二单元空间入侵者理查德·斯坦格尔1 几天前我在银行,正排队站在围着几根松弛的天鹅绒围栏的蜿蜒的队伍中时,后面穿着汗衫的男人开始贴着我向前挪动,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他的社会保险单里存些钱。
无奈之下,我只好朝前面正在看《华尔街日报》的女士稍稍移动了一下。
女士有点生气,于是侧身向她前面正在涂写一张支票的男士迈了一步,而那位男士却心不在焉地向前面白发老太太移进。
到最后,我们互相紧贴着,队伍也变得七歪八扭,原来尽然有序的队伍突然变得像slinky 弹簧一样挤作了一团。
2 我估计我个人空间的范围应该在身前18英寸,身后10英寸,两侧各1英尺——尽管要估算某人站在你身后多远几乎是不可能的。
“个人空间”这个词组带有一种古雅的、70年代的味道(“老兄,你侵犯了我的空间”),但这是一个能让全人类一下子明白过来的令人满意的词组之一。
就像我们国家拥有12海里领海权一样,个人空间就是我们的边界,只要有陌生人穿过这个边界,就会使我们感到不安。
3 最近,我发现我的个人空间比以往任何时候所遭受的侵犯都更加厉害。
电梯里,人们抢在关门之前拼命挤进来;马路上,行人奋勇向前,在人流中穿梭,推推搡搡,拒不让路;地铁中,乘客不再刻意在自己和别人之间留出狭小空间;在机场队伍中,人们拼命向前压上,就像等待红灯时烦躁不安的出租车一样。
4 最开始我把这种趋势归结于“人口爆炸”以及无情的马尔萨斯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现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口比20年前多一倍,每个人得到的空间就缩小一半。
近来,我怀疑是不是季节的原因:穿着T恤衫的天气使彼此靠近更具吸引力(抑或使吸引力大大减少)。
或许是因为曼哈顿咖啡厅的激增——数量每3个月翻一番——将如此多的咖啡因注入原来就已经烦躁不安的当地人体内,使他们更加难以离群索居。
5 个人空间基本上是个公众场合的问题;私下里,我们允许对个人空间进行各种各样的侵犯。
(没有这些“侵犯”,人类不可能存在。
)如何界定个人空间的大小因地而异。
住在加尔各答的人比科罗拉多的人个人空间要来得少。
“别踩我”这句话只可能是由拥有大牧场的人杜撰发明的。
我敢担保北半球的居民比南半球的个人空间的概念要宽大。
对英国人来说,握个手简直就是擅闯禁地,而对巴西人来说,不给你来个拥抱就会给人一种冷若冰霜的感觉。
6 就像司机撞上你停着的空车连个条子也不留,人们撞上人再也不说声“对不起”。
世风日下,哀声遍野。
在我看来,礼貌就是给别人以空间,不冒犯他人,允许别人有隐私。
7 我还注意到,那些我所认为的空间入侵者们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些小小的领土扩张主义者们带着舍我其谁的架势堂而皇之地侵占着公共空间。
这些日子,在影剧院中,人们霸占着两边的扶手,吞并手肘的全部空间;在咖啡厅里和长岛的铁路上,往往一个人就占领了面对面的火车座,而这种座位本来是给4位顾客或乘客的。
8 归根结底,个人空间是个心理上的问题,而非物理上的问题:与其说它与我们的外部空间相关,不如说它与人的内心空间相关。
我怀疑个人空间的缩水直接与自我专注的扩大成比例:那些只关注自我的人根本不屑于关注外部世界。
这些日子,甚至科学研究都聚焦于微观世界而非宏观领域。
人类基因组工程正力图绘制基因代码的全貌,神经科学家们正使用加强型磁共振成像机捕捉脑神经元的飞速漫游。
9 正如日本一只蝴蝶轻舞飞扬可能最终引发加利福尼亚的一场海啸,我决心一己之力拓展不断收缩的个人空间。
在我办事银行的队伍中,如果前面有人,我一定和他最少保持3英尺的距离,即便排在我后面的人的呼吸在我脖颈上都感受得到也在所不惜。
第三单元因特网与人际之疏远威尔·贝克1 因特网为思想的自由交流提供了一个非凡的平台。
由于登录和使用互联网的限制相对较少,它的作用就等同于通讯传播中的公海。
我个人认为人类潜能只有通过思想的全球化才能实现。
在因特网广为应用之前许多年我就有了这样的立场。
我为因特网给全球社会的更好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振奋不已。
然而,我也为预料之外的负面后果感到困扰。
2 关于“新的信息时代”人们谈论得很多。
但是,互联网使网民之间彼此疏远,从而导致社会的进一步土崩瓦解,对这方面的报道却少得多。
乍听起来这似乎相互矛盾:一种东西怎么会既能让人们自由地交流思想,从而使全球融为一体,同时又让参与者彼此疏远呢?3 我一位朋友自称使用因特网出了“问题”,最近我和他讨论了这个问题。
我进一步追问时他说他有“网瘾”,经常得“强制”自己离线下网。
他觉得自己像个酒鬼,因为他就是无法有节制地上网。
据我所知,此人不喜欢夸大其词,因此当他描述自己的网瘾,说常常连续泡网一天一夜时,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他说:“网络世界不是真实的,但我还偏偏把自己所有时间花在网络上,所以我不得不悬崖勒马。
”他接着说他在网上花的那么多时间使他扭曲了现实感,让他觉得孤单压抑,郁郁寡欢。
4 大家哀叹社会的四分五裂由来已久。
在我看来,这种分裂真正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一代人在海外完成宏伟事业之后荣归故里。
他们打赢了战争,面对上帝,他们还要赢得和平。
小汽车变得普及,人们建起了郊区。
“进步”是时常挂在他们嘴边的口号。
于是甚至早于因特网大行其道之时,人们早就疏远了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和左邻右舍。
我们把场景快进到今天,见到的情景几乎可以说是残酷的讽刺:人们足不出户就经常能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建立网络关系,但这样做的代价是:他们花掉了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本来可以在他们自己的村子和城镇里投身于各项活动,从而培养社区观念。
5 上周末我们夫妻邀请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来家里庆祝我女儿的生日。
整个庆祝过程中,小外甥把全部时间都花在我电脑上玩一个模拟战争的游戏。
我和妹夫就坐在边上聊天。
我们都认识到,要是像几代前的先辈那样,他儿子,也就是我外甥,一定在外头和朋友玩耍。
但如今这小家伙不在外头玩,而是上网和虚拟空间的朋友玩游戏。
6 对我来说,因特网似乎是个强大的工具,它给人们提供一个不断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机会。
然而,通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能够理解当某些人上网的时候,是如何面临认知超载的。
我也同样明白一个人的现实感在上网过程中如何被扭曲。
网络空间是真实的吗?按照界定“真实处所”的定义,网络空间很可能是真实的。
退一万步说,我相信上网时,我们会被迫拷问自己一些基本问题,比如我们如何感知周围的世界——或许这是另一个预料之外的后果。
有人或许会说,用户在网上唇枪舌剑、购物旅游、谈情说爱的虚拟存在并不真实;而另一些人主张说,按实际的说法,人们确实在网上唇枪舌剑、购物旅游、谈情说爱,那么网络世界就应该是真实的。
7 说了这么多,我认为发挥因特网潜能的关键在于在生活中取得平衡。
这能使我们最大程度地挖掘网络潜能而不迷失自己。
然而,就像大多数事理那样,说易行难。
在我看来,我们这个社会似乎最崇尚及时行乐,要实现这一点,还有比网络空间更好的场所吗?在网络上你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汽车的广泛使用永远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类似的事情现在也在发生。
我压根不确定“信息高速公路”将会把我们引向何方:有人说它会把我们带入乌托邦,而另一些人觉得它是通往地狱之路。
但我确信我们都有能力保持我们在世界上的方位感。
但是我们能否选择利用这种能力却是另外一回事。
第四单元望远山乔纳森·谢尔1 1945年8月9日,一颗原子弹投向长崎。
当天,在日军中服役的摄影师山端庸介被派遣到这座已遭毁灭的城市。
他第二天拍摄的百来张照片可谓现存最完整的核毁灭威力的影像记录。
此前3天也遭遇毁灭的广岛在轰炸的第一天基本没被相机拍摄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