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学习目标〗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及原因是本节教学重点。
2.让学生学会运用案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原因为本节难点。
[课时划分] 本节内容合计用时2课时,具体安排为:
第一课时:完成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部分及〖新知学习〗的“人口的迁移”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新知学习〗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部分和〖课程达标检测〗部分。
[教学指导]
课文第一句话,说明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入或迁出数量的变化。
这既是与第一节内容的衔接与过渡,也是一个基本的知识内容。
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时间”和“距离”是两个基本要素。
在“国际人口迁移”的概念中,有较为明确的时间和距离界定;在“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中,用到了“移居”一词,其中包含“一段时间”的意思。
对国际人口迁移总特点的分析,采用了两个“时间点”:一是19世纪以前;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图1.8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变化。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欧洲西部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西部。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的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教材有三幅人口迁移地图,要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归纳出人口迁移的方向。
无论是国际人口迁移还国内人口迁移,都涉及历史知识,教师应适当补充和交代人口迁移的历史背景,对这些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作适当评价,实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课堂预习导学〗
学生预习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学生通读教材。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二步,对照教材,完成〖自主知识梳理〗。
在完成〖自主知识梳理〗中再次阅读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对本节的知识体系大致把握。
〖随堂基础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
B.西亚和北非吸引了大量外籍工人
C.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D.定居移民少,短期流动人口多
【解析】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主要由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答案】C
2.山东居民自古有“闯关东”的说法,即不少山东老乡出山海关到东北地区发展;上世纪末,不少“东北客”又返回山东定居,导致了人口的“雁南飞”现象。
上述现象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原因 B.国家政策的引导
C.气候变化 D.资源开发
【解析】山东居民“闯关东”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的年份,山东饥民自发的到土地、森林等资源比较丰富,人口相对较少的东北地区去发展,以度过饥荒,有些随之定居东北。
“东北客”为我国开发东北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省因为沿海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迅速,而东北地区因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之国家政策的一些原因,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就业机会减少,所以有些老“东北客”返乡工作、定居。
显然,这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
【答案】A
3.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拉丁美洲继续是国际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C.人口迁出减轻了所在国的人口压力
D.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有外来移民明显的作用
【解析】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
人口迁出有利于减少迁出地的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答案】B
4.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
A.规模小、频率高 B.规模小、频率低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频率低
【解析】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迁移多为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规模小、频率低。
【答案】B
5.下列可能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大规模流动方向的是 (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河南
C.从新疆流往四川 D.从湖北流往重庆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来此务工、经商。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下图为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时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原因是。
(2)这一时期,人口流动方向是从
到;
从到。
(3)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相比较,引起迁移的原因是否相同?区别是什么?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城乡各地区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因此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人口以自发流动为主,流动和迁移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这一时期与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的区别是主动迁移和被迫迁移。
【答案】(1)不断增加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户籍管理制度放开
(2)农村城市内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3)不相同。
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主要是战乱,其次是开拓疆土、流放、戍边等,主要是被迫迁移;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受经济影响,属于自发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