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数据结构与算法

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数据结构与算法

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1.一个算法一般都可以用_____、_____ 、 _____三种控制结构组合完成。

[解析]顺序、选择(分支)、循环(重复)一个算法通常由两种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________。

[解析]算法的控制结构在一般的计算机系统中,有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和________四类基本的操作和运算。

[解析]数据传输2.常用于解决“是否存在”或“有多少种可能”等类型的问题(例如求解不定方程的问题)的算法涉及基本方法是()A.列举法 B.归纳法 C.递归法 D.减半递推法[解析]列举就是列举出所有可能性,将所有可能性统统列举出来,然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A3.根据提出的问题,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并用问题中给定的条件检验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这是算法设计基本方法中的____。

[解析]列举法4.通过列举少量的特殊情况,经过分析,最后找出一般的关系的算法设计思想是()A.列举法 B.归纳法 C.递归法 D.减半递推法[解析]B5.在用二分法求解方程在一个闭区间的实根时,采用的算法设计技术是()A.列举法 B.归纳法 C.递归法 D.减半递推法[解析]二分法就是从一半处比较,减半递推技术也称分治法,将问题减半。

所以D6.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归结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将这些较简单的问题再归结为更简单的问题,这个过程可以一直做下去,直到最简单的问题为止,这是算法设计基本方法中的___。

如果一个算法P显式地调用自己则称为___。

如果算法P调用另一个算法Q,而算法Q又调用算法P,则称为_____.[解析]递归法直接递归间接递归调用7.算法中各操作之间的执行顺序称为_____。

描述算法的工具通常有_____、_____ 、 _____。

[解析]控制结构传统流程图、N-S结构化流程图、算法描述语言8.从已知的初始条件出发,逐步推出所要求的各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这是算法设计基本方法中的( )[解析]递推法9.将问题的规模减半,而问题的性质不变,再重复“减半”的过程,这是算法设计基本方法中的()[解析]减半递推技术10.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然后沿着这个线索逐步试探,对于每一步的试探,若试探成功,就得到问题的解,若试探失败,就逐步回退,换别的路线再试探,这是算法设计基本方法中的[解析]回溯法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顺序存储结构的存储一定是连续的,链式存储结构的存储空间不一定是连续的B.顺序存储结构只针对线性结构,链式存储结构只针对非线性结构C.顺序存储结构能存储有序表,链式存储结构不能存储有序表D.链式存储结构比顺序存储结构节省存储空间[解析]顺序存储结构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连续存放的,在链式存储结构中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指针来连接,所以不要求存储空间一定是连续的;顺序存储结构(或链式存储结构)既可以针对线性结构,也可以针对非线性结构,但像栈、队列这样的线性结构一般采用顺序存储结构(但也可以采取链式结构);树、二叉树这样的非线性结构一般采用链式存储结构(但也可以采用顺序存储结构);链式存储结构既可以存储无序表,也可以存储有序表,注意,链式存储结构存储的即使是有序表,也不能进行二分查找;链式存储结构比顺序存储结构要多使用存储空间,由于链式存储结构中要用额外空间来保存指针。

所以A顺序存储方式主要用于线性的数据结构,它把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存储在物理上相邻的存储单元里,结点之间的关系由存储单元的邻接关系来体现。

而链式存储结构的存储空间不一定是连续的。

2.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指()A.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 B.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量C.数据在计算机中的顺序存储方式D.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现[解析]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数据结构。

数据的存储结构则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物理实现,有时也称作数据的物理结构。

两者的区别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只涉及到数据之间抽象的数学关系,存储结构则涉及到如何在计算机中通过对数据的物理存储进行组织来表达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中是利用物理存储空间上的连续性来表达线性表中数据的前后件关系;在线性表的链式存储中是通过指针域构成的逻辑链条来表达数据的前后件关系。

一般的,一种数据的逻辑机构对应的物理实现,即数据的存储结构不止一种。

所以D3.在长度为n的顺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中,要在第i(1≤i≤n)个元素之前插入一个新元素,则需要移动表中的()个元素,表的长度变为();若删除表中的第i(1≤i≤n)个元素,则需要移动表中的()个元素,表的长度变为()。

[解析]n-i+1 ;n+1;n-i;n-14.一个栈的初始状态为空。

现将元素1、2、3、4、5、A、B、C、D、E依次入栈,然后再依次出栈,则元素出栈的顺序是()A.12345ABCDE[解析]栈是按照“先进后出(FILO)”或“后进先出(LIFO)”的原则组织数据的,栈职能在栈顶插入数据(称为入栈)和删除数据(称为出栈)。

现将元素1、2、3、4、5、A、B、C、D、E依次入栈,然后再依次出栈,则元素的出栈顺序是EDCBA54321。

所以B5.下列关于栈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栈是先进后出的线性表 B.栈职能顺序存储C.栈具有记忆作用 D.对栈的插入与删除操作中,不需要改变栈底指针[解析]栈是一种先进后出的线性表;栈既可以顺序存储,也可以链式存储;栈可以用开保护断点信息,具有记忆作用;只允许在栈顶插入和删除元素,所以对栈的插入与删除操作,不要用改变栈底指针1. 线性表的存储结构主要分为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队列是一种特殊是线性表,循环队列是队列的_______存储结构。

[解析]顺序2.数据结构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带链的队列属于______[解析]线性总结:常用的数据结构比如:线性表、栈、队列是线性结构(不管是采用顺序存储还是链式存储结构);树、二叉树、图都是非线性结构(不管是采用顺序存储结构还是链式存储结构)3.已知元素的入栈顺序为abcde,则下列哪种出栈顺序是不可能的?()A.edcba[解析]abcde依次入栈,再再次出栈,得到出栈顺序edcba,所以选项A 可能;选项B,第一个出栈的是C,可以肯定栈中有b、a,等待入栈的是d、e,此时出栈的可能是b或d(d入栈马上出栈),不可能是a,所以选项B不可能;选项C,第一个出栈的是d,可以肯定栈中有c、b、a,等待入栈的是e,此时出栈的可能是c或e,若c、b、a依次出栈,e入栈马上出栈,刚好得到出栈顺序dcbae,因此选项C可能;选项D,第一个出栈的是b,可以肯定栈中有a,等待入栈的是c、d、e,c、d、e分别入栈又出栈得到出栈顺序bcde,最后a出栈,行号得到出栈顺序bcdea,所以选项D可能。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4.假如刚开始时栈为空,依次有A、B、C、D四个元素入栈,此时栈底指针指向元素___,栈顶指针值为___(假如每个元素的长度为1)。

执行四次出栈操作后把E、F、G压入栈,问此时栈底指针指向元素___,此时栈的长度为___.[解析]A;4;E;35.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循环队列有对头和队尾两个指针,因此,循环队列是非线性结构B.在循环队列中,只需要对头指针就能反应队列中元素的动态变化情况C.在循环队列中,只需要队尾指针就能反映队列中元素的动态变化情况D.循环队列中元素的个数是由对头指针和队尾指针共同决定[解析]所谓循环队列,就是将队列存储空间的最后一个位置绕到第一个位置,形成逻辑上的环状空间,供队列循环使用。

在循环队列中,用队尾指针rear指向队列中的队尾元素,用排头指针front指向排头元素的前一个位置,因此,从排头指针front指向的后一个位置直到队尾指针real 指向的位置之间所有的元素均为队列中的元素。

求解队列中元素个数的方法是:若front>rear,队列中有n-front+rear个元素(其中n为循环队列的容量);若front<rear,队列中有real-front个元素;若front=rear,队列中有n个或0个元素。

循环队列是线性结构。

所以D6. 在一个容量为15的循环队列中,若头指针front=6,尾指针rear=4,则该循环队列中共有_____个元素;若front=4,rear=6,则该循环队列中有_____个元素;若front=6,rear=6,则该循环队列中共有_____个元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循环队列的存储形式和入队运算、出队运算的理解。

求解队列中元素个数的方法是:1.若front>rear,队列中有n-front+rear个元素(其中n为循环队列的容量);2.若front<rear,队列中有real-front个元素;3.若front=rear,队列中有n个或0个元素。

循环队列是线性结构。

所以 13;2;0或151. 下列对于线性链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存储空间不一定是连续,且各元素的存储顺序是任意的B.存储空间不一定是连续,且前件元素一定存储在后件元素的前面C.存储空间必须连续,且前件元素一定存储在后件元素的前面D.存储空间必须连续,且各元素的存储顺序是任意的[解析]线性链表是通过增加一个指针域来把相邻的数据元素链接成一个线性序列。

线性链表的这种结构使得它存储数据的空间可以是离散的,并不像顺序表那样一定要求物理上的连续空间。

所以A2.在线性链表的插入算法中,若要把结点q插在结点p后面,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使结点p指向结点q,再使结点q指向结点p的后件结点B.使结点q指向p的后件结点,再使结点p指向结点qC.使结点q指向结点P,再使结点P指向结点q的后件结点D.使结点p指向q的后件结点,再使结点q指向结点p[解析]在修改结点指针域的操作中,有一个操作顺序的问题。

比较选项A 和B只是操作顺序颠倒了一下。

A中先使结点p指向q后,q就称为p新的后件结点了,原先通过结点p指向的后件结点与结点p脱节了那么后面的一步操作没有任何意义的。

使结点q指向p的后件结点即使结点q成为自己的后件结点。

按照B指定的顺序操作就不会出现引用结点p的指针域之前已经把它的值修改了的情形。

至于C和D是命题者设计的干扰项想让考生把p和d的顺序搞混。

总结,做这种类型的试题,最好画图。

插入结点:若结点p的后面是结点s,要在p和s之间插入结点q,一般先将结点q指向结点s,再讲结点p 指向q,顺序不能颠倒。

删除结点:若结点p的后面是结点q,结点q 的后面是结点s,若要删除结点q,只需将结点p指向s即可。

3.在长度为64的有序线性表中进行顺序查找,最坏情况下需要比较的次数为()A.63[解析]只要是顺序查找(不管线性表是有序还是无序),都是从表头到表尾逐个比较,若相同则结束查找,否则一直继续比较下一个表中元素,指导整个表都遍历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