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标本采集方法

常用标本采集方法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一、血培养指征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 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 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一)消毒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 cm 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 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4.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 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 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

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 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 ml。

四、运送要求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

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

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2.送检标本应正确粘贴条形码,注明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

3.安全防护:放标本的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

五、报告要求(一)紧急口头(电话)报告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立即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在最短时间内将结果向临床主管医生进行紧急口头(电话)报告。

口头报告包含以下内容,并记录在案。

(1)报告者全名(或工号);(2)报告的时间;(3)所联系医生的全名(或工号);(4)报告镜检结果并强调其紧急价值;(5)确认临床医生收到报告并复述结果。

(二)最终结果(书面)报告(1)无菌生长(培养5天无需氧菌和厌氧菌生长);(2)阳性培养结果(最终鉴定结果、最终药敏结果)。

(三)其他报告和记录1.标本被拒收时,需即刻通知临床立即重新采血,并记录在案。

2.最终结果与紧急口头报告结果不符,需要变更时,需立即通知临床,同时必须在书面报告上提供正确的结果,注明变更的内容。

3.其他需临床注意的事项的记录,如:采血量不足、标本转运时间过长、标本采集份数不够等信息。

痰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一、采集目的一般可用于普通细菌、分枝杆菌、真菌和军团菌的涂片或培养检测,经气管穿刺吸引物可用于厌氧菌的检测。

二、一般原则1.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2.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

3.对于普通细菌性肺炎,痰标本送检每天1次,连续2~3天。

不建议24 h 内多次采样送检,除非痰液外观性状出现改变。

4.怀疑分枝杆菌感染者,应连续收集3天清晨痰液送检。

三、采集方法(一)自然咳痰法与雾化导痰法1.用物准备:无菌容器(盒)、生理盐水(250 ml或500 ml)、化验单。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等。

3.无痰或痰量极少者可用3%~5%氯化钠溶液5 ml雾化吸入约5 min后留取痰液。

4.如有可能,应在医护人员直视下留取清晨第二口痰。

嘱咐患者留取前摘去牙托,清洁口腔,如刷牙后反复用生理盐水漱口;深吸气后用力自气管深部咳出痰液,置无菌容器内。

应尽可能防止唾液及鼻咽部分泌物混入样品,不应用纸巾包裹痰液。

(二)支气管镜法鼻或口腔插入支气管镜。

常用采集方法有经支气管镜吸引、支气管肺泡灌洗、防污染毛刷采样或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等。

(三)经人工气道吸引法1.用物准备:负压吸引器、生理盐水、一次性吸痰管、无菌手套,无菌容器(试管)、化验单。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等。

3.将患者头部转向操作者一侧。

4.进行手卫生后将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拆开,连接吸引器,调节吸引器至适宜负压(成人:40.0~53.3 kPa;小儿:<40.0 kPa)。

5.将一次性吸痰管外包装去除,戴手套持吸痰管试吸生理盐水,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6.折叠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插入口腔或鼻腔或人工气道至适宜深度,放开吸痰管末端,轻柔、灵活、迅速地左右旋转上提吸痰管吸痰。

见吸痰管内有痰液吸出,即折叠一次性吸痰管退出,将一次性吸痰管与吸引器分离(使用人工呼吸机者,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前后需吸入高浓度氧气1~2 min)。

7.将痰液注入无菌容器(试管)内,如痰液黏稠可用一次性针筒向吸痰管末端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将痰液冲人无菌容器(试管)内。

四、运送和保存应在2h之内送至实验室,否则应4℃冷藏,但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4 h。

手术部位感染标本采集及运送标准操作规程一、一般原则I.在抗菌药物使用前,且仅在有临床感染症状或伤口恶化或长期不能愈合时采集标本。

2.皮肤或黏膜表面的清洁。

(1)闭合伤口和穿刺物标本:消毒方法同血培养标本的皮肤消毒(见《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2)开放伤口:无菌生理盐水充分冲洗伤口部位。

不可以用消毒剂。

3.采集新鲜的感染组织,避免采集浅表的组织碎屑。

4.若可以采集穿刺物或活检标本,应避免拭子标本。

二、容器1.较大的标本:含有少量生理盐水的带螺纹口的无菌塑料容器。

2.标本较小或拭子标本:MW&E TRANSWAB运输培养基,适用于需氧和厌氧菌。

三、采集方法(一)封闭性脓肿1.注射器穿刺抽取脓液。

2.若无法抽到脓液,应先皮下注射少量无菌生理盐水,再次穿刺抽吸脓液;若脓液过多,应先切开引流,在基底部或脓肿壁采集标本。

脓液的量以大于1 ml 为宜。

3.排除注射器内部及针头的气体,用无菌橡皮塞封闭针头送检;或直接打入血培养瓶中。

疑为厌氧菌,应迅速将脓液打入厌氧血培养瓶中。

(二)组织和活检标本1.采集足够大的组织,体积以1 mm3为宜,避免在坏死区域采集。

2.将小块的组织放在运输培养基内;较大的放在无菌容器中,并加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

(三)开放伤口1.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浅表部位,去除表面的渗出物和碎屑。

2.用拭子深入伤口的基底部或伤口一正常组织边缘部采集两个标本,分别用于培养和革兰氏染色。

四、标本的标识填写患者信息、标本类型(深部组织、表浅组织、脓肿和穿刺物等)、标本的来源(腹腔、腿和上臂等),记录标本采集的日期和时间及是否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选择检查项目(需氧培养或厌氧培养)。

五、标本的送检为了更好地分离病原菌,标本应在采集后的30 min内送到实验室。

送检时应保持标本的湿润(尽量采用运输培养基,组织可以放在生理盐水中)。

在送检前或运送过程中,禁止将标本敢于冰箱。

若不能及时送检,运输培养基中标本应室温保存,但最长不可超过24 h。

尿液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一、采集时机宜为抗菌药物使用之前的清晨第一次尿液。

二、采集方法(一)清洁中段尿1.女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冲洗外阴,用手指分开阴唇,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20 ml于无菌容器内。

2.男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溶液等消毒液清洗尿道口,擦干后上翻包皮,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20 ml于无菌容器内。

(二)耻骨上膀胱穿刺主要用于厌氧菌培养或留取标本困难的婴儿、脊柱损伤患者的尿液采集。

先用0.25%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然后使用无菌注射器直接从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上高于耻骨联合2 cm处刺入膀胱吸取尿液10--20 ml于无菌容器内。

(三)导尿管尿1.直接导尿法: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会阴局部,用导尿管直接经尿道插入膀胱,先弃其前段尿液约15 ml,再留取中段尿液10~20 ml于无菌容器内。

2.留置导尿管法:医院内尿路感染中,临床最常用此法。

采集前先夹住导尿管,采集时则松管弃其前段尿液,使用0.25%~0.5%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导尿管的采样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斜刺入导尿管(从采样口或靠近尿道的导尿管管壁)抽取10~20 ml尿液于无菌容器内。

3.回肠造口导尿管法:摘除导管,弃去里面的尿液,先用0.05%~0.1%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吻合口,再将导尿管插入到清洁的吻合口,直至筋膜的深部采集10—20 ml尿液于无菌容器内。

(四)小儿收集包对于无自控能力的小儿可应用收集包采集尿液,这种装置由于很难避免会阴部菌群污染产生假阳性,所以只有在检验结果为阴性时才有意义。

如果检验结果为阳性,应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使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或导尿法留取尿液进行复检。

三、标本运送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并接种,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 h(夏季保存时间应适当缩短或冷藏保存)。

如果不能及时运送或接种,应4℃冷藏,但保存时间也不应超过8h。

四、注意事项1.不应从集尿袋中采集尿液。

2.尿液中不应加防腐剂或消毒剂。

3.若尿液培养前患者曾使用抗菌药物,应反复多次送检。

4.多次采集或24 h尿不应用于尿液培养。

5-除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不应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常规进行尿液培养。

6.培养结果应结合临床表现、菌落计数以及微生物种类等,进行综合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