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题库绪论1.非细胞型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学特点是( C )A.必须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B.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C.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够增殖D.结构中缺少RNA或者DNA2.以下哪种病原体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A )A.病毒B.衣原体C.细菌D.螺旋体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中不包括(A)A. 线粒体B. DNAC. 核糖体D. RNA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有( AC )A.细胞核内有核仁B.细胞器中缺少线粒体C.可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D.紫外线照射不能破坏其DNA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相比较不同处在于( AB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组成成分以肽聚糖为主B.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糖体结构与真核微生物不同C.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只能在有生命的细胞体内增殖D.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会被毒性噬菌体感染而裂解6.非细胞型微生物可引起以下哪些疾病( AD )A.乙型脑炎B.风湿性心脏病C.沙眼D.流行性感冒7.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8.微生物分为三大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9.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见而必须应用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类微小生物。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使用油镜头观察细菌是其优点是( D )A.可将细菌放大900至1000倍B.可在镜下观察到细菌的包涵体C.油液可以固定细菌的游走范围D.油镜下视野亮度比普通镜头高2.青霉素可用来杀灭病原菌,但对动物细胞无毒性(除可能引起过敏外)的原因是( D ) A.青霉素只能切断细菌的DNA链B.青霉素只能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C.青霉素只能抑制细菌的吸附细胞D.青霉素只能抑制细菌肽聚糖合成3.细菌核糖体大亚基可与以下哪种抗生素结合而终止蛋白质合成( B ) A.利福平B.红霉素C.链霉素D.多粘菌素4.能够使细菌在宿主体内运动的结构是( B )A.荚膜B.鞭毛C.普通菌毛D.性菌毛5.卢戈氏碘液在革兰染色过程中的作用是( C )A.杀灭标本中存在的活菌B.析出菌体内多余的染液C.使菌体与染液结合牢固D.主要担当脱色剂的作用6.某些细菌可形成L型变异,变异后的细菌丢失了哪种结构( A ) A.细胞壁B.荚膜C.鞭毛D.菌毛7. 控制细菌能否形成性菌毛的质粒是( D )A.R质粒B.col质粒C.Vi质粒D.F质粒8.与细菌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是( C ) A.青霉素B.溶菌酶C.红霉素D.链霉素9. 细菌细胞壁的功能是(B)A. 菌蛋白质合成场所B. 维持细菌固有形态C. 耐药性的相互传递D. 抵抗吞噬细胞吞噬10. 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所具有的结构成分是(A)A. 磷壁酸B. 脂多糖C. 几丁质D. 胆固醇11. 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是(C)A. 青霉素B. 溶菌酶C. 红霉素D. 利福平12. 细菌普通菌毛的功能是(A)A. 粘附作用B. 抗吞噬C. 运动D. 抵抗外界不良环境13. 决定细菌能否运动的结构是(B)A. 荚膜B. 鞭毛C. 普通菌毛D. 性菌毛14. L-型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是(C)A. 缺少脂多糖B. 缺少核糖体C. 缺少细胞壁D. 缺少磷壁酸15.磷壁酸是以下哪种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B )A.大肠杆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伤寒杆菌D.霍乱弧菌16.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BD )A.添加结晶紫时一定要加热B.乙醇脱色时间不能过长C.媒染的时间应大于五分钟D.复染时要用稀释复红染液17.细菌大小的衡量单位是微米,病毒大小的衡量单位是纳米。
18.L-型细菌是一种细胞壁丢失的细菌,这类细菌只能在高渗环境中生存。
19.革兰染色法步骤: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 95%乙醇和复染稀释复红或沙黄。
20.细胞壁主要的化学组成成分是肽聚糖。
21.细胞壁功能是维持细菌外形,保护细菌不受外界低渗环境的破坏。
22.细菌质粒的基本定义是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由DNA组成,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生物学性状,非细菌存活所必须。
23.革兰染色法步骤中初染使用的试剂是结晶紫染液;媒染使用的试剂是碘液;脱色使用的试剂是乙醇以及复染使用的试剂是稀释复红。
24.细菌的三种形态是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25. 细菌荚膜的功能是抗吞噬,鞭毛的功能是运动,普通菌毛的功能是助黏附,性菌毛的功能是传递遗传物质。
26.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机制杀灭细菌的。
27.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第2章细菌的生理1.对大多数细菌来说,正确的培养方法是( D )A.一般多选用疱肉培养基B.将培养温度调节为30℃C.培养时间多为一周左右D.调整酸碱度pH7.2~7.62.细菌生长到对数生长期时的特点是( A )A.对抗生素作用最敏感B.活菌数目大幅度下降C.代谢的速度明显减慢D.开始在体内形成芽胞3.从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致病菌,最常用的培养基是( D ) A.疱肉培养基B.罗氏培养基C.吕氏培养基D.SS培养基4.细菌的繁殖方式是( B )A.有丝分裂B.二分裂C.复制D.形成孢子5.细菌生物学性状最典型,对抗生素作用最敏感的生长阶段是( B ) A.迟缓期B.对数生长期C.稳定期D.衰亡期6. 细菌的繁殖方式是(B)A. 复制B. 二分裂C. 出芽D. 有丝分裂7. 对数生长期的细菌所具有的特点是(B)A. 细菌芽胞形态最典型B. 对抗生素作用最敏感C. 死菌对数呈直线上升D. 细菌分泌大量外毒素8. 细菌可以合成的代谢产物是(B)A. 吲哚B. 热原质C. 血凝素D. 神经氨酸酶9. 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其中(A)A. 只含有一种细菌B. 包含多种细菌C. 只含有革兰阳性菌D. 只含有革兰阴性菌10. 有鞭毛的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时(D)A. 可出现沉淀现象B. 可使穿刺线变得清晰C. 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膜状物D. 可使穿刺线变得模糊不清11.要求生长环境中pH值为pH6.6-6.8的细菌是( CD )A.霍乱弧菌B.白喉杆菌C.结核杆菌D.麻风杆菌12.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是( BC )A.干扰素B.维生素C.抗生素D.几丁质13.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14.根据细菌对氧气要求不同将其分为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以及微需氧菌。
15.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菌落。
菌落的定义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6. 大多数细菌生长最适酸碱环境为pH7.2-7.6 。
热原质、色素、抗生素、维生素、细菌素和毒素。
第3章细菌遗传与变异1.细菌的变异种类包括四大类,分别是:抗原性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2.噬菌体是侵犯细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3. 毒性噬菌体的定义是:噬菌体侵入细菌,在宿主菌体内复制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最终导致细菌裂解。
第4章病毒的基本性状1.结构完整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 C )A.拟病毒B.朊病毒C.病毒体D.类病毒2.刺突属于以下哪种微生物结构成分( A )A.流感病毒B.沙眼衣原体C.莫氏立克次体D.麻风分支杆菌3.病毒的结构组成共同的特点是( C )A.只有核糖体而缺少内质网B.荚膜的化学成分是脂多糖C.成熟病毒体只含一种核酸D.包膜病毒体内携带R质粒4.所有病毒具有一个共同的生物学特性是( C )A.对各种抗生素敏感B.以二分裂方式繁殖C.专性活细胞内寄生D.对高温的耐受力强5.可以使包膜病毒失去感染性的化学或生物制品是( B )A.噬菌体B.脂溶剂C.抗生素D.F质粒6.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是( B ) A.细菌B.病毒C.真菌D.支原体7. 病毒与其它两大类微生物不同的生物学特点是(B)A. 核糖体大小亚基分子构型不同B. 成熟的病毒体只含有一种核酸C. 只对高浓度的抗生素作用敏感D. 除核糖体外缺少其它的细胞器8. 大多数DNA病毒的生物合成特点是(C)A. 在细胞浆中复制DNAB. 在细胞核内合成蛋白质C. 在细胞核内复制DNAD. 在细胞外合成蛋白质9. 紫外线灭活的病毒不能作为预防接种的疫苗的原因是(B)A. 紫外线不能彻底灭活病毒B. 灭活后的病毒经可见光照射后可复活C. 紫外线仅能导致病毒核酸的变异D. 紫外线穿透力不强作用不到病毒核酸10.物理及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增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作用( AB )A.紫外线可灭活病毒但经可见光照射后病毒有可能复活B.干扰素只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物质而无直接杀伤作用C.大多数病毒在-196度低温环境中会因包膜裂解而死亡D.病毒在pH1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复制速度明显减慢11.病毒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可失去感染性,这个过程称为病毒的灭活。
灭活后的病毒不会改变。
12.病毒的五种基本形态是球形、杆状、砖形、子弹形及蝌蚪形。
13题:简单写出病毒的复制(增殖)周期(顺序不可反)病毒增殖方式:复制。
复制周期包括依次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第5章真菌的基本性状1. 真菌结构中孢子的生物学意义是(A)A. 真菌的繁殖体B. 增强真菌的抵抗力C. 辅助真菌吸收营养D. 感染过程中吸附易感细胞2.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是( A )A.出芽B.形成芽孢C.二分裂D.复制3.真菌的结构组成中包括( A )A.孢子B.菌毛C.荚膜D.鞭毛4.真菌孢子的生物学特点是( CD )A.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B.有多层脂多糖构成C.是真菌的繁殖方式D.对热的耐受力较差5.某些真菌可因环境的变化而形成霉菌与酵母菌的转变,这种现象称为真菌的双相性。
第6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病毒侵入机体后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 A )A.隐性感染B.潜伏感染C.持续性感染D.慢性感染2.细菌在感染的局部繁殖,病原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作用于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此现象称为( A )A.毒血症B.菌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3.细菌外毒素经过0.3~0.4%甲醛液处理后,毒性消失但保持其完整的抗原性,而成为( D )A.内毒素B. 溶血毒素C.致热外毒素D.类毒素4.寄生在正常人体某个部位的正常菌群,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称为( A )A.菌群失调B.寄生异位C.顿挫感染D.生物拮抗5.能够增强细菌侵袭力的菌体结构是(D)A. 细胞壁B. 核糖体C. 性菌毛D. 荚膜6.细菌在侵入的局部繁殖,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可引起(B)A. 菌血症B. 毒血症C. 败血症D. 脓毒血症7. 以下对于病毒隐性感染正确的描述语句是(B)A. 病毒感染后长期潜伏在宿主的体内B. 病毒感染后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C. 病毒感染后不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D. 病毒感染后标本中分离不出病原体8.细菌荚膜在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是( C )A.运动B.粘附C.抗吞噬D.降解溶菌酶9.能够增强细菌侵袭力的结构是( BD )A.芽胞B.荚膜C.孢子D.菌毛10.哪些微生物可寄生在正常人体适当部位而不引起疾病( AC )A.白色念珠菌B.结核分枝杆菌C.破伤风梭菌D.白喉棒状杆菌11.当正常菌群寄生在以下哪些部位时称为寄生异位( BC )A.眼结膜B.腹腔C.淋巴结D.外耳道12.能够形成慢病毒感染的病毒体是( AC )A.朊病毒B.风疹病毒C.艾滋病病毒D.汉坦病毒13.正常菌群是寄生在正常人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的微生物群体,正常情况对人体无害或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