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性特征
陌生化语言是一种审美性艺术语言。
本文尝试在厘清“陌生与熟悉”“反映与反应”“偏离与规范”这三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就陌生化语言的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及审美效果等审美性特征做一探讨。
标签:陌生化语言审美特征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审美效果
“陌生化语言是一种审美性艺术语言,陌生化语言研究是以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性特征为核心内容,研究如何通过陌生化‘程序’,使得语言上升为迥异于日常语言的审美性艺术语言。
”[1](孙国华,2014)本文尝试在厘清“陌生与熟悉”“反映与反应”“偏离与规范”这三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基础上,就陌生化语言的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及审美效果等审美性特征做一梳理。
一、陌生与熟悉:在陌生中发现熟悉的审美过程
“一种事物或一件物品,如果对它感觉是陌生的,同时又是熟悉的,我们就会觉得它美。
换句话说,一种事物或一件物品,其美感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陌生,二是熟悉。
从美的要素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给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
用公式表达为:陌生+熟悉=美。
”(戎小捷,2001)陌生化语言中的“陌生”涉及到的是形式要素,陌生化语言中的“熟悉”则是内容要素。
陌生化语言的形式要素,是指通过陌生化“程序”,“制造”出的种种陌生化语言的表达形式。
陌生化语言中“熟悉”的内容要素是指通过陌生化语言形式要素的作用,在人们头脑中唤醒的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具体事物的某种新思想、新观念或特殊的情感内容。
例如,五代文益禅师(法眼宗始祖)启发他的弟子慧超:
慧超(问):“如何是佛?”
文益(答):“汝是慧超。
”
文益禅师的“答”,非慧超所“问”,违背了言语交际常式逻辑,给理解带来阻碍,这是陌生化语言的形式要素。
细细推敲文益禅师的回答,不就是要慧超明白“你慧超本身是佛,何必再问‘如何是佛’!”这个理吗?“这个理”便是陌生化语言的内容要素。
在这个对话中,我们能看到文益禅师用他机智新颖的言辞,显示出禅的思想宗旨。
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机智巧妙,“直指人心”,这就是我们从“陌生”的形式中悟出的“熟悉”内容。
如果抛开具体的心理过程细节,陌生化语言的审美过程就是言语交际双方在“陌生”中发现“熟悉”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从陌生的事物,或陌生的角度、陌生的排列组合、陌生的装饰及时间的陌生和对比的陌生中,发现熟悉的图式,或熟悉的范式、熟悉的模式、熟悉的关系、熟悉的行为等定式的过程。
如果用公
式来表示,就是:审美=在陌生中发现熟悉。
”[3]
二、反映与反应:客观世界主体精神幻化的审美对象
“反映”是指物质固有的特性,即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时,以自身的变化再现他物某些特点。
通常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和特性进行模写、复制和再现。
“反应”则是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也指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反应”固然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密不可分,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会直接影响到认识主体“反应”的方向、性质和效果,但“反应”与“反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反应”更强调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主观理解和主观认识,这种感受、理解和认识的结果,可能与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相关,但也可能关联性不大或毫无关联。
如果说“反映”强调的是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的揭示、“模写、复制和再现”,“反应”则更强调“表现”,即重在认识主体对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的表达。
“反映”与“反应”是两种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同表达方式。
陌生化语言认识客观世界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反应”,更强调客观事物刺激认识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更强调通过对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精神活动,获得充满个性和智慧的主体意识。
在这种语言世界里,客观世界成了主体精神幻化的审美对象,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了强烈的体验性色彩,其结果能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变成一种特殊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并创造出一种客体从未有过的审美感受。
“要实现陌生化,不仅要有感受的‘新’、体验的‘新’,还要有语言的‘新’,陌生化是以感受与体验为基础,以语言与修辞为手段。
”[4]例如:
(1)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
(余华《往事如烟》)
(2)远处一页风帆,正慢慢吻过来,间常听到鸽哨,轻轻明丽的天空正抒情地滑过去。
(何立伟《一夕三逝》)
用失明人捧起光滑的碗的感觉来表现声音的圆润;用情人温柔的吻来表现风帆在水上慢行的感觉;用听觉与触觉换位来表现鸽哨的婉转悠扬。
这些语言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也让人在对语言反复玩味中领悟到更为丰富的审美韵味。
陌生化语言以新奇、独特的语言形式,使人们打破常规的认知模式而走向审美体验,这就是陌生化语言的迷人魅力。
陌生化语言中包含的审美意象具有具象性特点,但这种具体的形象是客观事物主体心灵幻化的产物,融入了言说者一种不可言传的、非群体性的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陌生化语言是最具个性色彩的语言。
陌生化语言所表现的是被“扭曲”了的现实世界,这种语言成了现实世界诗意性存在的符号,它们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刻意模仿、客观反映和刻板再现。
三、偏离与规范:“反常合道”和“无理而妙”的审美效果
偏离是陌生化语言的核心。
陌生化语言的偏离表现为对实用语的偏离、对规范化的偏离。
在表意文字语言体系中,经由变异、夸张、譬喻、压缩等诸多陌生化程序制造出来的陌生化语言,其语词意义的组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我价值,这种语言用什克洛夫斯基(1989)的话说就是:“这是一种困难的、扭曲的话语。
”[7]如果说实用语强调突出的是科学性、合逻辑性的理性意义,那么陌生化语言强调突出的则是非逻辑性、非确定性的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