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每个概念5分,共50分
1. 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药物制造的技术。
2. 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是指细胞在生命过程中,把储存在DNA顺序中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蛋白质和酶都是同相应的结构基因编码的。
3. 质粒的分裂不稳定
通常将质粒不稳定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不稳定性,也就是质粒由于碱基突变、缺失、插入等引起的遗传信息变化;另一类是分离不稳定性,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质粒不能分配到子代细胞中,从而使部分子代细胞不带质粒(即P-细胞)。
在连续和分批培养过程中均能观察到此两类现象发生。
一般情况下具有质粒的细胞(即P +细胞)需要合成较多的DNA、RNA和蛋白质,因此其比生长速率低于P-细胞,从而P-细胞一旦形成能较快速地生长繁殖并占据培养物中的大多数。
4. 补料分批培养
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之用。
它既要使种子接种后能迅速生长,达到一定的菌丝浓度,又要使长好的菌体能迅速合成需产物。
因此,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除有菌体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和化合物外,还要有产物所需的特定元素、前体和促进剂等。
但若因生长和生物合成产物需要的总的碳源、氮源、磷源等的浓度太高,或生长和合成两阶段各需的最佳条件要求不同时,则可考虑培养基用分批补料来加以满足。
5. 人-鼠嵌合抗体
嵌合抗体(chimeric atibody )是最早制备成功的基因工程抗体。
它是由鼠源性抗体的V 区基因与人抗体的 C 区基因拼接为嵌合基因,然后插入载体,转染骨髓瘤组织表达的抗体分子。
因其减少了鼠源成分,从而降低了鼠源性抗体引起的不良反应,并有助于提高疗效。
6. 悬浮培养
非贴壁依赖性细胞的一种培养方式。
细胞悬浮于培养基中生长或维持。
某些贴壁依赖性细胞经过适应和选择也可用此方法培养。
增加悬浮培养规模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增加体积就可以子。
深度超过5mm,需要搅动培养基,超过10cm,还需要深层通入CO2和空气,以保证足够的气体交换。
通过振荡或转动装置使细胞始终处于分散悬浮于培养液内的培养方法。
7. 贴壁培养
也称为细胞贴壁,贴壁后的细胞呈单层生长,所以此法又叫单层细胞培养。
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的培养必须采用这种方法。
8. 固定化酶
不溶于水的酶。
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使酶与水不溶性大分子载体结合或把酶包埋在水不溶性凝胶或半透膜的微囊体中制成的。
酶固定化后一般稳定性增加,易从反应系统中分离,且易于控制,能反复多次使用。
便于运输和贮存,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9. 双功能抗体
将识别效应细胞的抗体和识别靶细胞的抗体联结在一起,制成双功能性抗体,称为双特异性抗体。
如由识别肿瘤抗原的抗体和识别细胞毒性免疫效应细胞(CTL 细胞、NK 细胞、LAK 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CD3 抗体或CD16 抗体)制成的双特异性抗体,有利于免疫效应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
10. 组织工程
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与技术,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正常及病理两种状态下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用于修复、维护、促进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新兴学科。
11抗体:由B细胞接受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3凝集反应:在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中加入相应抗体,在有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故称为凝集反应。
14反向被动血凝实验:红细胞经甲醛处理后,在酸性条件下能吸附蛋白质。
将抗HBs吸附其上,若待测样品中含有HBsAG,则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使血细胞凝集。
植物细胞工程:以植物细胞为基本单位,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的精细操作,使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改良品种、制造新品种、加速繁育植物个体或获得有用物质的一门科学或技术。
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体中任何一个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重新再分化形成原来的个体。
植物组织和器官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植物的分化: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的过程
脱分化:已分化为组织器官的细胞离体条件下变成未分化的细胞和组织的过程。
再分化:脱分化的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或愈伤组织直接分化出器官
分生组织培养:分生组织培养又称生长锥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茎端分生组织细胞。
一般仅限于分生组织的顶端圆锥区,其长度不超过0.1mm。
外植体:指用于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器官或组织(的切段),植物的各部位如根、茎、叶、花、果、穗、胚珠、胚乳、花药和花粉等均可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
无性繁殖系:无性繁殖系又叫克隆,是指使用母体培养物反复进行继代培养时,通过同种外植体而获得越来越多的无性繁殖后代而言,如根无性系、组织无性系、悬浮培养物无性系等。
变异体:在无性系的培养过程中,有时其局部的组织无论在结构、生长速度以及颜色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如继续进行选择培养,则从同一无性系可分离形成二个或多个不同的系列,该系列称为“无性系的变异体”。
突变体:细胞本身发生遗传变异或应用诱变处理发生的遗传变异所得的新细胞,即为突变体。
植物抗毒素:指在植物防御系统内能对抗微生物进攻的某些次级代谢产物。
诱导子:指植物抗病过程中诱导植物在防御过程中产生植物抗毒素和引起植物过敏反应的物质。
包括侵染植物的微生物及植物细胞内的分子
生物诱导子:植物在防御过程中位对抗微生物感染而产生的的物质。
非生物诱导子:所有不是植物细胞中天然成分单又能触发形成植物抗毒素信号的因子。
内源性诱导子:来自植物细胞的分子,多为植物细胞壁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产物及沉积在细胞壁上的木质素。
外源性诱导子:亦称整诱导子,是指病源微生物在入侵植物时自身被降解的产物及其代谢产物。
生物转化:也称生物催化,是指利用离体培养细胞或器官等对外源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而获得有价值的生理生化反应,其本质是利用生物体系生身所有产生的酶对外源化合物进行的酶催化反应。
酶工程:是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发展而成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他是从运用的目的出发研究酶.运用,酶的特异性功能并通过工程化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技术。
酶化学修饰:通过主链的切割.剪接和侧链基团的化学修饰对酶蛋白进行分子改造,以改变其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
这种运用化学方法对酶分子施行种种“手术”的技术称为酶分子的化学修饰。
固定化细胞:将细胞限制或定位于特定空间位置的方法称为细胞固定化技术,被限制或定位于特定空间位置的细胞称为固定化细胞。
1、原代细胞:是直接取自动物组织、器官,经过粉碎、消化而获得的细胞悬液。
一般1g组织约有109个细胞。
2、二倍体细胞系:原代细胞经过传代、筛选、克隆,从而从多种细胞成分的组织中挑选并纯化出某种具有一定特征的细胞株。
转化细胞系:失去了正常细胞的特点,可以无限增殖。
器材的消毒灭菌:主要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来达到严格无菌的操作过程
半连续式操作
该方式是当细胞和培养基一起加入反应器后,在细胞增长和产物形成过程中,每间隔一段时间,取出部分培养物,或单纯是条件培养基,或连同细胞、载体一起,然后补充同样数量的新鲜培养基,或另加新鲜载体,继续培养
灌流式操作
该方式是当细胞和培养基一起加入反应器后,在细胞增长和产物形成过程中,不断地将部分条件培养基取出,同时不断地补充新鲜培养基
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营养(培养基)及环境条件(光照、温度等)下,研究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以及控制其生长发育的技术。
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分如下几类:①幼苗及较大植株的培养,即为植物培养(plant culture);②从植物各种器官的外植体增殖而形成的愈伤组织的培养叫做“愈伤组织培养”(callus culture);③能够保持较好分散性的离体细胞或较小细胞团的液体培养,称为“悬浮培养”(suspension culture);④离体器官的培养,如茎尖、根尖、叶片、花器官各部分原基或未成熟的花器官各部分以及未成熟果实的培养,称为“器官培养”(organ culture);⑤未成熟或成熟的胚胎的离体培养,则称为“胚胎培养
细胞培养是指利用单个细胞进行液体或固体培养,诱导其增殖及分化。
其目的是为了得到单细胞无性繁殖系。
分生组织培养(meristem culture)又称生长锥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茎端分生组织细胞
器官形成(organogenesis)一般是指在组织培养或悬浮培养物中芽、根或花等器官的分化与形成。
或者在先形成的小根基部迅速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形成芽;或者在不同部位分别形成芽或根之后,再形成维管组织而将二者连成一个轴,最后形成小植株
由最初的外植体上切下的新增殖的组织,培养一代称为“第一代培养”。
连续多代的培养即为“继代培养”(subculture),又称“连续培养(培养基实际上是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等的无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