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合成材料助剂

第六章合成材料助剂


外增塑剂
内增塑剂
14
4.按化学结构分类 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 族二元酸酯类,脂肪酸 单酯与多元酸的脂肪酸 酯类等。 5.按应用性能分类 耐寒性增塑剂,耐热性 增塑剂,阻燃性增塑剂、 防舀性增塑剂,无毒性 增塑剂,耐候性增塑剂 和通用型增塑剂 。
15
三.增塑剂的增塑机理
研究者曾提出的几种理论 •润滑理论
3
(2)按使用范围分类 •合成用助剂
合成用助剂是指在合成反应中所加入的助剂。
•加工用助剂。
加工助剂是指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所加的添加 剂。
4
(3)按作用功能分类
5
二.助剂的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助剂与制品的配伍性 固体助剂的析出俗称为“喷霜”,液体助剂的析出 则称作“渗出”或“出汗”。
2.助剂的耐久性 聚合物材料在使用条件下,仍可保持原来性能的能 力叫耐久性。保持耐久性就是防止助剂的损失。助 剂的损失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挥发、抽出和迁移。
17
优缺点:
这个理论能解释增塑剂的加入使聚合物粘度减小, 流动性增加,易于成型加工,以及聚合构的性质不会 明显改变的原因。但单纯的润滑理论,还不能说明增 塑过程的复杂机理。
18
凝胶理论要点:
聚合物 ( 主要指无定形聚合物 ) 的增塑过程是使组成聚
合物的大分子力图分开,而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又尽量使 其重新聚集在一起的过程.这样“时开时集”构成一种动 态平衡。在一定温度和浓度下.聚合物大分子间的“时开 时集”,造成分子间存在若干物理“连接点”,这些“连 接点”在聚合物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彼此不断接触“连 接”.又不断分开。增塑剂的作用是有选择地在这些“连 接点”处使聚合物溶剂化.拆散或隔断物理“连接点”, 并把使大分子链聚拢在一起的作用力中心遮蔽起来,导致 大分子间的分开。
49
ROH+ R1SOR2 ROH+ R1SO2R2 ROH+(RO)3 P=O
三.抗氧剂的选择原则
•溶解性
•挥发性
•稳定性
•变色和污染性
•抗氧剂的物理状态 •助剂间的相互作用 •外界因素
50
四.抗氧化剂的主要品种 1.胺类抗氧剂
•防老剂4010NA
H N NH2
+
(CH3)2CO
H N
CH3 NH CH CH3
所以高分子聚合物的氧化降解也是由链的引 发、链的传递与增长,链的终止三个阶段所组成。
44
(1).链的引发(2)源自链的传递与增长45(3).链的终止
46
2.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1).链终止型抗氧剂的作用原理 •自由基捕获型
•电子给予型
47
•氢给予体型
48
(2).预防型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作用是除去自由基的来源、抑制或延缓引发反应. ▼过氧化物分解剂 ROOH+R1SR2 ROOH+ R1SOR2 ROOH+(RO)3P ▼金属离子钝化剂
早在公元前83年,Claudius年鉴记载.在希腊港Pracus的围攻中 所使用的本质碉堡用矾溶液(铁和铝的硫酸复盐)处理,目的是防燃, 这是阻燃技术在实践中的首次使用。
1735年,Wyld发表了一篇英国专利,用明矾、硼砂、硫酸亚铁混 合物使纤维纺织品和纸浆等阻燃,这是关于阻燃剂的第一篇专利。
1820年,盖—吕萨克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八的委托,为保护巴黎剧 院幕布而研制阻燃剂,他发现磷酸铵、氯化铵、硼砂等无机化合 物对纤维的阻燃非常有效,他还发现上述某些化合物的混合体系 可提高咀燃性,他是最早对织物阻燃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
8
三.助剂工业的发展动态 1.大吨位品种趋于大型化和集中生产 2.新功能助剂研究继续活跃 3.助剂分子结构日臻完善 4.助剂开发顺应全球环保、卫生及安全性潮流 5.助剂多功能化趋势 6.复配型助剂和集装化技术进展迅速 7.助剂高分子量化趋势 8.反应型助剂稳步发展 9.成本――效能平衡性
9
第二节 增塑剂
塑剂的加入,使大分子间距离增大,体系的自由体积增加,
聚合物的粘度相应下降.塑性加大了。
缺点:
不能解释许多聚合物在增塑剂量低时所发生的反 增塑现象等。
21
聚 合 物 的 增 塑 与 反 增 塑 示 意 图
22
增塑剂的作用原理(现在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高分子材料的增塑,是由于材料中高聚物 分子链间聚集作用的削弱而造成的。增塑剂分 子插入到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削弱了聚合物分 子链间的作用力,结果增加了聚合物分子链的 移动性,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度,从而 使聚合物塑性增加。
28
五.增塑剂的主要品种
1.苯二甲酸酯类
29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的制备与工艺流程:
30
31
常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32
2.脂肪族二元酸酯类
33
这类增塑剂相容性好,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工艺简 单,成本低,应用广泛。
对苯二甲酸酯及间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耐挥发性、 耐低温性、耐油抽出性等更好。
实际应用时,以DOP为标准,将其塑化效率 定为100,在同一柔软程度的前提下,其他增塑剂 用量与 DOP用量的比值为该增塑剂的相对塑化效 率。
13
二. 增塑剂的分类
1.按与被增塑物的相容性 分类 主增塑剂 辅助增塑剂
2.按增塑剂的分子量大小 分类(分子结构)
单体型增塑剂
聚合型增塑剂
3.按添加方式分类
6
3.助剂对加工条件的适应性 加工条件对助剂的要求,最主要是耐热性,即要 求助剂在加工温度下不分解、不易挥发和升华。
4.助剂对制品用途的适应性 不同用途的制品对所欲采用的助剂的外观、气味、 污染性、耐久性、电性能、热性能、耐候性、毒 性等都有一定要求。
7
5.助剂配合中的协同作用与相抗作用
加和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助剂并用 时.它们的总效应等于它们各自单独使用效 能的加和。 协同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助剂并用时, 它们的总效应超过它们各自单独使用效能的 加和。 相抗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助剂并用时, 它们的总效应小于它们各自单独使用的效能 或加和。
34
常见的脂肪族二元酸酯类
35
壬二酸二乙基己基酯(DOZ)的制备工艺
36
3.磷酸酯 磷酸酯的通式为:
37
常见的磷酸酯增塑剂
38
其性能上,磷酸酯增塑剂相容性好,挥发性低,抗 抽出性好,耐侯性和耐菌性好。特别是具有阻燃性。 但毒性较大,不能与食品接触。
39
其它增塑剂
4.环氧化合物类
5.含氯增塑剂 6.高分子量增塑剂 7.其他类型
•按其用途,可分为塑料抗氧剂,橡胶抗氧剂, 油品抗氧剂,食品抗氧剂,润滑剂抗氧剂, 涂科、纤维抗氧剂等;
43
二.高分子材料的氧化降解与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1. 高分子聚合物的氧化降解机理
高分子聚合物的氧化老化是一种自动氧化反 应。自动氧化反应是指在室温至150 ℃时,物质 按照链式自由基机理进行的具有自动催化特征的 氧化反应。
包括耐热着色性、耐热老化性、耐光、耐寒、耐酸、 耐碱、耐洗涤性耐迁移性、耐抽出性。
11
3)加工性 包括加工操作性、干燥性、润滑性、交联性、 塑性流动性、长期反复操作性. 4)安全性
包括卫生性、无臭性、无味性、不燃性、再生 利用性、降解性。
5)经济性等
12
塑化效率 可以使高分子材料达到某一柔软程度时需要添 加的增塑剂的量来衡量,所需增塑剂的量越少,其 增塑效率越高。
l 纺织染整助剂 包括织物纤维的前处理助剂、印染和染料加工 用助剂、织物后整理助剂。 l石油工业用助剂 包括原油开采和处理添加剂、石油产品添加 剂.
l食品工业用添加剂 主要有:调味剂、着色剂、抗氧剂、防腐 剂、香味剂、乳化剂、酸味剂等
按应用对象分类还包括涂料助剂、医药助剂、农药助剂、饲料 添加剂、水泥添加剂、燃烧助剂等
1
第一节、概述
一. 助剂的定义和分类
1.助剂的定义
助剂又称添加剂,是指在塑料、橡胶、合成 纤维等材料和产品的生产、加工、使用过程 中,为改善工艺条件、提高产品的质量或赋 予产品某些特殊性能所添加的各种辅助化学 品。
2
2.助剂的分类
(1)按应用对象分类l 高分子材料助剂 包括塑料、橡胶、纤 维用助剂。
一. 增塑剂的定义和性能要求 1.增塑剂的定义:
是一种加入到高分子聚合体系中能增加它们 的可塑性、柔韧性或膨胀性的物质。
2.增塑剂的性能要求
10
1)基本性能要求
增塑剂分子应与高聚物的相容性好,同时还要 考虑透明性、塑化效率、刚性、强度、伸长率、低 温柔软性、低温脆性、橡胶状弹性、耐曲挠性、尺 寸稳定性、电绝缘性、耐电压性、介电性、抗静电 性和粘合性等。 2)耐久性
CH2CH2C
O OC18H37
S
CH2CH2C O OC12H25
S
CH2CH2C O OC18H37
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
硫代二丙酸二十八酯
DLTDP
DSTDP
56
•亚磷酸酯
57
第四节 阻燃剂
一.概述
1.阻燃剂的概念
能够增加材料耐燃性的物质叫阻燃剂,是提高可燃性材料难 燃性的一类助剂。
58
2 阻燃剂的发展史
19
优缺点:
这一理论更适用于增塑剂用量大的极性聚合物的增 塑。而对于非极性聚合物的增塑.由于大分子间的作用力 较小,认为增塑剂的加入.只不过是减少了聚合物大分子 缠结点(连接点)的数目而已。
20
•自由体积的理论要点:
增塑剂加入后会增加聚合物的自由体积。而所有聚合 物在玻璃化转化温度了Tg时的自由体积是一定的,而增
2.抗氧剂的定义:
加入高分子材料中用来防止高分子材料氧化老化 的物质.叫做抗氧剂。
3.抗氧剂的分类 •按照功能,可将其分为链终止型抗氧剂与预 防型抗氧剂; •按分子量的差别,可分为低分子量抗氧剂 与高分子量抗氧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