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
言运用能力打基础。
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
的工具)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
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
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特点,保证英
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
英语课程应按照
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的等级要求组织教学和评价活
动)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评价体系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日常教学中
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着重考察学生
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三、课程设计思路
英语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级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以小学3年级为起点,以初中毕业为终点,并与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相衔接。
在义务教育阶段,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课时安排应尽量体现短时高频的原则,保证每周三至四次教学活动,周课时总时间不少于80-90分钟。
7-9年级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周课时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执行。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
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
人文素养。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
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
展的基础之上。
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的基础。
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
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
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
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
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
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识、合作精神、祖国意识、
国际视野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语言知识: 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第三部分分级标准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要求,本标准对语言
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
方面分别提出了级别要求。
其中,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
读、写等技能提出五个级别的不同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
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提出了二级和五级的目标
要求。
一、语言技能
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
合运用。
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
听
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
语言技能标准
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
二、语言知识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
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
语言形式等。
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三、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行动和步骤;
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行动;
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方式和方法。
五、文化意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同时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标准以“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
(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
(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
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评价建议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
评价应反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使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评价应起到监控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
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以及评价的实施等均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三)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
本标准是确定课程评价内容与标准的依据。
(四)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与课堂教学活动接近的形式以及平时测验、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
终结性评价应采取不同类型的综合性和表现性的评价方式,以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笔试中,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要合理配置。
(五)形成性评价要有利于监控和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六)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程度。
看书
(七)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八)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九)合理设计和实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思想性原则
英语教材既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对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
(二)科学性原则
(三)趣味性原则
(四)灵活性原则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保证。
合理开发、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各种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二)开发与利用学校资源
(三)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
(四)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