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多元评价模式的研究

对多元评价模式的研究

对多元评价模式的研究[摘要]传统教育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着重强调知识灌输的教育,其主要问题在于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忽视个性发展。

以这种传统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便是传统评价,它一般是在教育过程结束时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一种价值判断,或对教育对象的一种资格认可,往往只有结果评价而无过程评价,只有选拔性功能而无发展性功能。

我们倡导多元评价,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

【关键词】多元;评价;传统模式;作用;实施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重点。

教师可以运用评价了解学生的情况,确立教育的起点;教育的目标就是评价的标准;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的某个阶段做出评价,可以促进他们今后的发展。

1.传统的评价模式传统评价模式中,评价手段是教师为主体,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处于被评价地位,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受系统方法论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

强调评价的数量化、标准化,而且以目标为中心,评价目的在于指出教育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并通过反馈使教育工作不断逼近目标。

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指标的评价制度是较典型的传统评价模式,它直接导致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了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固然有其科学之处,然而也存在一些弊端。

评价过程从头至尾都以目标为中心,只反映目标制定者单方面的意愿,目标左右着教育过程和评价对象的行为方式,评价对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其积极性不易发挥。

求全责备的指标体系要求于学生的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平均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可能校扼杀。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教师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

由于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单一地通过学生的作业、考试来评价,无法即时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反馈而促进教与学的完善,这也是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多元评价模式及特点在以往的评价模式中,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则处于被评价的地位。

多元评价理论体现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

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

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主体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主体是指那些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

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以外的其他有关人员。

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不是生产线上的一个个标准模件,我们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看看谁合格谁不合格。

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不断发展的个体。

我们常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从评价的内容上,不要只注重一个用分数来衡量的结果,而更要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等。

多元评价方式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即时评价(过程性评价)、延时评价、生对师评价等。

2.1 激活课堂,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完善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多元主体有效互动,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有效营造了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多元评价,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开辟了学生发展的通道。

2.2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改变了由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了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多元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自身及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多元评价改变了评价内容过分倚重学科知识的现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3.多元评价的具体实施3.1 鼓励性评价教学中的评价并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应把评价权利下放,让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有效、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在教学中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要相互配合使用,使用即时评价来对学生给以及时的鼓励,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实行延迟性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后,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学生自主参与的自评与互评与教师的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2 模糊评价我们发现,如何使评价精确化,是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问题,片面强调量化,一味追求精确,并把此无限泛化,只会使评价的发展和功能引入歧途。

如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评价的精确和量化,每一次都力图把学生的“等”分得十分清晰,从理论上说,这种片面的量化观点,实际上否认了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忽视了学生个性本质的不可测性,在实践中,这不但消耗了教师的大量时间,而且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有的学校、教师把学生成绩精确到零点五分,并且在全班乃全年级张榜公布名次,这也许能使几位佼佼者为之鼓励,然而却使绝大部分学生堕入沮丧的境地,甚至给家庭笼上阴影。

这种精确的量化,使无数学生不断被划为“差生”,这又怎么可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紧跟教师继续努力学习呢?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不给学生打低分,甚至提出取消分数的主张。

3.3 档案袋评价创建良好的档案袋,是发挥档案袋评价功能的第一步。

在建立档案袋之前,首先要告知家长和学生理立档案袋的意义,以及实施档案袋评价的步骤,以取得他们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其次,要有淮备好的档案袋样本,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建立档案袋和收集作品。

在建立档案袋的过程中,作为评价者的教师,要始终坚持导向性、宽容性、全程性、多样性原则。

档案袋评价法灵活、随意点要是学生认为有必要的内容都可以放入其中,最后作为学期评价的主要依据。

但是档案袋耍由统一管理和保存。

为了激发在活动评价中等级不高的同学,为了能够个性化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促进他们的差异发展,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反映的“完整”面貌。

以增强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在活动评价的同时,还应对这些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及时记录下这些点滴进步,把他们在某个方面的“闪光点”放入他们的档案袋中。

这无形中就起到了鼓励的作用,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的作用。

在确定了档案袋的评价对象之后,再针对评价对象的特点,评价形象个性的档案袋。

档案袋评价是多元评价的方法之一,它不能取代其他评价方法:也末必是每个学科、每今年级都必须使用的最好评价方法。

即使是某—学科适合于档案袋评价。

也并不能说明它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是一种促进学生成长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因此,档案袋评价应因人、因时、因学科而灵活使用。

根据教育与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收藏学习过程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是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统一的新的学生成长记录评价机制。

成长记录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认可,通过收集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甚至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

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情况。

借助成长记录这一比价工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优势与不足,给予积极评价.并最终确立学生需要改进的成就指标,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从而达到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坚持发展性(客观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近作用、激励、发展的功能)、自主性、全面性、过程性、互动性原则。

另外,多元评价的实施手段可以更加多样化,例如即时评价的实施,本人经常采用数码相机或智能手机,将学生在课堂中的的某一学习过程或作业、作品、成果等拍摄下来,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评价,进而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这种教学效果显著,更深受学生喜爱、同行认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从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困生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委婉,不伤害自尊心和积极性,让多元评价成为教学的加油泵。

参考文献[1]唐敏.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价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33)[2]任小平.民办学校数学教学中多元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教研版),2009(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