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的化简评课稿12

比的化简评课稿12

《比的化简》评课稿
评课人:何玉梅马建宙沙得贵哈生莲袁香韩登清陈焕英甘润琴
负责人:何玉梅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马桂玲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图片集合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数学老师们的体会。

1、教材简析(马桂玲)
教材提供了一个“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教材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教材并没有给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是因为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完全可以进行比的化简,也能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所以不想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

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但不作为基本要求。

2、教材处理(何玉梅)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述性教学为猜想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习。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3、教学过程(何玉梅)
本堂课马老师运用的是《小学数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即创境激疑
——互动解疑——启思导疑——实践运用——总结评价。

具体如下:
(一)创境激疑
1、师言: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谁能说说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

2、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用字母表示)
3、你能用商不变性质把0.4÷0.5的被除数和除数变成整数吗?
4、把4/6约分。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互动解疑
1、出示情景图:
淘气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的水。

笑笑也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

同学们想一想哪杯水更甜?
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

(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比的化简。

出示课题:比的化简
2、引入“最简整数比”的概念。

在遇到分数时要将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比化简的最终的结果我们称为最简比。

还记得什么叫做最简分数吗?
那你能根据比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出什么叫最简比吗?
(1)老师这里有一组比,请你判断哪些是最简整数比?
6:10 12:21 0.3:0.4 0.25:1
3:5 4:7 3:4 1/4:1/5
(2)化简比: 24 :42; 0.7 :0.8; 2/5 :1/4
让学生先思考一下三道题是不同类的比,如何化简,怎样化简?与同桌讲一讲你的方法,最后前后4人组交流你们的方法。

(三)启思导疑
师:你有什么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好吗?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小题的区别并进行小结得出: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基本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将各种比化简。

方法是:1.整数比可以利用商不变的基本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化成最简整数比;2.小数比先把小数化成整数,再约分;3.分数比可以用前项除以后项,再约分。

并强调:只要你的化简过程正确,方法不限,最后结果要用比的形式表示,而不是一个数,这就是与比值的区别
(四)实践运用
1、化简下面各比。

0.12 :0.4 1 :2/3 0.25:15/14 39:13
2、完成课本练习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应怎样化简比?
4、本节课特点
(1)创“疑”境,激发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境中,让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课的开始,谷老师用“调制蜂蜜水,哪一杯水更甜?”这一小实验,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谷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

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谷老师通过很多学习活动,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例子,游戏中愉愉快发展,健康发展。

5、本节课不足之处。

(参加教师的共同意见)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遗憾也是一种美。

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1)课堂有点前松后紧,“创境激疑”部分所用时间有点过长。

(2)是在大量的活动中进行,如果活动的目的能更明确些,学生的活动将更有序,活动效果将更佳。

(3)师也应注意语言的更准确性以及评价语言的丰富。

(4)错误也是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老师还应善于多倾听学生的错因。

才能
更有利于帮助问题的解决。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打柴沟小学记录人:何玉梅
2012.11.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