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三上学期七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分析版)

2018届高三上学期七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分析版)

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 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臵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 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

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

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臵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臵”重新配臵,加以利用。

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臵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

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

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注重体验,对生产、管理、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

B. Zipcar 租车公司整合了大量闲置车辆信息,帮助会员找到距离最近的车辆,并提供车况和价格,便于会员用车。

C. 淘宝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将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D. 分享经济中的消费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

1.C【解析】曲解文意,且因果颠倒。

原文说“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是选项 C 所表述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且原文说“通过人人参与……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选项 C 表述的是“……从而实现公平竞争”,是典型的以因为果。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 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 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 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 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2.B2. 【解析】以偏概全的错误。

根据原文第四段,分工是在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但 B 选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忽略了这一限定。

且在原文中,“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也带来了过剩;……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

”至少说明,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分工已不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分享经济的特征是鼓励人们通过分享数据信息,相互提供便利。

因此,分享经济的实现过程体现出“合作共赢”的理念。

B. 发展分享经济能把过剩的资源重新利用,以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应对过剩和发展模式转型问题。

C. 文章以Zipcar 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不仅直观展示了分享经济的消费体验,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

D. 发展分享经济需要政府优化监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法制环境。

3. c3. 【解析】“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舞台袁省梅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

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

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

可是,父亲不答应。

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

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

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

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

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

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

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

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

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

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

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

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

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

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

孙兰说,他们不懂。

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

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

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

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

孙兰在逼仄的阳台土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

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

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

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

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

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

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

孙兰却总是催他拉。

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

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

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

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

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

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

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

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

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

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吱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不懂音乐。

B.校长从心里就不喜欢王少宏的孤傲,学校、县里电视台的演出都不让他参加。

本文这一情节旨在表现校长心胸狭窄、打击人才。

C.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了之前的不屑。

D.后来孙兰提到了现实生活的困难,使王少宏颇为震动,促使了王少宏性格的转变,使他终于面对现实;也自然引出结尾,水到渠成。

5.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6.结合全文,你认为王少宏理想受挫的原因有哪些?(6分)4.(3分)B(“旨在表现校长心胸狭窄,打击人才”错,应该是旨在侧面表现王少宏的孤傲性格。

)5.(5分)①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看,是原文的线索,以王少宏缺少“舞台”的悬念开头,以王少宏回归阳台上的“舞台”结尾,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舞台”促进了主人公性格的蜕变,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文章的主旨看,“舞台”由理想到现实的转移,表现了主人公领悟生活的真谛,找到人生归宿的主题。

(答出一点得2分,得出三点给5分)6.(6分)王少宏理想受挫的原因:①性格上,理想太高,为人不踏实。

怨天尤人,孤僻高傲,甚至瞧不起妻子。

②艺术上,他的音乐不完美,有浮躁之气。

③客观上,父亲让他回来,而校长对他的艺术才能缺乏认识不给他提供合适的舞台,小城的环境束缚了他的发展。

(答出一点得2分,得出三点给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