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起义简述
一、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①政治黑暗混乱
②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
”
③唐朝末年,水旱灾害频繁,而官府照旧催租。
杜荀鹤《山中寡妇》
二、起义经过
时间:(875-884)
领导人:王仙芝、黄巢
爆发地点:山东、河南
战争第一阶段:(875-878)
在山东、河南爆发后,王仙芝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
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
王仙芝、黄巢都曾贩私盐,黄巢从小练过武艺,善于击剑骑射,攻读经史,多次不第,遂写诗《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表明了推翻唐朝的决心。
起义兵从山东转战到河南、安徽以及湖北一带,发展到数万人。
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
起义军由黄巢统一指挥,人数发展到十多万,黄巢称冲天大将军。
第二阶段:(878-880)
黄巢带领起义军在山东、河南一带作战,受唐军阻遏,黄巢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避开藩镇力量强大的中原地区,长驱南下,渡过长江,攻入皖南、江西、浙东,又辟山路跃仙霞岭,进入福建、广东,后又自广东北上,进入广西、湖南长沙,又东下从采石渡江,过淮河,攻入洛阳,进潼关,是最后进军长安。
第三阶段:(881-884)
在长安建大齐政权,采取革命措施,镇压一批人民痛恨的大贵族、大官僚。
真是“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但大齐政权没有乘胜追击唐朝残余军队。
唐反扑,883年,农民军被迫撤出长安。
884年,黄巢在泰山战败自杀,起义失败。
三、唐末农民战争的意义和教训
1.意义
①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使唐朝的反动统治,使唐王朝名存实亡。
②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的腐朽制度,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回忆士族制度的发展:魏晋以来形成――东晋得到发展――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
落――隋时,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士族地位进一步下降――唐末农民战争过程中,七年间转战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起义军势力扩及到今12省的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彻底催毁了腐朽的士族势力,土地高度集中现象有所缓和,许多奴婢成为平民,农民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失败原因和教训
①没有乘胜追歼唐军队,致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②起义过程中,毫不触动藩镇。
在河南曾发布文告:“我大军入东部,西攻长安,向朝廷问罪,同你们无干”。
藩镇只顾自保,没有阻挠。
③流动作战,急于入关攻取长安,没有建立根据地。
④黄巢将领轻敌,迎战失利。
(占长安后)
⑤起义军的将领朱温叛变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