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技术创新现状的比较

安徽省技术创新现状的比较

4区域技术创新是地区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挥关键性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与国内其他技术创新发展较快的省市,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区相比,安徽省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安徽省整个区域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提高区域内技术创新效率和能力,实现安徽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 安徽省技术创新投入的比较分析1.1 评价指标根据科技统计数据可知,科技投入情况由全社会的R&D经费、全社会的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这些指标来衡量。

本文把它们整合成三部分来研究。

第一部分是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安徽省技术创新现状的比较分析司玉辰 庞 莹(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摘要:近年来,安徽省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不足。

为提高安徽省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有必要对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文章就全国的31个地区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安徽省的技术创新水平,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04-042012年第29期(总第236期)NO.29.2012(CumulativetyNO.236)4 知识产权为会展业发展保驾护航会展业与知识产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制度是现代科技、文化和经济活动中通行的游戏规则,也是大量的市场主体——企业竞争的利器,而会展事业是一个开放的、正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行业。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一次阶段性的总结,更是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一次极度考验。

相信随着我国企业家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和社会保护知识产权体系的完善,困扰我国产业界多年的侵权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1] 叶开.展览会与知识产权[J].中国广告,2005,(1).[2] 赵莉.世博会与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会展,2004,(5).[3] 王保伦.会展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蒋志培.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2.[5] 许海峰.知识产权诉讼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澳)克里斯托弗・阿勒.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协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钱龙(1976-),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王书柏)5由R&D人员数表示;第二部分是科技研发投资的资金投入,由全社会的R&D经费表示;第三部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由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表示。

由《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整理出全国31个省市的R&D人员、R&D费用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数据。

然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K-means 聚类分析和两步聚类分析,得到下面的各种聚类表格。

1.2 实证分析结果表1 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2 最终聚类中心表3 聚类成员表4 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1.3 结果分析结合上面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1)由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可以知道,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说明聚类分析能够较好地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描述。

所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类别也是可信的。

(2)最终聚类中心把这些数据分为了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最多、R&D经费支出最多、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二位;第二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都排第三位;第三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排第二位,R&D经费支出排第二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一位;第四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三方面都是最少的。

所以,可以把全国的科技资源投入分为四个水平:很高投入水平(第一类别)、高投入水平(第三类别)、一般投入水平(第二类别)、低投入水平(第四类别)。

(3)由聚类成员表可知,第一类别的地区有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第二类别的地区有天津、辽宁、安徽、山东、河南;第三类别的地区只有上海;第四类别的地区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福建、江西、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4)结合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表和(2)分析可知,全国的地区科技投入存在着差异性。

很高投入水平和高投入水平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的省市,中部、西南和东北这些地区的科技投入都属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5)由此可知安徽省的科技资源投入是属于第二种类别,即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都排第三位。

可以说安徽省的科技资源投入是处于全国的一般投入水平。

6表5 成员类别分布类别地区1北京、广东、江苏、浙江2天津、辽宁、安徽、山东、河南3上海4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福建、江西、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 安徽省的创新绩效的比较分析2.1 评价指标由安徽省的科技统计年报可知,衡量科技创新绩效的指标有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每百万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论文发表数、科技成果登记数和奖励情况、技术市场成交额。

本文为了统计数据的方便,选择了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从《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的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两部聚类分析,得到下面各表格。

2.2 实证分析结果表6 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7 最终聚类中心表8 聚类成员表9 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2.3 结果分析由上面的表可知:(1)由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可知,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较远,说明这样的分类比较有效和能较好地描述类别之间的差异性。

所以,下面通过聚类分析而得到的类别是可信的。

(2)由最终聚类中心表可知,全国的31个省市的科技产出情况分为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是最多的;第二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二位;第三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三位;第四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最少的。

可以把它们分为四个阶段:科技产出水平很高(第一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高(第二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一般(第三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低(第四种类别)。

(3)由聚类成员表可知,属于第一类别的地区只有江苏;第二类别的地区有广东、浙江;第三类别的地区有北京、四川、上海、山东;第四类别的地区有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安徽、福建、江西、河南、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4)结合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表和(2)分析可知,全国的科技产出水平的差异性大。

通过百分比的计算可知,科技产出水平很高的地区只占3.2%,科技产出水平高的地区占6.5%,科技产出水平一般的地区占12.9%,而科技产出水平低的地区比例高达77.4%。

(5)结合上面所陈述的情况可知,安徽省的科技产出属于第四类别,即科技产出水平处于全国的科技产出水平的低位置上。

表10 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类别地区1江苏2广东、浙江3北京、四川、上海、山东4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安徽、福建、江西、河南、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 结论: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1)由分析可知,尽管我省科研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投入资源处在全国的平均水平,我国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2%(2008年),而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标准是不低于2%。

如果是比较人均研发投入的话,就更低了。

我省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2)在2009年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中,安徽省处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于40%,但高于30%的地区之中,排在全国31个地区的第23位上,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16位、第9位。

然而,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安徽省近5年波动较大,虽然2009年的第20位比2008年提高了5位,但是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知识获取能力,安徽省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其排名较2005的第14位有所下滑,但是比2008年上升3位,仅为16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波动后,2009年有所提升,居第9位,为近5年新高。

总体来说验证了本文对安徽省技术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安徽省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仍处在全国的低水平位置上。

这说明了安徽省没有对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换句话说,在创新活动中,创新资源存在着浪费的情况,没有实现较好的创新效率。

我省在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方面的成效与我省科技进步和创新资源还不相互匹配,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和创新的体制与机制设计及实施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技术创新尚未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1] 许光英.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3).[2] 任锦鸾.创新机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4-87.[3] 仲伟俊,梅侏娥.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5-166.[4] 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17.[5] 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9-61.[6] 张钢,徐乾,等.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7-30.[7] 刘凤朝,等.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与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8-109.[8] 周勇.集群效应与企业进驻科技园区的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4.[9] A min A,Wilkinson F.Learing,proximity and industrialperformance:an introduc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121-125.[10] 企业经济,2010,(12):20.[11] 蔡庆悦,马光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2-64.[12] 夏海钧.中国高新发展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1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24、222-227.[14]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安徽省2009年科技统计报告[R].2010,(1).[15] 中国科技统计/sjkl/kjtjdt/科技统计数据,201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kjtj/.[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18]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19] 贾丽艳,杜强.SPSS统计分析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53-279.[20] 万伦来,王立平.统计学原理与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1-72.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进步和创新重大政策及体制机制研究(2011AKRK0980) 作者简介:司玉辰(1987-),女,安徽亳州人,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