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摘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的竞争地位,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提高资产收益水平。

因而,企业是否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开展创新活动,以及是否改变当前创新组织路径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创新改观其竞争优势,进而带来长期的高收益。

企业在确定创新组织形式时必须要考虑两方面基本因素:一是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二是所采取策略是否能够改善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利润水平。

基于此,针对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变迁过程中的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制度供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059-03黑龙江省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一直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资源的枯竭、设备陈旧以及体制等原因,黑龙江省多数工业企业曾一度步履维艰。

近些年,国家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举措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和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技术开发经费中国家财政拨款一直都占相当的比例,而且逐年都在增加拨款额度,这为该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了有力的财政保障(见表1);在重大项目的立项和研究过程中,国家都给予政策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欣喜之余还应冷静看到,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仍存在片面追求产值,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组织变迁动力不足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内部管理之外,制度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身条件1.科技活动投入力度较大从2012年东北三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相关统计数据中,可以分析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见表1)。

在黑龙江省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233个,占其企业总数的6.0%。

这一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2.9和3.3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有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为305个,占企业总数的7.8%。

这一指标低于全国5.9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3.5和3.3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工业企业2012年的R&D经费为1 008 740万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0.81%。

这个投入比率低于全国0.01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0.43和0.19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2012年企业办研发机构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占比为15.9%,分别高于全国、吉林省和辽宁省3.2、0.8和2.5个百分点。

由以上各项指标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较大,投入平均水平高于全国以及辽宁省和吉林省。

2.技术创新成效较低从前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创新投入力度较大,但当前的创新成效并非尽如人意(见表1)。

2012年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5 655 068万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这一指标分别低于全国、吉林省和辽宁省7.4、6.4和2.1个百分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较大,但创新活动所带来的附加值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和辽宁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显然,这种高投入和低产出的创新组织形式的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导致该省多数工业企业选择这种效率较低创新组织模式的因素,阻碍其创新组织路径变迁的主要因素,以及健全改善其技术创新效率的制度供给等问题也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一,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较大;第二,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创新组织效率相对较低。

这种情况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资源配置低效、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低相对不足。

这种局面难以适应与国家全面协调的发展目标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虽然,通过对研发手段和物质条件的革新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技术创新的效率。

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则需要对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即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变革则才能在本质上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要素配制,实现其创新系统效益最大化的。

因而,如何推进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组织路径变迁,进而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则成为企业自身和学者们所要探讨和实践的主要课题。

3.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不足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不足是黑龙江省多数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根据《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显示,黑龙江省2012年工业企业R&D内部支出经费总额为906 170万元,其中以仪器和设备购置为主的资产性支出为50 102万元,支出经费总额的5.5%;同期,全国这一指标的比率为11.8%,而吉林省和辽宁省的这一指标的比率分别为13.5%和11.5%。

2012年,黑龙江省3 911家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只有233家,其比例不足6%;在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305家,其比例为7.8%。

而以上两项指标全国同期比例分别为11.3%和13.7%。

可见,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投入和创新力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信息职能缺失现象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如果企业有较完善的信息职能和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便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对技术创新结果判断的不确定性程度,才能洞察市场发展态势,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

如果企业信息获取职能缺失、信息获取能力不足,信息获取难度就会相对增加,进而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对技术创新结果判断的不确定性程度。

黑龙江省的部分企业资产专用性低,但选择内部技术创新模式,总体样本中选择内部技术创新模式的企业比例大大高于外部技术创新模式的比例,这种现象必然与企业的信息获取职能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关联。

如果企业技术创新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其技术的通用程度就必然较高。

而通用程度较高的技术,由于其创新所需的设备和人才的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并且存在规模经济,因此,通常会选择外部技术创新模式。

然而,黑龙江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资产专用性较高的前提下却采取了相反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的主要原因是创新的不确定性高和抗风险程度低。

而且大部分企业也因为信息职能的缺失,而造成对技术创新的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程度的过高判断,以及技抗侵占性程度的过低判断。

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必然会大部分选择内部创新形式,因而必然导致企业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和收益降低。

而且,由于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低,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失败;因信息获取职能的缺失还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技术不成熟。

比如由于新技术与企业生产水平不匹配,当出现了新的、更好的技术或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受仿制和进口产品冲击以及受法规法制限制等原因,导致创新项目中止。

可见,企业技术创新职能的缺失给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了较大约束和负面影响。

5.其他不足之处创新基础条件不足和信息职能缺失是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两个主点主要不足。

除此之外,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企业存在着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不理智的现象。

在前面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调查样本中采取外部技术创新模式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大多数。

而且,其中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效果并不理想。

通过内部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不一定是绝对的优势策略。

当然,外部技术创新模式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优势策略。

而只有根据自身和市场的条件,对比两者机会成本和收益后,才能形成优势策略选择。

然而,部分企业在对自身和市场了解不充分的前提下就进行了创新模式的选择。

从而导致技术创新效率和收益低下,甚至有些因条件不允许而被迫中止了创新项目。

其次,引进吸收中机械设备和软件比例过大。

2012年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费用支出中获取机械设备和外部指出的费用之和为150 767万元,占总支出15%,分别低于全国、和吉林省同期指标的3.5%、14.7%,高于辽宁省同期该指标0.8%。

显然,黑龙江省技术引进的力度明显低于全国和吉林省,在自身缺乏核心技术的劣势下,若引进力度不足,必然会造成技术差距进一步加大。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

在激励机制上,黑龙江省企业把增加报酬作为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

2012年,黑龙江省工业企业R&D支出中“人员劳务费”占24.4%,分别高于全国、吉林省和辽宁省同期指标6.2%、8.4%和9.4%。

省内多数企业认为以上做法对创新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这种激励机制在现实中也的确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但这种激励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岗位工资”、“奖金或提成”这种直观的激励手段,以及其激励结果的现实收入差别,会使大多数工作人员形成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进而形成短期效应。

创新过程中以立竿见影的项目为主,而涉及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长期项目受重视程度相对偏低,而这些长期战略项目往往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

因此,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还有待于在同时兼顾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环境黑龙江省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身存在着一些主观条件上的不足。

同时,其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即技术创新的客观环境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上技术中介和信息咨询职能缺失及时、准确地获取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

在项目组调查样本中,选择内部技术创新的58家企业有近50家是受到创新不确定性程度影响较大。

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程度较大的判断结果不仅受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职能缺失的影响,受客观环境影响的程度更大。

而客观环境中影响其主要的因素就是市场上的技术中介和信息咨询体系的完善程度。

在本课题的调查样本中有大部分企业是因为信息获取的不及时、不准确而使其对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判断程度提高。

因而,倾向于选择内部技术创新模式来规避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黑龙江省技术市场上的中介和信息咨询系统还不够完善,其职能还存在着某些缺失。

黑龙江省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靠企业投入资金建设一套获取信息的渠道,又会因重复建设而导致高投入、低收益。

技术市场上技术中介机构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企业获取技术和信息的重要媒介。

如果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完善,职能缺失严重,大量的技术标准、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信息流通受阻。

由此,出现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象,由此将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

如社会共享度不高,重复建设,科技资源浪费严重;机会主义行为有可乘之机,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程度增加;企业为规避风险而不进行创新或选择可控性较高的内部创新模式,因此创新效率大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缓慢,社会福利损失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