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范学院经典文学阅读现状调查报告文学院1104班小分队作者:孔德利、纪望群、王思雨目录一、序言二、正文1、调查目的2、调查对象3、调查方式4、调查时间5、调查内容6、调查结果及分析7、附件湖北师范学院经典文学阅读现状调查报告序言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的反映。
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文学是艺术家借以表达自己观点、想象的一种表达途径。
文学区别于文字的地方在于,后者是工具,前者借后者得以流传。
文学既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反映,也就是说,文学凝结着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是艺术家生活经验经由大脑“再加工”的产物。
按照最普遍的划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文学产品不外乎“古今中外”四个字。
时间上的“古今”和空间上的“中外”涵盖了地球现存所有事物。
依照这种划分,文学就可分为:古中国文学、古外国文学、当代中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
当然,人们广为接受的说法并不全是这样,但绝对是在此框架内的。
文学的生产者是艺术家,消费者是阅读者。
生产需要技术,文学生产者在文学方面有特殊技能——这种技能很大一部分来自天赋。
他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归纳生活、表达想法的能力。
艺术的普遍标准在于欣赏者是否能通过艺术品与艺术家产生共鸣。
共鸣,即欣赏者内心的释放,是表达欲的间接满足。
简单地说,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广大群众经由艺术家来满足自己的表达欲。
而在这种欲望被满足的过程中,人们的意识受到影响,这种受了影响的意识作用于现实。
文学便得以完成它作为社会意识最根本的使命:间接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
人类历史留下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否宣扬正确思想,基本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经验的归纳,这些作品对于当今人类的最大意义在于,提供了思维经验,使得人们可以从新的高度审视自己、创造未来。
这正是人类发展进化的总步调。
大学生作为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有利于对自己的开发和审视,对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很有意义。
阅读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符号的)辨认、(行文的)理解、(内容的)分析之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
这些符号最常见的乃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可是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写作和阅读相对,是人类传递知识文化、沟通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相比于说话和聆听,写作和阅读更能长期并廉价地保存信息,被保存的信息还可以被轻易地运送至不同的地域,因此写作和阅读更有跨时间、跨空间的优点。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文学遗产却越来越多,这必然导致人们总体上吸收文学营养的机会减少。
经典阅读的意义凸显。
大学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点,具备社会快节奏的特点。
为了解我校学生对文学的态度以及阅读文学的现状,我们以问卷的形式做了简单的抽样调查,希望能为学校部门提供指导,也希望调查结果对学生有所启示。
一、调查目的掌握湖北师范学院学生对经典文学阅读的看法和他们的阅读习惯。
二、调查对象调查对象:250名(随机)湖师学生。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
共分发问卷250份。
四、调查时间六月中旬。
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受调查者的阅读习惯及意向,共设计10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详见“附件:1”)。
六、调查结果及分析调查结果见“附件:2”。
分析:“您读课外书的频率是:”这道题,设计此题目的在于从总体上了解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从结果看来,形势不容乐观。
有27.1%的受调查者选择了选项“不读”,如果答案如实填写,这意味着我校可能有27.1%的学生从不阅读课外书。
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表示“偶尔读”的受调查者占比最多,约42.6%的学生“偶尔读”课外书。
“常读”的比例为23.1%,显得尴尬,“每天读”所占比例仅为7.2%,表明极少数人有每天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大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的基础教育,阅读能力基本成熟,而大学相对自由作息安排和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给学生阅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从本题调查结果看来,有阅读习惯(“常读”和“每天读”选项的和)的同学仅为少部分。
这可能与学生们以往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但尚无确切数据证明),因此,为了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人才,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反复强调读书尤其是读经典文学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也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利用有利条件作自我提升。
“您偏好的书籍类型是:”这道题,出题目的在于调查学生的阅读意向。
其中阅读“通俗文学”的学生最多,占57.9%,这反映通俗文学的优势。
当然,出题者自认为这道题出的比较失败,因为并不是人人都能区分“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甚至在现实中,这两者也并无实在的界限。
因此这道题价值大打折扣,不宜做深入分析。
“您是否认为经典文学对大学生更有益”这道题,正式进入本次调查的主题,即“经典文学阅读”。
本题调查受调查者对经典文学的认知,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是”更有益,此结果表明,多数同学还是知道经典文学于自身有益的。
然而对照前面两题的调查结果,矛盾便凸显了,多数受调查者认为阅读经典文学对自己有益,却只有少数受调查者有持续的阅读习惯。
“您认为阻碍大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的最重要因素是:”这道题,便是承接上一道题与前面几道题的矛盾而设的,前三题的调查结果之间的矛盾暴露的一个结果就是,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阻碍,对大学生接触经典文学不利。
调查结果显示,2.9%认为最重要阻碍是“心理畏惧”(即通常我们所说的见到一部大部头的书而产生的畏惧),这表明这种“见到大部头的畏惧”对学生阅读经典影响甚微。
调查结果表明16.3%的受调查者认为最重要阻碍是“引导”,即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此选项被选次数仅高于“心理畏惧”项,与“书的实用性”一项被选次数相差无几,表明这两项也不是阻碍学生阅读经典的最大阻碍。
被选次数最多的是“课余时间”一项,占63%,意味着多数人认为自己阅读经典文献的最大阻碍是没时间。
查询我校各系课表得知,学生的课余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最“忙“的专业也不至于一天抽不出一个小时时间来阅读。
联系最后一题问答题的答案状况,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多而不精,造成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时间充实的假象。
对于学校这固然是一种看起来不错的形象,然而对于学生发展,还是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学生认为课外时间不够,自然也不仅仅是学校的原因。
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自己想读书而终于没有做出合理的时间规划,终于出现”没时间“的借口。
人在犯错误后企图开脱罪责,比较常见。
由于问卷调查仍不能排除各方面的主观性,这些原因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尽可能地消除阻碍,比如学校的激励以及标准、对学生的培训,比如学生自身规划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
“您认为看书最重要的作用是:”一项,设题目的在于了解受调查者对读书目的的认知。
根据前言中所讲,由文学的起源、发展可知,阅读虽不至于有统一的目的,却有着最直接最有效的目的,即提升自我修养。
这一题多数人(62.1%)选择了“提升素养”一项,剩余受调查者中各有一半选择了“应付考试”和“没用”两项,注意到题干中的“最”字(当然填写问卷的人可能未看清),假设受调查者认真填写了答案,那么这种情况实在是值得警醒的。
仍有大批的人认为读书最重要的作用是“应付考试”,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造成冲击。
也仍有大批的人认为看书无用,这更是尴尬的现实。
这是我国当前教育现实情况的写照,笔者尚无好的建议,只寄希望于时间的行进和教育精神的落实。
“经典名著和由之翻拍的电影或电视剧,您更愿意:”设此题目的在于调查受调查者对于原著和电影电视剧的态度。
最多的人(54.3%)选择了“看电影”,24.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看原著,20.1%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看电视剧”,只有1.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都不看”。
电影和电视剧是另外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在表达原著作者的思想的同时不免掺杂导演自己的主观感情,甚者,原著所表达内容被横遭篡改,失去其之所以作为经典的立足点。
当然,并不是说看电影和电视剧不好,而是抱着想领略原著的目的去看其改编作品,是不恰当的想法。
读原著往往可以使人有更多元的解读,这对于思想的解放是更有益的。
“对于课堂上所涉及或推荐的经典文学原著,您通常会:”一题,旨在调查我校学生对老师推荐作品的阅读状况。
老师作为在阅历、知识方面更胜一筹的读者,推荐作品多为经典,为茫然不知所措的学生做出指点。
约一半的受调查(52.2%)者表示会“挑感兴趣的看”,18%的受调查者表示会“看大部分”这两个数字表明,我校学生对于课堂上老师推荐的文学原著还是相当重视的。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老师推荐学生阅读的方式有其可取之处。
“下列各类文学,您最喜欢:”一项,设此题旨在暗中调查学生对于中国文学的态度。
现代化以来,西方文明迅速传入中国。
中国有一套完整的古典文学体系,现当代文学良好的发展势头却遭到某些政治力量或外来力量的遏制,发展缓慢。
从调查结果来看,一半多一些的受调查者更喜欢中国文学,而中国文学的三个分类“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古典文学最受人喜爱。
这也从调查结果上映证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光辉历史,由于在我国大陆官方历史上把1840年后直至中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建立政权之间的时间成为近代,所以有“近代文学”一说,调查表明仍有不小一部分人(16.3%)对该时期文学有很大兴趣。
而“当代文学”一项,仅有8.5%的人选择。
当代文学发展起步晚而且饱受挫折,发展尚未成熟,是主要原因。
这道题的调查结果与我国发展的步伐相一致。
但是,由于受调查者均为中国人,而且可以判断,其中的大多数将来会生活在中国,因此,阅读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是很重要的。
个人素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是“区分国籍的”。
学校多就业指导、安全讲座而少官方的文学讲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意义不大。
“在阅读经典文学时,您通常:”这道题,设题目的在调查受调查者的阅读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最多的受调查者(占44.4%)读经典文学“浏览情节,以看故事为目的”,32.6%的受调查者会“借助相关书评、序言了解书的内容”,20%的受调查者会“直接细读品味”,仅有3%的受调查者表示会“细读并作读书札记”。
这表明以调查样本为代表的我校部分学生阅读以“泛读”为主,极少数人会“精读”。
精读,指仔细地阅读,典出自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
”表明精读是阅读中最有效率的一种阅读方式,应予提倡。
但调查结果显示正好相反——不过这也是应当提倡精读的原因之一。
精读的方法,按照从网上找来的资料,如下:1、把经典论述的句子找出来;2、对书中的名词、概念加以界定(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词);3、对该书形成的背景(或理论产生的背景)应有所了解;4、归纳出基本观点和特征;5、同类的事物要比较;6、找出理论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7、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操作、原则、步骤);8、理解典型案例;9、分析其指导意义、可应用的领域、途径;10、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11 运用例子进行联想;12 自我思考一下假设性的问题和情况13 把已经理解过的东西用自己想法再次复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