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摘要: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以及纵横家等流派的思想,这些思想自成体系,其中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深入分析各家思想中人才管理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思想;人才;选拔;管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流传的传统的人才思想都是人类历史的文化瑰宝,经过时代与岁月的积淀,对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观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人才观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中均有涉及人才观的方面。

儒家的唯才是举,道家的自我发展,墨家的任人唯贤、以德为先,法家的用其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现代人才管理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各家的人才思想1.儒家的人才思想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他们每个人在哲学思维和社会思想方面均略微不同,但是儒家思想该学派共同的宗旨是一致的。

儒家关于培养人才首要标准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完善的人,是儒家教育人的终极目的。

而其有道德的内涵又极为丰富,首先就是忠与孝,仁与义。

对社会、集体、家庭忠诚,对父母亲人孝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仁义二字是分别取自:“仁以待人”、“礼义廉耻”。

其次就是中庸之德。

儒家儒家培养讲究中庸之人。

所谓中庸,即不偏激不极端,凡事讲究不过、不及,即不走极端化。

遇到任何事情,不偏执地处理问题,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偏执、傲慢、愤怒等都是中庸所不能容忍的处理方式。

在有道德的基础上儒家思想对于人才还有以下标准:首先就是要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要成为一个有气节的人。

其次还要具有“博学于文”的知识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学习中要有着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兴趣以及独到的见解。

最后还要具有“躬行君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温故而知新”的创新能力。

关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的具体措施,儒家也有其一定的方法。

(1)举荐人才,主张打破人才选拔中的门第、年龄、辈分的限制来选拔人才,对年轻有才华的人可以破格录用。

(2)选拔过程中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个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否一致来考察人才是否合格。

(3)检验人才需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从人的行为结果、行为过程、香味的动机乃至个人的醒悟、爱好等全方位考察人才。

(4)评价人才的过程中重视舆论的作用,人的品行、才能往往通过舆论有所体现,需要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

(5)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举直错诸往”,把优秀的人才放在适合他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整套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

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主张还未能完全跳出宗法制下是世卿世禄用人制度的框架,但他提出的一系列的唯才是举、观言察行、知人善用、量才而用和反对求全责备等等的思想主张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道家的人才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庄子,道家的思想以“道”来诠释宇窗物,主张道法自然,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道家老子的人才观是将人才分为理想人和现实人两类,提出了理想人——圣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受外物诱惑保持自身精神气节自主人。

而对现实的人才,老子认为贤才是上善、上士、善人,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明确有道即贤的标准,并以此标准将君主分为五等,以“太上”为最高,其他根据民众对君主的态度来区分,依次为“亲之”、“誉之”、“畏之”、“侮之”。

而士列三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所以老子的人才皆是按“道”行事,以“道”划分。

庄子也提出了自己理想人才,称为“真人”,或为“至人”、“神人”。

“真人”类似于老子的“圣人”,也是不受外界异化而保持真我本性的理想人,但庄子进一步论述真人的本质特征,主要从三个要素入手,一为忘物,脱于万事世俗;二为齐生死,坦然面对生死;三为忘已,无关牵挂欲求,追求天人合一。

道家人才思想对于各类人的定义明确,内涵丰富,不仅分层次,还细分等次。

道家对于人才要求不追求名利,脱于世外,要善于知足,勤于实践,把这些作为人才所应具有的高贵品质,但尊崇无为处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却有十分消极的遏制人才发展和发挥重要作用的弊端。

道家的人才思想是建立在其“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政治理想之上的,政治理想的虚无飘渺,必然使建立在其上的人才思想虚幻空洞,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从而为现实所摈弃。

2.法家的人才思想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

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是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学派。

法家思想在人才的选拔上,提出首先是任人唯才、非贤,在推举人才上,讲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不任人唯亲,唯才是取,不以出身。

重视人的才能。

在人才的选用上,法家人物普遍反对“贤”者,这个“贤”即是儒家的标准:“有德者”。

韩非子完全从公用观点出发,认为:“国有贤者,国之忧也。

”反对君主任用所谓的“隐士贤人”。

人才要证明其有用,不要为虚名所累。

商鞅则干脆认为治国要任用“奸民”,因“良民”有德,讲道义,有良心,不肯揭发他人罪恶,于治国无利,而“奸民”则为利所驱,必互相监视,动辄举报,于治国有利。

法家在选拔人才上,还讲究以法择人,“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度也。

”在人才的选用上,必须建立一种选拔制度,有一种制度保障,就可以避免人才的选拔上的主观性、随意性,还可以避免人事任用中的弊端与漏洞。

在如何用人上,法家的原则首先是量才用人,用人所长。

“使鸡司晨,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力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不统一的,全能全才是没有的,无能无才也罕见,善于用人者,总是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上不过,臣不诬能。

”使其各称其职、各安其位。

其次讲求任人以事,重要性就在于“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

”有没有才能,授之以事则立现:“故官职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智愚分矣。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不肖者得于不任。

”最后任用人才,要责之以功。

“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矣。

”功利观本来就是法家理论的出发点,如果所用之人无“功”,没有工作实绩,没有什么建树,那么就不能称得上人才。

“功”也是赏赐、提拔的依据。

依功用人,不能招致百姓的不平与非议。

法家的人才思想对儒家贤才思想提出异议,法家更重要的是重视人才的能力而不是道德,同时对于人才的管理提出以需要严格和规范的制度要求,这是人才管理上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尽管当时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但这一新思想对于人才的管理依然有一定的启发。

3.墨家的人才思想墨家的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其学说成于儒家和道家,但在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墨家的人才标准也是贤人。

即德行宽厚、言谈雄辩、博通道术、多才多艺、上下调和、清正廉洁者。

可以说,墨子所说的贤人是德才兼备的能人。

首先,在个人素质方面,必须德才兼备。

贤者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它包括德行、才能、学问、三个方面,而在这三者中间,德行是首要的,是根本,其次方为才能和学问。

其次,在行为上。

墨子提出的为贤之道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勤以教人”,让有力气的人赶快去帮助别人,有财物的人努力去分给别人,有方法的人勉励地教人。

从德行方面要求人向善。

贤者任官,则应勤政,早朝晏退,早出暮入。

墨家的发展迅速,不断壮大,吸收了各式各样的人才,因此,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提出一套具体而完善的措施。

(1)选贤不分等级,在墨子的理论中论述了三条基本的原则“举义不避贵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

推举公义,回避私怨。

不避贵贱”强调的是“有能”的人就举用。

(2)以能授官,以德就列,听贤人们的言论,考核他们的行为,观察他们的办事能力而谨慎地授予官职。

但是“听其言”往往只是片面的,不能够具体全面的了解这个人。

于是墨子深入的提出与“迹其行”相结合。

通过一个人的讲话和对他行为表现的分析,得出此人的能力的大小。

做到察其所长,用其所长,做出量才任用,人适其位。

墨子不仅主张大力选拔人才,而且认为应尽可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考察他的能力,根据能力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根据德行给予相应的官位。

(3)监督方法:即任前试用制、任上监督制、任后评论制。

墨子的“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都是“慎予官”的体现,其实这就是任前考察和试用制,考验合格后方可正式任命为政长。

应按劳动的业绩确定奖赏,按照功勋来发给俸禄。

所以官不可能永远富贵,民不可能终身下贱。

有才能的就举拔他们,没有才能的就撤消他们。

墨子对政长(特别是对君主)提出了任后评论制。

(4)提高贤能的政治、经济地位,墨子主张要给贤者提供优厚的条件对贤者,必须使贤者富裕,令他们显贵,尊敬他们,称誉他们;给他们高官,给他们厚禄,给他们事做,给他们决断的权令。

显然,这条件既包括一定的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激励。

就是说,既要给予优厚的物质待遇,又要赋予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要授予其职权使其充分施展才能。

墨家因成于儒道两家,人才思想也承袭了儒家的贤才,但其贤的内容又扩大了一些,更为广泛,同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选拔、使用、管理人才的方法。

使得墨家在当时快速壮大,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其人才管理的制度和思想在后世也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4.兵家的人才思想兵家的思想主要以研究作战、用兵的军事思想,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兵家对于人才的要求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德、学、识、才四个方面。

“德”即道德操守。

如要有“能清、能静、能平、能整”,“仁、信、忠”的高尚情操,“将必先己”,“劳逸必以身同”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作风,“以身殉国,一意而已”的献身精神等等。

兵家认为,人才的道德操守有高尚与卑劣之分,这种差别会对人才进行谋略运筹的最终结局产生巨大影响。

“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知识的占有量。

一切企盼成功的人才,都应该是“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的饱学之士,至少也应当是自己所涉足领域中的专家、权威。

“学”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善于向他人学习。

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而众人的智慧才是力量的无穷源泉。

“识”指分析、判断能力,孙子称之“庙算”。

“才”指处理事物的能力。

它包括使用权柄的能力,当需要行使权力时,应该做到“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

对于人才的考察和使用,兵家的思想是“举贤授能”。

选拔任用贤才能士,是关系到事物能否顺利进行的大事,甚至国家兴衰也与此密切相关。

兵家还十分重视对人才进行考察,总结出了许多“察才”的经验方法。

《六韬》就提出了“六守八徵”的观人知人之法。

“六守”为“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