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刺激性小的尿管代替肛管,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插入肛管的深度、体位及流速,选择接近体温的灌肠液的温度,以期达到减轻病人痛苦、延长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促进溃疡早日愈合。

方法对住院56例病人进行随机分组,采用不同灌肠方法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两组在临床疗效和肠镜检查及病人满意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

结论人性化的选择舒适的肛管、合适的温度,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插管深度、体位及流速,大大提高了病人舒适度及满意度,提高了临床疗效,促进了溃疡早日愈合,减轻了病人痛苦。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疗效;满意度
溃疡性结肠炎系指原因不明、非特异性的大肠炎症。

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近年来发病率较高。

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

但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存在着灌肠时护士插管深度不好掌握、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反复插管及肛管硬度造成黏膜的二次损伤、药液外溢的缺陷,影响了治疗效果,造成病人不必要的身心痛苦,为避免此
类事件发生,促进病人溃疡早日愈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10月,在我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需保留灌肠的患者56例,均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20~6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1.6±5)岁,病程(3.6±1.7)年,病情属轻度17例,中度11例,病变累及直、乙状结肠16例,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7例;对照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0.8±6)岁,病程(3.3±1.4)年,病情属轻度15例,中度13例,病变累及直、乙状结肠12例,左半结肠8例,右半结肠7例,全结肠1例。

患者在病情、病程、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四川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按照马晓霞等《循证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患者中的应用》的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灌肠技术[2]。

2.1.1 肛管的选择用16-18号一次性硅胶导尿管代替肛管灌肠,具有对直肠黏膜刺激小,无损伤,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等优点。

2.1.2 插管的深度根据结肠镜检术所提示的病变部位而定肛管插入深度(直肠7~12cm;乙状结肠15~20cm;全结肠30cm)灌肠,肛管可达乙状结肠或直肠中段等部位,避免了药物直接流入直肠,刺激
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2.1.3 灌肠液的温度药液温度与肠腔温度接近,一般为37℃~38℃,此温度可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冷热刺激,不易引起便意,利于药物保留。

2.1.4 体位根据病变部位灌肠后不断转换体位(直肠取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乙状结肠取臀部抬高10cm左侧卧位;全结肠取臀部抬高10cm左侧卧位-俯卧位-胸膝卧位-右侧卧位),转换体位时速度宜慢,以一种卧位保持1min左右,转换时防止坠床。

利于药液与溃疡面广泛接触,延长药液在肠腔内存留时间,达到药液最有效的吸收和利用。

2.1.5 流速直肠及乙状结肠部位炎症反应,注药速度25~30ml/min,能均匀覆盖病灶,降结肠以上部位炎性反应,注药速度以1min之内注完为宜。

2.2 对照组灌肠方法完全按照教科书[3]选择一次性硅胶肛管20号,灌肠液温度38℃,插入深度15~20cm,体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速度均于2min内灌入。

两组灌肠所用药物一样,均用激素、锡类散、柳氮磺吡啶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每晚1次,7天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3天,共3个疗程。

其余治疗两组相同,均口服柳氮磺吡啶片1.5~3.0g/d,分3~4次服。

3 观察指标
3.1 肠镜积分按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下诊断标准,主要观察结
肠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以病变部位显著处轻糜烂、溃疡无或散在分布、数量≤3个,周边轻度红肿记1分;中等充血、水肿、中等糜烂或伴出血,溃疡散在分布3个,周边明显红肿记2分;重度充血、水肿,重度糜烂,触之明显出血,溃疡分布多,表面布满脓苔,周边显著红肿记3分。

3.2 病理分级积分按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组织学分级标准[4]进行病理记分。

0分:黏膜固有层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1分:黏膜固有层有少量中性粒细胞(10个/高倍视野)浸润,累及少量隐窝。

2分:黏膜固有层有多量中性粒细胞(10~50个/高倍视野)浸润,累及50%以上隐窝。

3分:黏膜固有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50个/高倍视野)浸润,伴隐窝脓肿。

4分:固有层明显急性炎症伴溃疡形成。

3.3 疗效观察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肠黏膜仅有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性息肉形成。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

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效。

3.4 患者满意度患者灌肠时感觉舒适无痛苦为满意,患者感觉疼痛等不适为不满意。

4 结果
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8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28例,临床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5%。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在病变累及左半结肠或右半结肠的
患者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75%,对照组的是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2 两组治疗前后肠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结束3个月后有33例(治疗组19例,对照组14例)患者接受了肠镜复查和病理活检。

两组治疗后肠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肠镜检查结果上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病理检查结果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肠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1)P0.01,(2)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0.05,(4)P0.05
4.3 从患者满意度看治疗组满意26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93%。

对照组满意17例,不满意11例,满意率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5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至今还未完全明确,一旦确诊,需要长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以上研究治疗组用一次性硅胶导尿管代替肛管灌肠,具有对直肠黏膜刺激小,无损伤,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等优点。

根据结肠镜检术所提示的病变部位而定肛管插入深度灌肠,肛管可达乙状结肠或直肠中段等部位,避免了药物直接流入直肠,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根据病变部位灌肠后不断转换体位利于药液与溃疡面广泛接触,延长药液在肠腔内存留时间,达到药液最有效的吸收和利用。

只要我们掌握了以上灌肠技巧,就能大大减轻病
人的痛苦,提高溃疡愈合,缩短病程,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2 马晓霞,盛华.循证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3):26-27.
3 李小萍.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0.
4 钟应强,朱兆华,幸连春.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级及其与疾病程度的关系.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14-4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