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小说(三)

第十三章 小说(三)

“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
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 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茅盾 《关于〈吕梁英雄传〉》,《中华论丛》 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
《八十一梦》(1941年)用神话故
事和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 揉合在一起,揭露了国统区的腐败 黑暗现象。
《五子登科》(1947年)讽刺抗战

四、其他流派作家的小说

1947年6月,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
复刊后,陆续发表了原先 “京派”作家 沈从文、废名以及后起的汪曾祺的一些 作品,标志着“京派”小说在抗战后的 重新出现。
沈从文抗战后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
《长河》,代表了沈从文湘西题材 小说的新的动向,不过仍然保持着
作家独特的美学追求。
再次是洗炼、清新、活泼、自然的语言
起到了准确地传达诗情的生动效果。
三、其他作家作品 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阎成富、李发和、赵小义 丁玲的《在医院中》:陆萍 韦君宜的《三个朋友》: 老吴与罗平、黄宗谷、刘金宽
四、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
《暴风骤雨》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
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的一个可
喜的成果。
3、知识分子题材 《七月》派小说作家路翎的长篇《财
主底儿女们》通过表现苏州巨富蒋捷 三一家的分崩离析和出身于这个破败 世家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长子蒋 蔚祖、次子蒋少祖、三子蒋纯祖)的 生活经历,力图反映“一·二八”战 争以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 探讨抗战前后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第十三章 小说(三)
第一节 国统区及沦陷区的小说
一、初期的抗战题材小说:
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 作者根据亲身参加上海“八·一三”
战事的见闻和感受写成的。
某部连长林青史
姚雪垠 短篇《差半车麦秸》(1938) “差半车麦秸”王哑巴

二、讽刺暴露小说 《华威先生》和《新生》,后结集为 《速写三篇》,1943年由重庆文化生 活出版社。
1、张天翼:《谭九先生的工作》、
《速写三篇》标志着张天翼讽刺和幽
默的喜剧才华的新发展,《华威先生》 是其最具影响力的讽刺名篇。
“华威先生是那时国民党反动集团里的
家伙。他们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 ‘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 设法阻碍群众运动。但群众还是利用合 法手段来进行自己的工作,而这并不是 出于什么自发性,而是有组织有领导的。 ‘华威先生’们就只好发怒而且害怕 了。” (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
2、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 《传奇》初版本收入发表于1943、44
年的《金锁记》、《倾城之恋》、 《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 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 璃瓦》、《心经》、《年青的时候》、 《花凋》、《封锁》等小说十篇。
1947年出版增订本时又加入《鸿鸾
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
花蒸 阿小悲秋》《等》五篇。
多写沪港两地城市男女畸形婚恋
传统与现代手法相结合。
3、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
第二节
解放区作家的小说
一、赵树理的小说作品 一)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1)1943年以前的小说:《铁牛的复
职》、《金字》、《蟠龙峪》(又作 《盘龙峪》)、《打倒汉奸》等。
张天翼则主要对灰色小市民庸俗虚伪、
矛盾可笑的心态进行刻划。
艺术手法方面:
沙汀常常采用寓批判、讽刺于冷峻的现
实主义描写之中的手法;而张天翼的讽 刺小说则具有夸张、洗炼、泼辣、明快 的风格,善于在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运 用漫画式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外貌举止和 心理,凸现人物形象。
4、张恨水的抗战小说
抗战爆发后,沙汀创作的两种取向:
一是抒写作家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与
景仰,代表作有大型报告文学《随军 散记》(《记贺龙》)、短篇小说《磁 力》、中篇小说《闯关》;
二是以苦涩、凝重的笔调描写偏僻
闭塞、黑暗落后的四川农村乡镇的 社会现实
“三记”(《淘金记》、《困兽
记》、《还乡记》)
《在其香居茶馆里》(
的基调之中,渗透在人物刻划、情节 安排、场境描写和语言运用等诸方面。
首先小说的基调洋溢着“轻快、欢乐”
的抒情氛围。小说开篇就展现了冀中水 乡优美的景色画面和一派静谧的、平和 的月夜劳作的轻快气氛。
其次是人物和环境的情意化。作品将白
洋淀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此外,作 品中的人物都赋予诗情的意趣
胜利后国民党派往北平的接受大员 的种种丑行。

三、其他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1、农村题材方面 短篇《石青嫂子》(1947),描
写内战给一个劳动妇女带来的不 幸,着重表现她倔强的生活意志。
艾芜有《丰饶的原野》、《故乡》
和《山野》三部长篇。《山野》 (1947)采用集中而又舒展的结构 方法,围绕一个小山村在一天之内 的抗日活动,表现了抗战时期农村 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各个阶层不同人 物对抗日的不同态度。
路翎的小说特别专注于对笔下人物精神
世界的探索和开掘,偏爱描写性格复杂 的人物,即表现所谓“人民底原始的强 力,个性底积极解放”和“精神奴役的 创伤”。
《饥饿的郭素娥》 郭素娥和流浪工人张振山、丈夫刘寿春 一个惨烈的情爱故事。人物性格比较复
杂,心理描写有一定的深度。体现了路
翎小说的重要特色。
2)1943-1948年:主要有《小二黑结
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 变迁》、《地板》、《催粮差》、 《福贵》、《邪不压正》等。
3)1949-1965年:主要有《登记》、
《三里湾》、《灵泉洞》、《“锻炼 锻炼”》、《套不住的手》、《卖烟 叶》等。
二)创作特色
1、“问题小说”的创作出发点
2、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中
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3、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富于个性
特色的农民形象,特别是落后(转变)
农民形象
4、将故事、评书、小说熔为一炉的
现代评书体小说模式
“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
风”和“中国气派”。

三)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现代小说的新局面。
“华威先生那样典型的出现,而且引起
普遍的注意„„而且更引起了青年作家 对于隐伏在光明中的丑恶的研究和搜 索,——这也是近半年文坛的新趋向。” (茅盾:《八月的感想——抗战文艺一 年的回顾》,载《文艺阵地》1938年第 一卷第9期)
2、沙汀的小说 沙汀那沉郁、凝重、含蓄的“川味”
小说,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和民族化 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杨晦《沙汀创 作的起点和方向》,《青年文艺》, 1945年第1卷第5期)
等。
孙犁特别善于刻画农村妇女形象。 孙犁的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一
般的抒情性,形成了优美、细腻、清新、
明丽、隽永的独特风格。
二)孙犁的小说艺术 1、摄取“日常事、儿女情”提炼蕴藉主
题,表现时代风云;
2、注重人物对话和细节的白描,作品具
有丰赡的生活实感和浓郁的生活韵味。
3、散文的章法、诗化的小说; 《荷花淀》的抒情性表现在整个作品
1、以新的生活、新的主题开创了
2、为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了
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3、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上,
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新鲜经验。
1)善于把人物塑造与故事的叙述结合起
来,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展 现人物的性格。
2)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一
般采取按情节顺序展开,层层递进的方 法安排小说结构,并注意首尾照应。
3)通俗化、口语化,雅俗共赏又幽默风
趣的文学语言。
二、孙犁的小说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 派”的创始人,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
孙犁的小说主要写冀中地区特别是水乡
白洋淀一带农村人民的生活。小说代表 作品有短篇《荷花淀》 、《芦花荡》、 中篇 《铁木前传》和长篇《风云初记》
萧红的长篇《呼兰河传》(
1940年)
在对故乡过去生活的回忆中揭示了封 建制度野蛮,于低徊凄婉的情调中表 达了作者对旧世界的怨愤。
2、城市生活题材 巴金的《春》《秋》、《憩园》、
《第四病室》和长篇《寒夜》等作品 展示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的种种世相, 表现了善良人们的苦难和挣扎,悲愤 地控诉那个如寒夜一般黑暗冷酷的社 会,探索人们应有的合理生活,蕴蓄 着深沉的悲剧力量。
老舍的《四世同堂》(《惶惑》、《偷
生》、《饥荒》)以沦陷后的北京为背 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 经历,苟安幻想的破灭,以及觉悟到只 有抗争才有出路的过程,深刻地解剖并 展示了北京市民文化和民族性格的优点
景,以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
与弱点。
黄谷柳的通俗小说《虾球传》不仅
以题材和内容的新颖为现代小说增 添了新的因素,而且是国统区小说
3、沙汀和张天翼的讽刺艺术的不同
结构方面:
沙汀的小说几乎都有一个完整、生
动、有起有伏的故事;张天翼多截
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和片断
集中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映人物性格,从而达到凝
炼简劲、写意传神的地步。
选材方面:
沙汀善于艺术地描写四川西北的风俗
习惯、人情事理和人物独具的性格, 并大量地吸收和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四 川方言土语,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诗的名称的长篇小
说里面,作者路翎所追求的是以青年知
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的的现代中国历史动 态”,侧重揭示“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 世界底下的波澜和它们的来龙去脉” (《胡风〈财主底儿女们〉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