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探析【摘要】“80后”的命名最早起源于文坛,特指以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等为代表的一批生于1980年之后的青年新锐作家。
韩寒,“80后”作家代表人物,自200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十余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人们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这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在文坛掀起一股“韩流”,给“80后”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其文学作品具有和其它文学作品不一样的文化价值。
本文从韩寒作品中体现的秋意青春、青春体验、反叛传统几个方面对其作品的文化价值进行研究。
【关键词】秋意青春青春体验反判传统引言韩寒,1982年9月出生于上海金山。
1999年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韩寒凭借作品《杯中窥人》,以辛辣的文笔和敏锐的思想,夺得一等奖。
2000年出版反映应试教育弊病,以及青少年成长之痛的自传体小说《三重门》,其累计发行130万册,成为中国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之后陆续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长安乱》、《光荣日》、《他的国》,杂文《零下一度》、《通稿2003》、《就这么飘来飘去》等著作。
从而引起社会上对了“韩寒现象”、“全才还是专才”等等各式各样的讨论,更加引发文坛中老年作家,也可以说是主流文学界的关注,以及各界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在这样的褒贬不一的声音中韩寒、“80后”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对于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问题和有关的争论,超过了其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结合韩寒的作品,来对韩寒小说中所体现的秋意青春、对社会现实的青春体验和反叛传统的文化心理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从而看一看韩寒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所在。
一、秋意青春米兰·昆德拉说过:“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装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着他们狂热相信而又一知半解的话。
”(1)一部《三重门》使韩寒18岁就成名,这样的成名使韩寒走进一种全新的生活,但是也使他有了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直到今天,韩寒27岁。
他的经历比一般“80”后的经历更加丰富一些,但是,描写秋意青春在作品中贯彻始终的主题。
无论是小说体裁的《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长安乱》、《光荣日》、《他的国》;还是类似《零下一度》、《通稿2003》这样的杂文集,学生时代的经历,青春期的体验是都始终存在。
除了韩寒以外,其余的“80后”作家的作品中描写的事件发生的的时间段也是大多集中于高中或大学阶段。
而且“80后”作家笔下的青春不约而同地呈现了纷乱复杂、残酷绝望的色彩。
用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的话说就是:“他们的文章,秋意太重,一个初涉人世的少年,一落笔,就满纸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很仇恨,一副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仿佛这个世界丢弃了他。
”(2)曹文轩教授之所以这样说很正常。
因为80年代出生的我们在物质方面大多数人是不缺乏的,但是,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痛苦,而上一代或下一代是无法了解的。
我们的痛苦和前任不同的只不过是鲁迅、郁达夫他们那一代人是在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痛楚,海子他们那一代人是为理想的幻灭而痛苦。
而“80后”就承受着对教育、家庭、学校给于的各种压力,我们违者理想而风斗,但是却在奋斗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而迷茫。
韩寒少年成名,看似光鲜亮丽。
但成名之前,韩寒和任何一个“80后”青年人没有区别,一样要忍受作为独生子女的孤独与无助,一样要承受应试教育的煎熬。
尤其是韩寒这样一个并不是以学习成绩见长的特别的孩子,却偏偏生活在一个以分数衡量一切,以文凭认定能力的时代,其压力可想而知。
在韩寒父亲韩仁均先生写的《儿子韩寒》一书中这样写到:“韩寒虽然学习成绩平平,但他也在作着努力。
初三一次数学测验,一直拿七八十分的韩寒考到了100分。
韩寒从来没考到过100分,所以数学老师不相信韩寒能考100分,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要他将这张试卷再做一遍。
韩寒正好有一个地方看不清楚,就问老师。
老师说你做过的会不知道?便断定他是抄的。
按韩寒的性格,他是不可能做这种事的,不然他从一开始就可以作弊,把名次弄上去一点,何必惹我们不开心?这件事使韩寒的心灵受伤较深,从此也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要是老师当时用另一种方法处理这件事,比如信任韩寒,鼓励韩寒,我想韩寒也许从此会对数学产生兴趣也说不定。
”(3)如此看来韩寒一开始并不是像大家认为的反叛现行应试教育,他之所以写出如《三重门》、《零下一度》中对学校、教育等等批判的言辞是有原因的。
我们也更加可以理解为在韩寒的书里老师几乎成为一种负面的存在。
在韩寒的《教师的问题》一文中,韩寒曾经以非常极端的文字写过他对教师的看法:“我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所以差是因为教师的水平差。
孩子是一个很容易对看起来好像知道很多东西的人产生崇拜心理的人,可是能当教师的至少已经是成年人了,相对于小学的一班处男来说,哪怕是一个流氓,都能让这班处男肃然起敬。
所以首先,小学的教师水平往往是比较低的。
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由低能力学校培训出来的人,像我上学的时候,周围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什么特长,又不想去当兵,但考大专又嫌难听的人才选择了师范,而在师范里培养出一点真本事,或者又很漂亮,或者学习优异的人都不会选择出来做老师,所以在师范里又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特长,又不想去当兵,嫌失业太难听的人选择了做教师。
所以可想教师的本事能有多大。
”(4)在韩寒的小说中,老师一如既往的维持着反面的形象:“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些老师不怎么样,当然我这是就我们学校而言。
看其他学校的兄弟一个一个和我似的,我就知道至少在我接触的地方是这样的。
我的刘班主任,外表和内在一样虚伪,她的口头禅是:X X X,叫你的家长来一趟。
因为她仅存的师德告诉她自己,亲手打学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所以她要做的是将这个任务下放给各个学生的家长。
因为目的是一样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而且自己还省下力气,可以有时间构思下一个挨打者是谁。
”(5)学校在韩寒的笔下一无是处,老师的形象从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突然转为低级职业,但是,在韩寒如此尖锐的语言背后,却还隐藏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韩寒:“自从我懂事以后就对每个我念过的学校充满失望,而更令人失望的是,我进那些学校之前,总是对它们充满希望。
”(6)大家一直认为韩寒不在乎自己七门功课不及格、高中退学、没有上大学,但实际上韩寒是被应试教育所伤害的孩子,他也为成绩努力过,但却无果。
而韩寒成名之后,无论是早期的关于“韩寒现象”的讨论,还是后来的和白烨、谈歌等许多人的论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应战,以及后来面对的签售、盗版。
我们都看到了韩寒的无奈,有很多事情是一个20出头的“孩子”无法承受的。
所以,无论是《三重门》中的林雨翔,《一座城池》中的“我”和健叔,还是《像少年啦飞驰》中的“我”和铁牛,一直后来出版的《他的国》中的左小龙,无一例外的都经历了不幸福的学校生活,并受到生活的种种挤压,最终陷入了一种巨大的虚空感。
在“80后”作家中不仅韩寒把笔触伸向残酷的青春,春树、李傻傻等“80后”作家笔下的青春也是残酷无比。
春树的《北京娃娃》写了一个叫林嘉芙的女孩从十四岁到十七岁坎坷无比的情感经历和令人心痛的人生历程;李傻傻的《红X》笔下的沈生铁打架、被学校开除,并最终在社会的压力下走向杀人的绝路;李海洋的《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张悦然的《红鞋》等文本中主人公们相似的经历和体验也同样给我们述说着他们另类虚妄的青春经历,青春在“80后”作家笔下是一个无比灰色与残酷的关键词,他们的青春如同秋天一样荒凉。
二、对社会现实的青春体验韩寒虽然以一种很极端、很另类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韩寒一直在关注社会现实,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展示自己对现实的这种关怀,用作品来展现他在社会现实中的青春体验。
韩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重门》在揭示“80后”的生活状态的同时,还深刻地揭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展现了一个17岁的少年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拷问与思考。
林雨翔不仅仅是韩寒的自传体同样是“80”后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存在关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对我们而言,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升学、就业。
这其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教育。
在和平时代中,人人都在说“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关系到数以千万计的家长、学生切身利益的最大问题。
由此一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沉重升学压力和未来不确定的就业形势,使“80后”处于巨大的烦恼与焦虑之中。
17岁的韩寒已经能够以强烈的自我个性意识,以犀利、客观的语言,用小说的形式在讲故事的同时对应试教育进行严厉的思想批判,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完成了和现行教育制度的反叛。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
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
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7)“数理化语文英语全很好,音乐体育计算机都零分,连开机都不会,我还是一个优等生。
但如果我音乐体育计算机好得让人发指,葡萄牙语说得跟母语似的,但是数学英语和化学全不及格,我也是个差生。
”(8)不了解韩寒的人可能认为他只是在批判现行应试教育,但这些都只是他早期的作品所体现的。
日益成熟的韩寒开始对其它社会现实关心,把关注的目光从对现行教育制度批判的层面拓展开来,韩寒已经把视角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次的招商大会一定要招来有大影响的企业,像这次的波波印刷厂一样,亭林镇一定要做大,做全国最大的项目,亚洲最大的项目。
比如在厦门被停工的PX项目,就可以招到亭林镇嘛,有污染可以治理,一没有污染就没有政绩,没有污染就没有进步,PX太显眼那就改个名字么,叫XP有什么不好么,人家还以为是做软件的么。
在政策上,要宽松;在税收上,要在特殊的政策下再给予政策,吸引这些大公司过来;在土地上,要做到事先平整,亭林镇的乡镇格局很不合理,农民住房分得太开,很不利于开发。
尤其是大规模开发,你让那些大企业来这里,一看拆迁工作难以进展,就会打退堂鼓,所以要做到提前规整,先做出一个工业园区,但因为现在上面不让自己搞工业园区了,那就暂时叫工业园地。
拆迁工作一定要做好,要告诉农民,集体利益大于一切,做钉子户可耻。
”(9)这是2009年出版的《他的国》中亭林镇镇长在招商税务城建土地等部门召开的一次秘密会议的讲话内容,主要是针对亭林镇的招商引资、未来发展而发言的。
镇长的讲话不长,却把这几年的社会热点来了一个总结,既有厦门被停工的PX项目,又有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钉子户现象,这都显示了韩寒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并且通过对镇长这段官腔十足的讲话的描写,韩寒不动声色地讽刺了当前社会中一些官员为了谋求政绩,一切以经济挂帅,不计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为自己谋利的升官之道,显示了韩寒对社会现实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