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措施

水稻稻瘟病稻瘟病在水稻个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有发生。

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不能正常抽穗,抽穗期穗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重要病害,只要条件适宜,易流行成灾。

稻瘟病在黑龙江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面积超过500万亩,大发生年份达到1000万亩以上,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稳产与高产。

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黑龙江省提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水稻品质好、需求大、效益高的优势,要求加大“旱改水”力度,力争到2013年实现5000万亩水稻种植目标。

因此,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上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控上,我们提倡应以绿色防控为主。

绿色防控是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1]。

了解稻瘟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条件是进行绿色防控的基础。

1稻瘟病发病条件1.1菌源菌源是发病的基础,稻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稻草和病稻谷上越冬,病稻草和病稻谷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病菌来源[2]。

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菌丝在病组织中可成活一年以上。

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条件合适时,病菌从侵入到产生病斑只需4天时间。

病斑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借风雨等进行重复侵染,一次重复侵染大约需要5天-10天[3]。

因此菌源量越大,病害越易流行。

1.2品种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籼稻强于粳稻,杂交稻强于常规稻,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性也强。

而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另外,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易感病。

1.3气候气候条件与稻瘟病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

当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有6小时-10小时水膜时,最易发病。

如孕穗末期到抽穗时期多雨、寡照、湿度大,夜间最低气温降到18℃以下,并持续5天-7天,穗颈瘟极易发生。

2稻瘟病流行因素2.1菌源充足由于春季或秋季整地耕层较浅,或不整地,且每年都有该病发生,使得田间菌源大量累积,为下一年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

加之,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现象日趋严重,田间管理粗放,稻草处理不及时或随处堆放,增大了稻瘟病病源基数。

2.2品种抗性低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导致品种老化,抗性丧失,稻瘟病生理小种亦产生适应性[4]。

在气候条件适宜下,稻瘟病会大流行。

受市场经济影响,黑龙江省优质米品种种植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有的县已达100%,且品种种类多而杂,这些品种大部分均为不抗稻瘟病品种,为水稻稻瘟病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条件【5】。

另外,有些农户盲目引种,种子经销商和个别农户只追求品种新、产量高,根本不经过试验示范,就大量引进新品种,品种的抗病性能难以保证。

感病品种和抗病性减弱的品种大面积栽培,为病害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2.3气候适宜近年来气象条件适宜是稻瘟病流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6]。

如分蘖期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环境,可以降低水稻抗病性,利于叶瘟发生;在孕穗、抽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或露水多时,易造成穗颈瘟的流行。

2.4管理不科学农户施肥不科学,过份集中地追施氮肥、施得过迟,不施或少施磷钾肥,造成水稻徒长、嫩绿、叶片软弱、抗病力降低,是发病严重的重要因素。

在管水上存在长期深灌和冷水串灌、漫灌的现象,不能做到浅水勤灌和干干湿湿,稻株根系发育不良,抗病力降低,同时高湿度有利稻瘟病发生。

2.5防治不力部分农民对穗颈瘟危害特点认识不足,在病害流行成灾时才重视喷药,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药械落后,施药技术不当,如喷水量不足,施药不均匀,药械“跑、冒、滴、漏”等现象,导致防效较差。

药剂选择不当如使用过期农药、低含量制剂、复配制剂等药剂或药不对路导致防效较差。

植保专业化防治水平低,组织少,规模小,大面积统防统治面积少,农民自发零星防治面积大,影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2.6重叠因素稻瘟病的流行多为两种或多种因素共同造成。

例如:氮肥施用过多;品种又比较感病;后期又遇天气阴雨连绵;喷药防治不到位等共同作用。

3 绿色防治措施稻瘟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在中等偏重及以上发生程度时,采取化学防控为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辅的策略,在中等及以下发生程度时,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控结合,适当偏重绿色防控的策略。

3.1农业防治3.1.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于当地种植的水稻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混栽能改变田间病原小种的组成,降低致病性强的种群比率,尤其是当感病的优质地方水稻品种与杂交稻品种混合间栽后,该感病品种的稻瘟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下降【7-10】。

因此,应注重品种的合理布局,实行多资源品种分布,水田主产区提倡每户种植两个以上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以改变抗病品种长期单一化和同源品种多年连片种植的局面。

另外,品种还需定期轮换,以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不应盲目从外地引种。

同时,密切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控制新小种的增殖,及时淘汰感病品种。

3.1.2减少菌量病草、病谷是稻瘟病菌的越冬场所,也是翌年的初次侵染源,因此必须妥善处理。

收割时,病草、病谷应与健草、健谷分开堆放,不可四处散落。

收割后尽早进行处理,病草要在春播前处理完毕,首先安排作燃料,并注意烧毁草堆下的秕粒和空壳,需继续使用的病草,可移入室内或用薄膜盖严,并保持干燥,以免病菌随风雨传播。

禁止用病草盖种、捆扎秧把和盖房、搭棚、垫圈等。

垫圈的病草,须待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用盐水选种,清除病秕谷,然后进行种子消毒,消灭菌源。

3.1.3加强栽培和水肥管理大力推广大棚旱育壮秧和稀植栽培,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增强水稻自身抗病力,抑制病菌的侵染、蔓延、流行。

管理上特别注意切忌偏施、迟施过量氮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应多施有机肥。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酌情施肥[11]。

在管水上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

3.2 生物防治对于叶瘟未发病地块可用1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克可湿性粉剂每亩10克,对水20公斤,均匀喷雾预防。

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1次药以预防穗颈瘟发生。

※3.3 化学防控对于叶瘟未发病地块,可用75%三环唑(丰登)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克;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每亩用量100亳升进行预防;对于叶瘟发生初期地块,可主要选用治疗效果较好的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每亩用量100亳升,对水20公斤,均匀喷雾。

穗颈瘟应以药剂预防为主,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1次药。

使用药剂为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克;或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每亩用量100亳升。

3.4 加强病害监测,准确发布预报建立有效的稻瘟病预测预报体系,在不同区域设立病虫监测点,进行系统调查和监测。

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破口期等敏感生育阶段,加大普查力度,准确发布病害发生预报,指导农民适时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稻瘟病的自主预防意识。

参考文献:[1] 夏敬源.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中国植保导刊,2010, (10):5-9.[2] 谢红军,王建龙,陈光辉.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6,20(5):417~421.[3] 李庆孝.植物保护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4] 卞景阳,矫江,许显滨,等. 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的分析与对策[J].北方水稻,2007(3)140-142.[5] 马成云,申宏波,马淑梅,等.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发生危害情况调查及防治建议[J].植物保护.2006(5)95-97[6] 靳学慧,郭永霞,郑雯,等.黑龙江省稻瘟病发生特点及2007年发生趋势分析[J].北方水稻,2007(2):57—61.[7] 罗榕城,甘代耀.不同杂交稻组合混栽控瘟试验[J].福建稻麦科技,1994,(4):1—4.[8] 朱龙粉,傅华欣,毛华方,等.多个水稻品种混合栽培控制稻瘟病示范效果显著[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8):47.[9] 朱有勇,陈海如,范静华,等.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2003,36(5):521~527.[10] 刘二明,朱有勇,肖放华,等.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2):164~168.[11] 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7.叶瘟穗颈瘟叶瘟严重时叶瘟病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