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寄生虫
7、预防
虱子病: 虱子病:1)保持犬舍卫生
2)定期消毒和驱虫。 定期消毒和驱虫。
跳蚤病: 1)定期消毒和驱虫,保持犬舍卫生 定期消毒和驱虫, 跳蚤病: 2)环境中喷洒消毒剂 常给动物洗澡
5、诊断
虱子病: 犬的耳翼和胸腹部等避光处。 虱子病: 1)犬的耳翼和胸腹部等避光处。 仔细检查被毛可见虱子和虱卵。 2)仔细检查被毛可见虱子和虱卵。 跳蚤病: 逆毛梳时可见毛根处皮肤, 跳蚤病: 1)逆毛梳时可见毛根处皮肤, 上有跳蚤和跳蚤的黑色排泄物。 上有跳蚤和跳蚤的黑色排泄物。 用白纸垫于犬腹下, 2)用白纸垫于犬腹下,梳毛时可 衬见跳蚤
• 1 完全变态 幼虫→ 幼虫与成虫形态、 卵→幼虫→蛹→成虫 幼虫与成虫形态、生活习 性不相同。 性不相同。 如:蝇类 2 不完全变态 虫卵内孵出幼虫,经幼虫期发育为成虫。 虫卵内孵出幼虫,经幼虫期发育为成虫。
三 对动物危害方式 1 直接危害 叮咬、搔扰( (1)叮咬、搔扰(2)增加营养消耗 螨病、 (3)引起特异性疾病 如:螨病、蝇蛆病 传播多种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 2 间接危害 传播多种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
6、治疗
虱子病: 1%的敌百虫药浴或局部涂擦 的敌百虫药浴或局部涂擦; 虱子病:1)1%的敌百虫药浴或局部涂擦;
2)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皮下注射。 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皮下注射。 0.5%的西维丹涂擦患 的西维丹涂擦患。 3)0.5%的西维丹涂擦患。
跳蚤病: 可以用杀毒剂, 跳蚤2)氨基甲酸酯和阿、伊维菌素等治疗 痒时可以用拨尼松或伯尔敏治疗。 3)痒时可以用拨尼松或伯尔敏治疗。
• 2 背肛螨病 主要见于猫,引起耳疥螨病。 主要见于猫,引起耳疥螨病。 • 3 膝螨病 突变膝螨:鸡的无毛脚部,引起“石灰脚” 突变膝螨:鸡的无毛脚部,引起“石灰脚” 鸡膝螨:鸡的大羽毛根部, 鸡膝螨:鸡的大羽毛根部,引起脱羽症
三、动物昆虫 病 蚤、虱病
血虱科 虱目 颚虱科 食毛目
毛虱科 长角羽虱科 短角羽虱科
蚤科:猫栉首蚤、犬栉首蚤、 蚤科:猫栉首蚤、犬栉首蚤、致痒蚤 蚤 蠕形蚤科: 蠕形蚤科:花蠕形蚤
• 1 、形态特征
吸血虱:头圆锥形, 吸血虱:头圆锥形,腹大 于胸,三队短足, 于胸,三队短足,刺吸式口 淡黄色; 器;淡黄色;以血液或淋巴 液为食。 液为食。 食毛虱:头宽短,宽于胸, 食毛虱:头宽短,宽于胸, 咀嚼式口器。;黄褐色; 。;黄褐色 咀嚼式口器。;黄褐色;以 毛和皮屑为食
幼虫→蛹 成虫 卵→幼虫 蛹→成虫 幼虫 ;卵到成虫需要18-21d。 卵到成虫需要 。
3、 流行病学 虱子病: 有特异性,不混合感染。 虱子病:1)有特异性,不混合感染。
2)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冬春季节易流行。 3)冬春季节易流行。 是犬复孔绦虫的中间宿主。 4)是犬复孔绦虫的中间宿主。 跳蚤病: 无特异性,不混合感染。 跳蚤病: 1)无特异性,不混合感染。 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2)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低温、高湿季节易流行。 3)低温、高湿季节易流行。 也是犬复孔绦虫的中宿。 4)也是犬复孔绦虫的中宿。
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 机械性传播:昆虫本身是病原发育、 (1)机械性传播:昆虫本身是病原发育、传播所不必 需的,仅在其体表暂时存活。如虻传播伊氏锥虫。 需的,仅在其体表暂时存活。如虻传播伊氏锥虫。 生物性传播:病原进入昆虫体内, (2)生物性传播:病原进入昆虫体内,并要在其体内 进行发育、 繁殖才能达到感染阶段。 进行发育 、 繁殖才能达到感染阶段 。 病原对昆虫要 求严格。 求严格。 遗传性传播(经卵传递) (3)遗传性传播(经卵传递):病原进入昆虫体内的 生殖器官中, 并进入卵内, 待虫卵孵出幼虫时, 生殖器官中 , 并进入卵内 , 待虫卵孵出幼虫时 , 又 传给其它动物。 微小牛蜱传播双芽巴贝斯虫, 传给其它动物 。 如 : 微小牛蜱传播双芽巴贝斯虫 , 可传7 可传7代。
二、动物螨病 动物螨病
一 疥螨科螨病 疥螨属 突变膝螨 疥螨科 膝螨属 背肛螨属 鸡膝螨 1 疥螨病 腹面扁平,身体上有横、 (1)病原形态 起,腹面扁平,身体上有横、斜的 ) 皱纹。 腹完全合并在一起, 皱纹 。 头 、 胸 、 腹完全合并在一起 , 可分为假头 和躯体两部份。 和躯体两部份。
① 假头 短而宽,蹄铁形, 短而宽,蹄铁形,咀嚼式口器 由一对须肢、一对螯肢组成,无口下板)。 (由一对须肢、一对螯肢组成,无口下板)。 ② 躯体 前部有一几丁质呈长方形的胸甲, 背面 前部有一几丁质呈长方形的胸甲, 后缘处有一肛门,身上有棘( 后缘处有一肛门,身上有棘(刺)突, 两边有对称的刚毛。 两边有对称的刚毛。 对足, 腹面 有4对足,粗短,园锥形, 对足 粗短,园锥形, 足的末端有吸盘或长刚毛。 足的末端有吸盘或长刚毛。 雄螨 有1、2、4对足上有吸盘, 、 、 对足上有吸盘, 对足上有吸盘 3对足上只有长刚毛; 对足上只有长刚毛; 对足上只有长刚毛
跳蚤:头小与胸紧密相连, 跳蚤:头小与胸紧密相连, 刺吸式口器,深褐色; 刺吸式口器,深褐色;雌蚤 吸血后体积会变大, 吸血后体积会变大,超过 2.5mm,雄蚤不足1mm 1mm。 2.5mm,雄蚤不足1mm。
2 、生活史(均为不完全变态) 生活史(均为不完全变态)
虱子:雌雄交配后(雄死)雌虫于 虱子:雌雄交配后(雄死)雌虫于2-3d后产 后产 卵经9-20d 孵育出若虫,再经 孵育出若虫,再经4-6d/次, 卵 ,卵经 次 蜕化3次变为成虫 次变为成虫。 蜕化 次变为成虫。
(5)临床症状
• 消瘦、剧痒、皮肤痂皮形成、脱毛。多先发生于毛少皮肤 消瘦、剧痒、皮肤痂皮形成、脱毛。 柔软的地方,以后向全身扩展。 柔软的地方,以后向全身扩展。
(6)诊断 ① 病料采集 ② 检查方法 活虫检查法 直接涂片检查:50%甘油蒸馏水; 直接涂片检查:50%甘油蒸馏水;热源法 死虫检查法 a、煤油浸泡法 沉淀法(10%NaOH) b、沉淀法(10%NaOH) 先沉淀再用60 60% c、漂浮法 先沉淀再用60%Na2S2O3漂浮
第六章 蜱螨昆虫病学
蛛形纲、昆虫纲、甲壳纲、 蛛形纲、昆虫纲、甲壳纲、五口虫纲 形态特征 左右对称的无脊椎动物, 身体分节, 左右对称的无脊椎动物 , 身体分节 , 且各节发生 不同程度的愈合而形成头、 腹三部分。 不同程度的愈合而形成头 、 胸 、 腹三部分 。 每一体 节有1 对附肢,且附肢亦分节。 节有1-2对附肢,且附肢亦分节。体表具有几丁质的 外骨骼,体内各器官、系统完善。体腔为混合体腔, 外骨骼, 体内各器官 、 系统完善 。体腔为混合体腔 , 内充满血液(血腔) 内充满血液(血腔)。 发育 雌雄异体, 两性生殖。 虫卵→幼虫 成虫, 幼虫→成虫 雌雄异体 , 两性生殖 。 虫卵 幼虫 成虫 , 但要 进行脱皮,发生变态。 进行脱皮,发生变态。
(7)治疗 ① 涂擦法 一次不能超过1/3 a、患部准备 b、安全 一次不能超过1/3 c、重复治疗 d、防病原扩散 e、防再感染 药浴、 ② 药浴、淋浴及喷雾 双甲脒;倍特;杀灭菊酯;螨净;辛硫磷、 双甲脒;倍特;杀灭菊酯;螨净;辛硫磷、林丹 乳液等 浇泼( ③ 浇泼(注)法 赛巴安浇泼剂( Pour-on) 赛巴安浇泼剂(辛硫磷 Pour-on)猪 ④ 口服及下注射 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碘硝酚、佳灵三特等。 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碘硝酚、佳灵三特等。 治疗病畜;畜舍及畜体卫生;检疫; (8)预防 治疗病畜;畜舍及畜体卫生;检疫; 药浴、淋浴及喷雾。 药浴、淋浴及喷雾。
一、蜱病
一 )硬蜱的形态构造 1 外部形态 卵园形,背腹扁平, 腹完全愈合, 卵园形,背腹扁平,头、胸、腹完全愈合, 呈黄色或褐色。 呈黄色或褐色。 假头 躯体 • (1)假头 须肢 对 第二、三节长 须肢1对 第二、 ) (2)躯体 雄蜱有一几丁质盾板遮盖整个背面; 背面 雄蜱有一几丁质盾板遮盖整个背面; 雌蜱盾板只盖前面部分。 雌蜱盾板只盖前面部分。
4、症状
虱子病: 剧痒使动物不安,啃咬抓挠。 虱子病:1)剧痒使动物不安,啃咬抓挠。
2)皮肤脱毛、创伤,湿疹皮炎等。 皮肤脱毛、创伤,湿疹皮炎等。 食欲不振,消瘦,发育不良。 3)食欲不振,消瘦,发育不良。
跳蚤病: 跳蚤病: 1)同样有剧痒 蚤刺吸时引起皮炎, 2)蚤刺吸时引起皮炎,红斑 3)皮肤脱毛、落屑、结痂。 皮肤脱毛、落屑、结痂。 皮肤肥厚,有色素沉着, 4)皮肤肥厚,有色素沉着, 重者贫血
(2)发育史 幼螨→若螨→ 卵→幼螨→若螨→成螨 (3)流行病学 ①分布 ②感染途径 喜阴暗、 ③流行季节 冬季及初春 喜阴暗、潮湿 ④发病年龄 ⑤诱因 ⑥带螨现象 ⑦宿主特异性 伪疥螨病 (4)致病作用 皮肤损伤, 引起剧烈痒觉, 皮肤损伤 , 引起剧烈痒觉 , 皮肤发炎形成小结节 或形成水泡,破后形成痂皮,皮肤增厚, 或形成水泡 , 破后形成痂皮 , 皮肤增厚 , 弹性降 低形成龟裂或皱裂,皱折;毒素可引起代谢紊乱。 低形成龟裂或皱裂 , 皱折 ; 毒素可引起代谢紊乱 。
卵→若虫 成虫 无幼虫 30-40d。 若虫→成虫 。 若虫
跳蚤:雌蚤被毛上产卵,卵掉落地上孵育 跳蚤:雌蚤被毛上产卵,卵掉落地上孵育24d出幼虫(有3龄),1,2龄幼虫以动植物及 出幼虫( 出幼虫 龄 成蚤排泄物为食,3龄幼虫不食,做茧数天后 龄幼虫不食, 成蚤排泄物为食, 龄幼虫不食 化为蛹, 周蛹羽化为成蚤。 化为蛹,经1-2周蛹羽化为成蚤。破茧而出并 周蛹羽化为成蚤 交配,之后吸血1-2d产卵。 产卵。 交配,之后吸血 产卵
不完全变态: 幼蜱→若蜱→ 二 发育 不完全变态:卵→幼蜱→若蜱→成蜱 根据硬蜱各发育阶段吸血是否更换宿主, 根据硬蜱各发育阶段吸血是否更换宿主,可分为三 一宿主蜱: 1 一宿主蜱:蜱在一个宿主体上完成幼蜱至成蜱的发 成蜱饱血后才离开宿主落地产卵。 育,成蜱饱血后才离开宿主落地产卵。如:微小牛 蜱 二宿主蜱:蜱的幼虫及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吸血, 2 二宿主蜱:蜱的幼虫及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吸血, 而成蜱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吸血,饱血后落地产卵。 而成蜱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吸血,饱血后落地产卵。 如:残缘璃眼蜱 三宿主蜱:幼蜱、 3 三宿主蜱:幼蜱、若蜱和成蜱分别在三个宿主体上 吸血,饱血后都需要离开宿主落地蜕皮或产卵。 吸血,饱血后都需要离开宿主落地蜕皮或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