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蝇蛆病(Screwworm myliasis;SM)蠕形螨病(Demodectic disease)住肉孢子虫病(Sarcosporidiosis)施氏带油丝虫病(E1aeophorosis)蜱性脓毒血症(Tick pyaemia)蜱传热(Tick-borne fever)羊螨病(Ovine scariasis)蜱侵袭(Tick infestation)虱蝇侵袭(Ked lnfestation)蜱麻痹(Tick Paralysis)虱病(Lice disease)蝇蛆病(Myiasis)锥蝇蛆病(Screwworm myliasis;SM)锥蝇蛆病是绵羊的损伤性侵袭,以受损伤的组织受到难以忍受的侵入与摄食为特征。
在根除计划之前,美国锥蝇每年侵袭l50万头家畜,由于死亡、损伤与机能不全、防治计划的花费而引起严重经济损失。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利用不育雄性交配的计划控制了该病。
锥蝇蛆病发生于所有品种、性别与种属的温血动物。
锥蝇攻击有组织损伤的区域,例如意外创伤、外科切口与分娩性露出的部分。
对蝇子飞翔与侵袭的有利条件是晚春、夏季与初秋的温暖月份。
美洲的锥蝇蛆病只发生在南美、中美与墨西哥。
在1959年以前,也分布在整个美国东南诸州和西南边境诸州。
相关的锥蝇种类也发生在非洲与亚洲。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病原为嗜人锥蝇(cochliomyia hominivorax)的幼虫。
成蝇为蓝绿色,长度为12~15mm,头为橙色,胸部有三根长黑条纹。
成熟的幼虫后部大,前部细,每一体节具有表皮刺丛。
幼虫的形态很像一个木螺丝钉。
【生活史】锥蝇的生活史在双翅目蝇中是典型的。
羊的外科切口、意外创伤与切断的脐带伤均能引诱雌蝇,在损伤及其附近产下约250个重叠的卵块。
一只雌蝇可产到4 000个卵。
卵在10~l2h孵出幼虫,钻穿宿主伤口内,消耗活组织,生长迅速。
3~6d成熟,从宿主掉下,进入土壤变成蛹。
蛹在温暖的气候经3~7d孵化成蝇,但在凉冷气候可延长到几周。
成蝇在出现后交配,并在5~6d内开始产卵。
整个生活史平均长2ld。
新孵出的幼虫挤在一起,掘入、采食并迅速吞食宿主的活组织。
受侵袭的组织又引诱另外的雌蝇产下一批批新卵。
组织的继续破坏及引起毒血症,可增加病羊的不安和痛苦。
【症状】幼虫引起羊难以忍受的疼痛,使羊起卧不安,有时沉郁,有时兴奋。
病羊离群独居、咬啃、搔抓受侵袭的创伤。
体温可能升高。
创伤渗出液发出恶臭,并吸引各种蝇子。
仔细检查创伤,可发现锥蝇团块与它们所造成的蛆洞。
如不治疗,侵袭区域可通过新卵块的增加继续扩张。
在末期表现沉郁,通常虚脱。
经约10d 发生死亡。
【剖检】突出的变化是在创伤组织内。
排出的渗出液污染邻近的羊毛和皮肤。
移除渗出物与碎屑,可发现处于不同阶段的幼虫窝。
组织腔洞直径可达2~3cm。
腹壁的侵袭可伸延到腹膜腔内。
常引起咬伤和搔抓伤。
【诊断】通过在伤口中发现锥蝇幼虫,即可诊断为锥蝇蛆病。
引人注意的症状是离群、搔抓、咬、摩擦受损的组织。
鉴别诊断需考虑普通丽蝇侵袭,它在坏死的创伤面到处可产单卵,幼虫不聚成团,能单独在创伤周围活动。
【防治】必须在侵袭早期进行治疗,并需移除所有幼虫,保护羊只不受再侵袭。
剪短侵袭部位周围的羊毛,移除幼虫和碎屑,清洁创伤,并用药物杀死与驱逐幼虫与蝇。
应避免意外损伤和在有蝇季节分娩。
如在有蝇季节发生损伤或进行外科手术,必须使用驱蝇剂,或用蝇毒磷喷雾剂。
较满意的防制方法是地区性的锥蝇根除法。
虽然开始的花费高,但对以后的经济节约要超过投资的偿付。
成功的根除计划包含以下项目:(1)有计划的的战略性释放不育的雄性到自然界的蝇群体中;(2)检查带蝇的所有进口家畜;(3)对局部爆发地区进行严格检查;(4)对群众宣传根除计划。
蝇蛆病(Myiasis)蝇蛆病又称蝇蚴病,是由双翅日昆虫中一些蝇类的幼虫寄生于人畜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
家畜的蝇蛆病主要有狂蝇属(oestrus)蝇的幼虫寄生于羊鼻道及其附近腔窦引起的羊狂蝇蛆病;麻蝇属(sarcophaga)污蝇属(wohlfahrtia)、丽蝇属(calliphora)及绿蝇属(lucilia)等蝇的幼虫寄生于多种动物伤口组织引起的伤口蛆病;皮蝇属(hypoderma)蝇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引起的牛皮蝇蛆病;胃蝇属(gastrophilus)蝇的幼虫寄生于马胃引起的马胃蝇蛆病。
它们的成虫大都是不食蝇类,营寄生生活,但也有一些种类对人畜有一定危害。
一、羊狂蝇蛆病(羊鼻蝇幼虫病)(Estriasis of sheep)羊狂蝇蛆病又称羊鼻蝇蛆病或羊鼻蝇幼虫病,是一种慢性鼻炎及鼻窦炎,主要特征是羊只流鼻和不安。
本病在西北地区危害严重,在内蒙、华北及东北分布也广,对养羊业造成的损失很大。
山羊较绵羊患病少,受害较轻。
由于引起绵羊不安静,故在英国俗称为绵羊发情(oestrus ovis)。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本病是由羊狂蝇(oestrus ovis linnaeu)所引起的。
当狂蝇蛆寄生在羊的鼻腔和鼻窦内时,即因为刺激作用而引起发病。
羊狂蝇又名羊鼻蝇。
它的一生可分为幼虫、蛹及成虫三个阶段。
成虫在羊的体外飞翔,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和附近腔窦内。
1.成虫:比家蝇大,长10~12mm,为深灰黑色。
头大眼小,翅透明,腹部有黑色斑块,口器退化,不会咬羊(图3—5,Ⅰ)。
成蝇出现於炎热季节,交配后雄蝇很快死去,雌蝇先栖息於向阳的安静处,待体内的幼虫发育,几天后,在睛朗无风的白天飞临羊只产幼虫。
一般待机突然冲向羊鼻,将幼虫射入鼻孔及其附近,一次可产20~40个幼虫,一生可产500~600个,产完后很快死亡。
2.幼虫:为成虫所生的蛆。
初生幼虫为白色,长约2mm,前端较尖,有口钩一对,供固着之用。
后端较钝,呈刀切状,有一对黑色气门。
幼虫的色泽随着生长而由白到黄,成熟后变为黑棕色。
体长1~3cm。
呈椭圆形,背光滑有暗黑色横带,共分11节(图3—5,Ⅱ)。
图3—5 羊狂蝇Ⅰ,成蝇Ⅱ,第三期幼虫侧面观【生活史】图3—6 额窦中的鼻蝇蚴(Rue Jensen . Diseases of Sheep,1974)1.幼虫:羊蝇专喜在羊的鼻孔四周产幼虫,以后幼虫自动爬进鼻腔内生长发育,也可进入和鼻腔相通的各处,如额窦。
进入的幼虫有的在身体小的时候未钻出来,结果长大后不能由原路出来,便死亡在额窦中(图3—6,额窦中的鼻蝇蚴)。
有些幼虫还可进入颅腔。
经两次脱化,发育为第三期幼虫。
幼虫在鼻腔寄生的时间由1~10个月不等,寄生数亦多少不定,有的羊可以寄生达130多个。
2.蛹:幼虫长成后,一般在春末夏初第三期幼虫由鼻腔深部爬出,或由羊鼻喷出,落地入土变为蛹,在土中约经三周到两个月(随温度而变异),待完全羽化,即破蛹壳而飞出成蝇。
3.成虫:成虫的生命很短,普通为4~5d,最多可活两周,在夏季特别活跃,尤其是在白天最热的时候,雌蝇追逐羊只,在羊鼻孔周围生产幼虫(图3-7)。
图3-7 羊鼻蝇生活史1.成虫2. 成虫飞到羊的鼻孔周围产幼虫,幼虫爬进鼻腔温表3. 成熟幼虫借羊打喷嚏而落到地上4.成熟幼虫5.成熟幼虫钻入泥土内变为蛹,并羽化为成虫【症状】病羊表现的症状分为两个阶段:1.成虫侵袭阶段:当羊鼻蝇追逐羊只在鼻孔周围产幼虫时,使羊只扰乱不安。
羊只为了避免侵袭,采取各种动作防范,例如当有羊鼻蝇飞来时,羊只四处逃跑或彼此拥挤在一起,或者一只羊把鼻子藏在另一羊的腿中间,或者静避树荫下。
这样就使羊只把吃草的时间大部分用在防御动作上,时间长了,就会使羊只精神疲乏,身体消瘦,营养不良。
2.幼虫危害阶段:当羊鼻蝇幼虫向鼻腔内爬行时,由于其口钩的刺激作用,可使鼻腔发生炎症。
在幼虫附着的地方,形成小圆凹陷及小点出血,因而表现出以下各种症状:(1)发炎初期,流出大量清鼻,以后由于细菌感染,变成稠鼻,有时混有血液。
(2)患羊因受刺激而磨牙。
因分泌物黏附在鼻孔周围,加上外物附着形成痂皮,致使患羊呼吸困难,打喷嚏,用鼻端在地上磨擦。
(3)咳嗽,常摔鼻子。
(4)结膜发炎,头下垂。
有时个别幼虫深入颅腔,使脑膜发炎或受损,出现运动失调和痉挛等神经症状,严重的可造成极度衰竭而死亡。
【诊断】主要靠症状观察。
如在大羊群中普遍有症状时,可以作尸体剖检,找寻幼虫,进行确诊。
虫体在浅部时容易检出,易于诊断。
【预防】根据不同季节鼻蝇的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1.夏季:尽量避免在中午放牧。
夏季羊舍墙壁常有大批成虫,在初飞出时,翅膀软弱,不太活动,此时可发动群众进行捕捉,消灭成虫。
连续进行三年,可以收到显著效果。
也可用诱蝇板,引诱鼻蝇飞落板上休息。
每天早晨检查诱蝇板,将鼻蝇取下消灭。
2.冬春季:注意杀死从羊鼻内喷出的幼虫,同时在春季从羊圈的墙角挖蛹,将其杀灭。
【治疗】按照羊鼻蝇幼虫和成虫的个体活动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静脉注射依维菌素(ivermectin ,ivomec)剂量按0.2mg/kg体重计算。
2.皮下注射20%碘硝酚剂量为10~20mg/kg体重只用一次,效果很好。
3.在羊鼻蝇幼虫尚未钻入鼻腔深处时,给鼻腔喷入3%来苏儿溶液,杀死幼虫。
但需要大量劳力,广泛进行困难较大,不如口服或注射药物。
4.在羊鼻蝇幼虫从羊鼻孔排出的季节,给地上撒以石灰,把羊头下压,让鼻端接触石灰,使羊打喷嚏,亦可喷出幼虫,然后消灭之。
二、伤口蛆病(Wound myiasis)本病是由多种蝇类的幼虫(蛆)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病的特征是在伤口和皮肤、黏膜的皱褶中集聚大量的蛆,引起羊的不安。
主要见于管理粗放的放牧羊群,公羊受害更为严重。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病原为麻蝇、污蝇、丽蝇、绿蝇等某些种类的幼虫。
其中麻蝇属(sarcophaga)多为灰黑色,胸部背面有三条黑色纵纹,腹部有黑白相间的棋盘状斑块;污蝇属(wohlfohrtia)多为灰白色,胸部背面也有三条黑色纵纹,不同的是腹部为灰色,上有黑色斑块;丽蝇属(calliphora)和绿蝇属( lucilia)多为有金属色泽的蝇子,前者多为深暗的兰绿色,身上毛刺较多,后者多为明亮的铜绿色,毛刺较少。
这些蝇类多半形体较大,飞翔力很强,能远离幼虫的孳生地。
【生活史】这些蝇类的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有的卵生,有的胎生,幼虫俗称为蛆。
大部分兼性寄生,少部分专性寄生。
发育分三期:幼虫(蛆)在伤口组织中发育成长后,落地化蛹。
幼虫期和蛹期的长短因种类、气候条件和营养条件不同而异,当条件适宜时,每一期仅需几天时间。
变为成蝇后,寿命只有1~2个月,因此在一个炎热季节,常可繁殖几个世代。
【症状】症状与蛆的寄生部位有关系,寄生部位又因羊的性别、年龄而不同。
公羊:寄生于包皮内部和头部皮肤皱褶的深部。
蝇蛆引起搔痒不安,数目多时可使包皮腐烂坏死,龟头发炎,排尿发生困难。
母羊、羔羊:常见于肛门和尾根部被稀粪或尿液污染的情况下,若存在于母羊阴道前庭的皱凹陷中,引起阴唇肿胀;阴蒂部的黏膜呈暗红色,由于发生肿胀,常从阴门中向外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