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人的本质:一方面是指人类特有的承担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它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一要使得人适应环境和自然的要求,二又通过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的要求。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另一方面是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从属于一定社会形式,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
2.艺术丑: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
(这里的“丑”,实际上是一种不规则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险怪的美。
)3.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
4.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对对象世界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经验等,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的产物。
5.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
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醒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联系比较曲折。
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6.形式美: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是指事物的属性在合乎规律时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来源于生活实践。
7.单纯齐一:或者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
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齐一是一种整齐美,就各个局部所结成的整体看仍是属整齐的美,给人秩序感,条理感,节奏感。
8.调和对比: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相并列,使人感到融和、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
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
9.节奏韵律:节奏是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与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一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
把运动中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
韵律是指在节奏基础上赋予一定情调的色彩使形成的。
即是节奏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抑扬节度的有规律变化统一。
10.多样统一:这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多样统一所产生的整体效果就是和谐。
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
“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与整体联系。
11.意境:指艺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12.传神:是指在艺术中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13.优美: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美、和谐、安静和秀雅,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14.数学的崇高:是指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大,超出人们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
审美对象在体积上的广大所显示出来的崇高美。
15.力学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与这种威力相抗争。
审美对象在威力上的强大而显示出来的崇高美。
1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
17.喜剧: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美学艺术形式。
18.滑稽:滑稽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从审美对象说,它的特征包含某种丑的因素,但丑的分量远不能构成对主体威胁或压力;从审美经验说,它引起主体嘲笑,表明主体对这种丑的形式背后有关的客观规律性达到了清醒认识,“丑乃是滑稽根源和本质”。
19.移情说:认为美的本质不存在于外在对象,而是在对象中观照自身的情感,审美是一个移情于物的过程,审美经验是审美者情感的外射。
20.心理距离说:认为我们在观照外物时能得到的美感享受,就要撇开功利的、实用的、生理的、物理的观念,即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来观照对象,才能进入审美世界。
二、论述题1.简述西方美学史上对美学对象的几种基本看法。
答:有关美学研究对象,主要有下列四种观点: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凭理性认识的完善,例如一个数学演算式的完善,是科学研究的真,凭感性认识的完善,例如一首诗或一朵花的完善,是美学研究的美。
)2.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美学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美的内容,感性显现是美的表现。
3.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可以把美学看作是关于艺术的科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美是生活”,”“如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如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4.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A.立普斯的“移情说”:产生美感的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B.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心理距离”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也就了一种审美原则”。
“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能成立。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答:1)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人的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生产劳动对象上必然表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
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3)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才能在劳动的产品中直观自身,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是指人和各种劳动产品的关系,而且包括人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4)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包括各种劳动产品和生活本身。
一种新的美好生活方式的出现,同样是人类社会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
总之,人类不仅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美,而且在社会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中都创造美,产生美。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1)我们认为在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真,是指客观规律;善,是指功利;美,是指,在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2)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
(2)美以善为前提。
区别:(1)从功利性上看,善是直接和功利相联系的,而美和功利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2)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可以不顾及形式,而美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3)美与真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美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区别:(1)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人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2)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
4)总之,美离不开真和善,但是又有所不同。
只有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真的时候,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4.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答: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审美观点来看待事物。
”人们的实用要求推动工具造型的发展。
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首先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实用。
因为它们实用,而且又体现人的创造,人们才喜欢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质。
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个新的进展,不但体现了实用效能的提高,同时也标志人类创造和智慧的发展。
在实用基础上才逐渐出现产品的装饰,并分化出主要为满足审美需要的装饰品。
5.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内容?答:社会美的特征:1)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2)与社会功利性紧密相关3)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人物形象的美侧重内容原因:1)人的美和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
人物形象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
人的美是一种可关照的生活现象,人的内在品质显现于外部特征才能引起美感。
没有了内容,则美也就不存在了。
2)人的内在美有持久性。
它不像生理现象那样易于消逝。
人的内在美的持久性的由于人的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内在美的显现更为生动丰富。
它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表情、动作、语言都与人的内在品质、精神有密切联系。
而外在的美仅有长相一种。
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6.举例说明自然美在审美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答:(1)自然的美,给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激起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2)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的优美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3)欣赏自然美可以使人们在恬静中恢复疲劳,得到休息,热爱自然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美的法则在艺术创造中的意义。
答: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主要有:⑴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例如人们根据形式美的法则去烹饪色香味俱全的食品。
⑵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比如在绘画构图上,一根横线使人感到开阔、平静。
东山魁夷的《湖》,一根平行线横贯画面,加上湖面的倒影,特别显得安静、开阔、明净。
8.简述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
答: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
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
例如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是在深入观察、研究生活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而创作出来的珍品。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艺术美并不是生活形象的简单的再现,在艺术形象中浸透了艺术家的激情,而这种激情也是来源于生活实践。
3)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艺术技巧不仅为表现生活思想情感服务,而且是在表现生活与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技巧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
生活在不断发展,要求艺术家在技巧也相应变化。
9.怎样看待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答: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
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