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摘要】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体制性弊端是形成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缺失,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分配不公。
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政府和工会未能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
要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原因、对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关系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关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效率提高和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进一步明确了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连续下降,全国总工会及很多学者均对此进行了统计和测算,虽然各测算结果之间存在差别,但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二,与世界重要经济体相比,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明显偏低,而企业盈余占比则明显高于这些国家;第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报酬份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上升过程,并且一百多年来,他们的劳动报酬份额一直在不断提高,而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①据《人民日报》报道,从1993—2007年,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由49.49%降至39.74%,降幅9.75个百分点。
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降幅13.66个百分点。
再据《新京报》报道,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83年的最高峰值56.5%降至2005年的36.7%,22年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近20个百分点。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1978—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则上升了20个百分点。
劳动报酬占比是一个相对量,而劳动报酬是一个绝对量。
劳动报酬高不等于劳动报酬占比高。
与劳动报酬相比,劳动报酬占比更能反映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经济社会地位,劳动报酬占比越低,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越低。
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偏小。
一方面,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近两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升至世界第二,但另一方面,用每天2美元的国际标准来衡量,中国目前还有近1亿的贫困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由1998年的2.509升至2009年的3.333。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8年东部各行业年平均工资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居民年平均工资高达56565元,而中西部地区各行业年平均工资最低的省份是江西,居民年平均工资仅为21000元。
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
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3年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是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收入差距达到2.2倍,而到2008年,二者的差距已拉大到3.8倍。
除了金融、IT和资源性行业,其他工资较高的多为垄断行业(如电力、水、气及交通、邮政等),制造、建筑、农林牧渔等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最低。
不仅如此,这些高收入行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低收入行业。
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200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而国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053元,私企平均工资比国企低48%。
此外,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滥发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一些行业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出场费等。
这些被称之为“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的部分,往往难以统计,也难以纳入收入调节范围。
③④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
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已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苗头。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⑤这就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亟待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
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对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看法和观点,可概括归纳如下:有的学者将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发展性原因、增长性原因和体制变迁性原因。
发展性原因指我国在改革过程中所选择的渐进式和倾斜式经济发展战略。
例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政策”,在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引发了地区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增长性原因主要体现为由不同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作用和贡献程度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要素所有者收入分配的差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都要参与分配,而要素所有者占有要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以及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不同,自然会导致要素收入差距的出现并呈扩大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属于短缺资源,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相比而言,劳动(主要是普通劳动力资源)属于过剩资源,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下降,这必然导致资本所有者(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过程中“重资轻劳”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变化无疑加剧了这一发展趋势。
体制变迁性原因加坡的 4.98%;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的169.89%,巴西的30.5%,马来西亚的34.46%,泰国的59.96%。
⑧由于高收入者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但无力增加消费支出,结果就会出现“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消费的人没钱”的局面,使消费需求这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挥不出应有作用。
分配不公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分配不公会使部分低收入者生活困难、社会地位下降,降低他们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参与改革、投身建设的积极性。
而部分既得利益者害怕改革触及自身利益,则会成为改革的阻力。
同时,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会导致激励机制扭曲,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热情,使社会发展丧失动力。
分配不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分配不公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群众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从而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孵化器”。
分配不公还容易影响社会风气,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使“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想容易泛滥。
⑨劳动力低成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从利大于弊转向弊大于利。
应当肯定,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国劳动力低成本具有必然性,对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但是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之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
现在一些地方和企业通过压低甚至克扣工资,试图维持劳动力低成本,使得部分劳动者的收入不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需要。
有的企业因工人工资长期过低而激化劳资矛盾,发生罢工事件,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限制工资增长而人为地维持劳动力低成本,还严重束缚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得一些消费品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滞销,从而制约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本来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多年来却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
究其根源,除了因为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脱离实际需要而形成过剩之外,主要就是分配不合理,大量的企业一线工人工资过低。
四、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重要意义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分配格局已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就收入分配改革做出过重要指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先后就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大政方针。
其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理顺分配关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明确要求“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追求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是党和政府一贯追求的目标和确定的大政方针。
因此,抓紧贯彻落实这一大政方针,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必须为之奋斗和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刺激国内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