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中学高一历史周练141.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茶叶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哪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 )A.宁波、上海 B.杭州、福州 C.厦门、重庆 D.苏州、广州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3.《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是因为它规定(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通过国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4.某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中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新式学校5.范文澜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这些特性”的是(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 D.颁布《资政新篇》6.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
”下列史实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创立拜上帝教 B.奉行圣库制度C.重建等级礼制 D.提倡效法西方7.“……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
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虎门销烟8.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 B.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C.取悦侵略者以保证统治地位 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B.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C.拆毁京津沿线炮台D.准许列强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10.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国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A.外交观念发生改变B.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逐步实施平等外交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11.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帝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
这表明清政府A.顺应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B.对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无知C.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已认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1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13.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B.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C.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D.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14.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各界纷纷成立义勇军,如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义勇军、复旦大学义勇军、邮电义勇军、上海市商会义勇军、童子军团义勇军、华侨义勇军等。
这说明A.东北抗战得到全国大力支持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自发性C.上海各界配合政府抗日救国D.时局的变化影响民众集体行为15.下框内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某一大会战的战绩总结报告节选,此大会战A.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企图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取得了正面战场最大胜利D.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16.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
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
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军部队,阻击日军北犯。
这表明当时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C.国共合作战略战术运用灵活D.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17.1938年10月,中共《新华日报》社论指出:保卫武汉的战斗,固然愈久愈好,但决不能在长期保卫武汉的条件尚未具备的今天,作孤注一掷的侥幸的尝试。
这不仅对于保卫武汉并无大的帮助,而且对于继续长期抗战是有害的。
该社论表明A.武汉会战打破日本速战速决战略B.国民党抗战策略需要做适当调整C.国民党由积极抗战走向消极抗战D.武汉会战推动抗战走向相持阶段18.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特权之条约》。
国民政府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原因A.国民政府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的威望B.美英两国重视发展与中国友好关系C.国民政府实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D.中华民族抗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19.1932年年底,国民政府国防委员会开始对粤汉铁路沿线的湖南湖北地区、津浦路沿线、胶济铁路沿线等地进行调查,内容涉及煤矿的地点、交通设施、矿山公司的历史、组织、资本、工厂设备等诸多方面。
国民政府制定上述建设计划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发展B.革命武装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C.改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考量D.日本侵华致使民族危机加深20.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
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
”此次战役A.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B.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中国的野心C.使得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D.日军屠杀南京军民三十余万人21.辛亥革命后,川军因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
然而,从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开始,川军40万人出川抗战,此后8年中,加上各种支援人员共计350万人,伤亡64万人之多,居全国之首,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这有力地证明了A.四川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B.四川为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C.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D.川军已成为各战场抗战主力22.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安,其中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美国政府极力支持国共合作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国际普遍认可C.中共在抗战中地位日益重要D.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的主要战场23.“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
”这段报道反映的是A.北伐战争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24.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1937年12月16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这表明蒋介石A.认为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B.开始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D.认识到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25.1942年春,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
”在这段话中罗斯福A.提示澳洲、印度、俄国将面临日本更大规模的侵略B.试图说服政府尽快对日宣战C.肯定了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D.对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牺牲表示同情班级:姓名:26.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
”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材料二材料三以往,很多学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总趋势。
(3)依据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6.(1)本质:君主专制强化,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
(有相近意思均可给分)(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
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
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趋势:君权日渐强化,相权日渐削弱。
(3)过程:①鸦片战争及中英《南京条约》等签订,使中国开始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北京条约》等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了;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试卷第6页,总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