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第一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 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 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 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㈠谈话导入, 据题质疑1、复习导入。
同学们, 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 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 他是诗人贺知章, 他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 直到八十_大、乡音、无改、鬓毛衰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 再讲给同桌听, 最后全班交流)(4)师归纳, 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 你有什么要问的?生1:为什么几十_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实在不明白的划横线, 准备提问。
学生经过充分自学,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 进行交流。
我根据学生交流, 进行讲评, 纠正, 小结。
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
鬓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由于这个字是首次出现, 字形复杂, 字义不易理解, 我首先跟学生强调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 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鬓是指哪里吗?继而弄懂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
为后文理解鬓毛衰打下基础。
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
二、师生互动, 深入理解诗意。
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 为了让两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 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师生交流诗意。
②师生互动, 由老师扮演贺知章, 让学生发问。
然后问学生, 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 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 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
在自读古诗中, 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 有节奏的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时, 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
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 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 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
并通过老师示范读, 带学生读, 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 使学生的朗读了一个层次。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 人事不同, 人生易老, 世事沧桑的感慨, 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心情难于平静。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 内容虽平淡, 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 毫不雕琢, 细品诗境, 别有一番天地。
千百年来为人传诵, 老少皆知。
这样的古诗, 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 又从情感得到美的体验, 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 去感悟。
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 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 使古诗节奏, 音律明显表现出来,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 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第六篇:《回乡偶书》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叙事诗, 是唐诗中的极品, 它流传之广, 应用之多, 影响之深。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 告老还乡时, 可以说是衣锦荣归, 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 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 我先从已学的古诗《咏柳》导入, 引出诗人, 再介绍诗人背景, 使学生对诗人有个大概的了解。
接着提出要学好古诗, 必须过四关:一、我会认;二、我会解;三、我会读;四、我会想。
过第一关, 我会认, 我让学生大声自读古诗, 识记生字, 特别讲解鬓字的字形, 使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
过第二关, 我会解, 通过四种方法:1、扩词;2、换词;、3、补充;4、保留,让学生自悟古诗的大意, 交给孩子理解古诗的方法, 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第三关, 我会读, 了解诗意后, 我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一是要理解诗人的心情, 在理解诗人心情时, 抓住客字重点讲解, 体会诗人从主人变为客人的心情;二是教给学生读诗的技巧, 教会学生画出停顿线、重音和升降调。
再让学生齐读, 配动作再次诵读古诗。
过第四关, 我会想, 我先让学生看图, 观察图画了什么?小朋友会对贺知章说些什么?创设情境, 师生合演回乡, 从师生谈话中让学生再次领悟贺知章的思乡情。
我再给同学们介绍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让学生了解贺知章是多么的想家乡啊!接下来是生字书写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 我先指出每个字的特点, 让学生注意观察, 再让学生描红, 出示好的书写, 给学生做出榜样。
最后,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兴趣, 制定出了一个作业超市, 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
在整个教学中, 我感觉这些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古诗, 整节课中, 诵读的环节太过匆忙。
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这在我以后的教学中一定得改进。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第七篇:说到这节课, 首先我要说的是, 自己是在学校举行的优质课评选中, 以抽签的形式, 在40分钟的时间内备课、备教材、教具等。
给我的感觉就是太仓促。
在简单的翻阅大纲之后, 执教《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 是唐诗中的极品, 它流传之广, 应用之多, 影响之深。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 告老还乡时, 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 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 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 感悟诗歌情境, 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自悟, 快乐认记。
我在教学中, 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 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读通句子, 自己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实在不明白的划横线, 准备提问。
学生经过充分自学,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 进行交流。
我根据学生交流, 进行讲评, 纠正, 小结。
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
在生字的认读中, 我先让学生自读, 同桌互读, 指名读, 开火车读, 并举行放鞭炮、猜一猜等方法, 使学生准确地快乐识记生字。
课堂气氛浓厚, 识记效果显著。
二、以读明诗, 深入理解诗意。
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 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 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师生交流诗意。
②师生互动, 由老师扮演贺知章, 让学生发问。
然后问学生, 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 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 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
在自读古诗中, 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 有节奏的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时, 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
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 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 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
并通过老师示范读, 带学生读, 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 使学生的朗读了一个层次。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 人事不同, 人生易老, 世事沧桑的感慨, 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心情难于平静。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 内容虽平淡, 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 毫不雕琢, 细品诗境, 别有一番天地。
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 又从情感得到美的体验, 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 去感悟。
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 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 使古诗节奏, 音律明显表现出来,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 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字词的理解方面:1、抱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的态度。
使自己在鬓一词的教学点给留下了遗憾。
学生多次读错, 再加这个字是首次出现, 字形复杂, 字义不易理解, 我首先纠正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 接着有学生提问:鬓是指哪里吗?有的学生指着自己耳边偏后的头发, 告诉了大家, 而我没有进行纠正, 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
虽然在后文中也理解了鬓毛衰。
可这点却成了我这节课的败笔之处。
2、在学生理解客是谁?我的随口一说, 不是你也不是我, 而是?学生迷惑了。
如果在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就明确主人公, 到后面的理解就不会有困难了。
总之, 这节课下来, 学生热情很高, 可自我感觉并不是太好。
都与自己思想准备不充分有关。
这给我提了个醒:古诗词看起来简单, 实则不易呀。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第八篇:当我教完《回乡偶书》这节课后,我为孩子的表现感到很欣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备课的时候, 很多教学设计我唯恐孩子们不能如我设计的那样去感悟。
比如这首诗表达的是贺知章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 同时也伴有淡淡的忧伤。
作者的喜悦之情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还能很直观地感受得到, 可是最关键的是这首诗写得较为含蓄, 要是要领会作者的那种忧伤、百感交集之情可有点难度了。
我在备课时也预想的到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 如何让他们去感悟这种忧伤之情呢?我决定从古诗中的客入手。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孩子们把贺知章当做客?2贺知章真的是客吗, 为什么?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我课前预想孩子们肯定不会回答的很正确, 可是在课堂孩子却思维活跃, 能紧扣古诗和文中插图去思考问题, 还有的孩子的能结合自己生活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群二年级的孩子的出色的表现令我佩服不已, 孩子在本节课竟然能深刻的领悟到作者内心隐藏的感慨。
通过这节课, 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课堂应该学会放手, 相信孩子们, 其实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他们思考的角度比老师还要广,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第九篇: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文加题目和诗人, 简简单单35个字, 一下子就读完了, 这样的文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