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与创新试题

科技与创新试题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章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一节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的是它在人们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复杂的是真正让你说明科学是什么,好像谁也说不清楚,包括专家学者。

就像哲人讲的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复杂的,最复杂的常常是最简单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叫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这“科学”两个字,术语它是用来翻译西方的词的,早期不叫科学,早期我们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格致学(叫格物致知),中国早期的词语中没有“科学”(SCIENCE),叫什么呢?科学叫“格物致知”这一点也许很多人不知道。

格物——接触事物的意思;致知——获得真知的意思。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古籍《礼记•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玉”。

明代有一本《格致丛书》,清代有一本《格致原镜》,这些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科全书。

科学——术语翻译来自日本,后来是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科学的,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成了“科学”,取代了“格致学”。

十九世纪末,中国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先生从日本把“科学”一词介绍到中国,(当时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众多革命家都留学日本,向日本学习)。

从此,“科学”一词才开始流行。

著名的“五四”运动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使科学一词在民众中流传和普及。

有一个日本学者认为西方的学问跟中国的学问很不一样,中国古代的学问是文史哲不分的,是通才之学,国同之学,西方的学问是一科一科的,所以他就把西方的学问翻译叫科学,取分科之学的意思,这样的翻译从日本带回来了,早期的留学生带回来了,大家觉得科学更能表明西方学问的特别,所以中国人用科学这个词也就是一百年左右,甚至广泛传播开来不到一百年,但是在一百年之内,科学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最显眼的词语,五四运动引进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就是民主,赛先生就是科学。

科学一旦成为一个生活中日常术语之后,人们再想说什么是科学就搞不清楚了,你问我什么是科学我反而搞不清楚,一问我反而不知道了。

西方的科学(SCIENCE)是从拉丁文中衍生出来,是指“学问”、“知识”、“智慧”的意思。

虽然科学由来已久,但是,科学家(SCIENIST)一词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

1833年,在剑桥召开了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会议上,著名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

休厄尔建议仿照“艺术家”(ARTIST)一词创造了一个新词“科学家”,用来称呼像法拉第那样一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们。

科学家是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统称,在人类历史上,有四位杰出的科学家代表四个不同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

1、亚里斯多德----古希腊自然哲学集大成者,工具论--三段论。

2、牛顿----近代经典物理学创立者,F=MA 主要研究宏观低速的物质运动,(三维空间)惯性定律: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第一推动力。

3、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代表人物,E=MC2提出著名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四维空间)增加了时间维,时间是不可逆的。

4、霍金----当代科学的杰出代表,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一种科学,一种被科学界所接受的科学假说)。

2002年来到杭州,浙大演讲“膜的新世界”,我前面有一位浙大的女同学在记笔记“11维空间”,我想这个“11维空间”的概念对这个女同学有什么用?这时我才明白什么叫科学,科学不是功利的和实用的,它是问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怎么做是技术问题,这个自然现象背后是什么规律?如何来说明和解释这个规律是科学的任务。

1、从逻辑上看第一,科学理论必须是自恰的,即本身能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至少要能自圆其说,不能前后自相矛盾。

第二,科学理论必须是简明的,不能包含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为以后的失败留好了退路,也就是说,要符合下面要谈到的“奥卡姆剃刀”的原则。

第三,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

第四,科学理论必须是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的,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域中能够适用,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2、从经验上看第一,科学理论必须有可以用实验或观察加以检验的预测,而不是只是空想。

第二,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不能只被证伪,却从未被证实过,否则这样的理论是无效的。

第三,检验的结果必须是可以被别人独立重复出来的,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或者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你一个人做得出那个结果,别的研究者重复不出来,还要怪别人功夫不如你。

第四,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要有一定的标准,什么是正常现象,什么是异常现象,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都要划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随意解释。

科学是一多维度、多层面的概念: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个历史过程3、科学有自己的范式、方法、价值和标准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和组织体系5、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第二节什么叫技术技术是什么?很直观,很具体。

很实用。

举个例子,90年前(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起因是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个消息从欧洲到中国整整走了一个多月,而今天从中国到欧洲只要十几个小时,消息是即时的,同步的,因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现在消息比一个自然村要快得多。

这就是技术。

看得见,模得着的。

另外大家都知道欧洲“空客308”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已经实用化到中国试飞。

光一个起落架就有很多很复杂的技术,着落的一瞬间有很大的冲击力,都要做过计算,材料强度,控制系统的实验和测试,是一种系统的技术。

现在大多数科技人员是从事技术和工程工作,有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统计,2000年来,从事科技工作的人群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比例从90-95%下降到5-10%,而从事技术和工程的比例从5-10%,而从事既有科学成份,又有技术成份工作的比例在20%左右。

从科学原理和规律的揭示到制造成技术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说明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趋势。

列表:日光灯: 1859----1938年用了79年成为用技术产品采棉机: 1889---- 1942===== 53年拉链: 1891-----1918 =====27年电视: 1919-----1941 =====22年喷气发动机 1929-----1943 =====14年雷达: 1922-----1935 =====13年复印机: 1937-----1950 =====13年蒸汽机: 1764-----1775 =====11年尼龙: 1928---- 1939 =====11年无线电报: 1889-----1897 =====8 年三极真空管 1907-----1914 =====7 年圆珠笔: 1938-----1944 =====6 年激光: 1962----1962======1 年技术常常不会是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而是一切皆有可能。

只要符合科学规律,甚至无所不能。

(美国宇航局的飞行器可以像鸟一样,无人侦查机可以像蜻蜓一样。

)第三节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现在我们已经习惯把科学与技术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说明科学与技术呈现一体化趋势,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成为时代的特征。

但是严格地说科学与技术是还有差别,但界线比较模糊了。

现在大多数科技人员是从事技术和工程工作,但有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统计,2000年来,从事科技工作的人群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比例从90-95%下降到5-10%,而从事技术和工程的比例从5-10%,而从事既有科学成份,又有技术成份工作的比例在20%左右。

一般我们把科学技术分为三个层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叫科学研究人员,第四节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一个历史过程,科学的核心是一种精神和方法。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始终缺少科学精神,缺少科学方法。

尤其是科学的精神。

什么叫科学精神?(1)怀疑一切的批判态度;(2)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3)尊重人格的宽容思想。

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一个过程,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理论都进一步发展,如从欧几里德几何学到非欧几何学(在曲面上讨论几何学问题);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从认识宏观低速的物质运动到认识微观高速的物质运动)科学是在怀疑中进步,在批判中成熟。

所以,科学精神是对原有的科学理论总是持怀疑和批判,西方对历史总是摇头的----这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发展的,科学理论也会发展,科学界没有权威,只有真理。

例如,亚里斯多德关于“运动理论”----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得快”,1000多年没有人怀疑,因为他是学术权威,人们非常崇拜,当两个人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当时只要有人站出来说,亚里斯多德说,双方都会停止辩论,听听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的。

但是,近代科学家伽利略不相信学术权威,他相信真理,他就进行了逻辑推理,发现了“悖论”,并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和斜面小球滚动实验,从而进行了证明。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始终缺少科学与理性,缺少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科学的精神即怀疑一切的批判态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尊重人格的宽容思想。

其实,也许有人要问:在出现“科学家”一词之前,像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叫什么?叫“自然哲学家”。

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体系的原著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近代原子论的创立者道尔顿的著作《化学哲学新系统》(1808年),这以前的科学教科书都叫《自然哲学讲义》,今天,凡在美国获得的博士都叫“PH•D” (哲学博士),因为在历史上,那些只知道一点知识的,从事体力劳动人是工匠,所谓博士是知识渊博,是通古今之变,明天地之理的人。

当然,今天的博士也许只是某一个学科领域,某一个研究方向上的一个专家,因为当代科学的领域的确是太大,范围太广。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产生于西方,确切的讲是产生于欧洲。

那么,东方什么时候接受科学的呢?在日本,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影响,当时,日本的科学叫“格致学”。

当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日本人才从荷兰引进近代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被称为“兰学”。

当时,有人说,中国古代有过辉煌的科学成就,青铜、陶瓷、丝绸等等,这些都是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的科学技术,(一个有趣的科学史实,中国的科学技术史是一个外国人写的,是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写了十几卷),有人说中国的科学技术犹如一条流入沙漠里的大河,只有源,没有流。

关键是科学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有一个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十六世纪近代科学革命最主要是方法上的进步,这个方法就是实验的方法,如伽利略在研究力学时,就专门设计了小球的一个光滑的斜坡滑道,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落体的下落时间与物体的重量无关,惯性定律:发现速度并不是与距离成正比,而是与时间成正比等等,所以著名的画家兼科学家的达•芬奇说:“实验是确定性之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