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作者:教督处时间:2011-1-3 20:40:44 浏览量:722/ktyj/shownews.asp?s_id=24&N_id=209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江苏省省教育厅在《2010年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德育为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主题,应对挑战、开拓创新。

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

学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

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特色办学,注入学校发展的活力我校是张家港市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9年创建成为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

2001年易地新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班级116个,在校生5221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会计、化工、服装、营销、电气运行与控制、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气运行与控制为省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为苏州市示范专业。

校内建有机电、数控、计算机、财会、汽修等10个实训基地,基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4000多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10年为苏州市第一。

毕业生初级工通过率为100%,各专业中级工获证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是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

在整体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

连续十二年获得张家港市技能竞赛金杯;2008年、2009年省师生技能竞赛成绩均名列苏州市第一;4名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金、银奖;学校被表彰为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

2010年省师生技能大赛中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有7个项目10名学生入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队,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集训队教练;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还代表江苏获得了四金、一铜的好成绩。

张家港职教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校企合作练技能、校园文化企业化、中外合作办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青年创业实践基地、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级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校的发展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二、改革模式,积聚校企合作的合力本着“相互需要、互惠互利、相互参与、相互依存”的原则,学校与周边众多的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企业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互动、人才培养订单、产品研发共同、联合开放经营、校企文化对接、实训基地共建、工学结合交替、顶岗实习轮训等多种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出新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树立了品牌,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1、全面合作互动式我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共建计划、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谋就业等措施,进行全面合作,积极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⑴共建计划学校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开发课程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使学校发展始终紧跟行业需求。

近四年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确保活动一次,及时听取企业心声,及时调整专业计划。

如学校把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团队精神等现代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

又如我校与张家港市澳洋集团如艺宝动画有限公司合作的计算机动漫专业中,在计算机五年制大专第九个学期、三年制计算机动漫专业第四个学期,我们通过事先商量好的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内容,由企业的专家根据公司的培训内容来校授课,在培训期间,到企业去实践、体验,这样最后一年就能直接到企业去顶岗实习,真正实现教学与岗位、专业与职业、课堂与企业、训练与生产的四个“零距离”。

目前我校机电、电气运行与控制、计算机、会计四个专业已成为省示范专业。

⑵共建课程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支持。

我校以申报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改实验点为契机,遵循“文化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在重视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同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且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少的内容,淡化理论推导,强调知识应用,努力把教学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目标相结合,把教学培养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如实际教学中,我们努力探索“2+1+1+1”的培养模式,在压缩基础公共课的同时努力增加专业课、实训课的学时,突出技能教学,通过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等方法实行工学交替式的学习,并要求前2年对学生完成文化基础课及中级考工,第3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及高级考工,第四年完成较深的专业课程及技师等高级别的考工,并深入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最后一年进行下企业全面顶岗实习,这样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直接上岗,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

⑶共建师资一流的教师支撑一流的专业,一流的专业支撑一流的学校。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一方面聘请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师傅来校给专业教师讲授生产经验,与我们的专业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另一方面借助技能鉴定所、技师协会等资源优势,积极邀请行业技术专家来给教师讲学传送经验,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的企业定期顶岗轮训进行工程实践,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出国到世界著名企业培训进修,来进一步加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教学创新的实践能力。

学校现有机电、电工、计算机、物流等专业领域的高级技师4人、技师57人,“双师型”教师达66人。

在多方面互通互惠中,一批专业理论扎实,实训教学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一线。

图36、37分别为我校机械数控教师赴新加坡学成回来及与汽修教师赴德国知名企业学习时与其负责人合影的照片。

图36 图37⑷共谋就业近几年来,学校通过扬子江职教集团、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座谈会等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校企的深入合作也为共创就业管理提供了空间。

我校通过走访企业及召开企业座谈会密切联系企业,及时了解企业近三年的用人需求,并与用人单位签署合作定向培养协议,每年定期为企业输送所需的一线岗位操作工。

对于外来培训人员,学校根据培训情况择优推荐给用人单位。

对于将要就业的实习生,学校、企业和家长、学生一起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书,明确三方职责,共同管理好校外实习,并开通就业服务热线,帮助解决就业人员的疑难问题。

每年还举办由100多家企业参加的就业实习推荐洽谈会及各种形式的小型洽谈会。

近几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实习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8%以上。

2、人才培养“订单”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国家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部署。

我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

在与江苏宏宝集团、江苏维达机械集团、江苏骏马集团等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模式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素质和职业素养素质,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实现了企业、学校、社会、学生的互利与共赢。

下面是我们进行的一些探索:⑴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根据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与企业共同签订用人协议,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及学生的需求,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完成一个符合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毕业后立即到企业工作,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做到无缝衔接。

⑵利用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订单式培养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

在其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各尽所能,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人才。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一些文化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学校负责完成,而对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实践课我们要求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专门授课,并由其通过校内工厂式仿真实训来进行技术指导,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缩短了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了定向培养目标。

我们还通过学生到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定岗实习,真实演练,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加强了学生对企业的归宿感。

⑶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助学金。

订单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入学时已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就业压力明显减轻,较容易出现倦怠情绪。

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鼓励校企合作中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和企业还专门设立立志奖学金、助学金,用来奖励和帮助在日常管理中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表现优的学生,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发了其热爱专业的热情和练好技能回报企业的决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