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葛亮的用人失误

诸葛亮的用人失误

蜀殇白驹无情,把千古兴亡看尽举樽长亭,将三国故事品评念白帝城中,玄德雄心谁省悯落凤坡前,士元化为飞灰嗟麦城一败,云长已随风逝叹长板坡头,谁复御马驱驰惜老当益壮,汉升马革裹尸怜文武兼资,孟起蒹葭折翼纵一身虎威,子龙终不得志恐独木难支,丞相苦撑惨剧人生易老,苍天长昊金鸟杲杲,玉蟾皎皎时不我待,转眼非少奸贼当道,豺狼高嗥江山凭谁,纵横笑傲英雄已殁,犹如七曜千古传唱,好似大纛引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诸葛亮身上从未发生过的事。

这些事儿在正史《三国志》上是没有记载的!1 三顾茅庐2 火烧博望坡;3 火烧新野--------(三国志上记载~ “先主火攻之。

”)4 火烧赤壁------(诸葛亮的主要功绩只是促成孙刘联盟)5 草船借箭6 智激周瑜7 舌战群儒8 借东风9 三气周瑜10 智擒姜维11 六出祁山(只有五出,第五次死于五丈原军中)12 七擒孟获其次在历史中的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他是杰出的政治家。

《三国志—诸葛亮传》上陈寿说的很清楚“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干优于他的军事才能。

军事才能中,治军又优于用兵。

《晋书••宣帝纪》中原文记载“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还有一个旁证,大家知道蜀汉的地盘主要是益州和汉中,至于荆州不予考虑因为刘备虽说是荆州刺史,但他并未掌握荆州,所谓得荆州只是得了几个郡并且是最穷的几个。

而如蜀刘备带的是谁?答:庞统。

而打汉中呢?带的是法正。

没诸葛亮什么事。

诸葛亮的任务类似于汉朝的萧何。

这些全部引于正史,并经过历史学家考证的,应该没有问题。

所以说人们对诸葛亮的水平是过于夸大的。

只有弄清楚这些才能对我们下面的讲述加强理解!畅谈诸葛亮之用人失误1诸葛亮的用人标准1)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智谋而观其识4)高之以祸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志毅事而观其信2诸葛亮用人的成功之处1)善于发现人才1 关羽守荆州。

关羽的性格弱点很多,虽然他是守荆州的不二人选,但诸葛亮应该派一个副手,比方说赵云啊,等等一些人。

首先,当刘备封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时,关羽就骂“我堂堂关羽怎么能和一个老兵站在一起?”又说“他马超,马孟起,是何许人物,本将军咋没听说过?”孙权向他求亲时,他又骂“虎女焉嫁犬子?”(正史无此记载,但关羽肯定是骂人了)其次,关羽擅自发动襄樊战争,直接导致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刘备的一统天下化为泡影。

最后,关羽为人过于孤傲,痛恨士族,贬低吕蒙、陆逊等人,他说“周瑜嘛,还算是个人物,可惜是个短命鬼;鲁肃嘛,人还凑合,可惜是个和事老;吕蒙嘛,多少算个将才,可惜是个病秧子;陆逊嘛,那干脆不成,就是个书呆子。

”这是什么话?周瑜,雄才大略,智谋过人,鲁肃慧眼识人,目光长远;吕蒙不必说,他关羽就败在吕蒙手下;陆逊更不必说,夷陵之战大败刘备。

他关羽谁都看不上?这就可以看出,关羽并不那么完美2 任用杨仪(在杀死魏延后,杨仪随即被废,不久抑郁而死)3 不重用魏延一出岐山是,魏延就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不听,而“子午谷奇谋”是有可能赢的。

这在后世多为流传4 不重用赵云赵云一直就是个“大内侍卫长”也就是说他的任务是刘备的家务事,这就不大对了,赵云好歹是个将才,你这么让他当看门的,是不是有点过分。

5 马谡守街亭马谡是谁?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而诸葛亮不顾先帝即诸将反对,让马谡守街亭,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但诸葛亮可以说有一双识真才的慧眼,他往往会从一个人一举一动的细节着手,来发现这个人善长的一面。

例:董蕨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蕨者.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甚宜甚。

”徙为主簿。

董蕨这个人,有一定的才华,但他没能直接进入朝廷做官,而是进入相府成了一名诸葛亮的家臣,官职也不大,相当于一个管家。

但诸葛亮不但发现了这个人才,而且直接称他为良士,并且直接提拔他为主簿。

后来黄皓窃权,他与樊建一起反对黄皓,虽未有什么大的功劳,但在当时的朝廷中也算佼佼者,降魏后官至散骑常侍,在与晋武帝面前一语惊人,陈寿称为“使蜀慰劳”。

2)唯才是举例:刘巴,字子初,零陵人。

刘备定益州时,刘璋遣法正迎刘备。

刘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这一句话就把刘备惹生气了,益州定了之后“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

”对于这样一个让刘备生气的一个人才,诸葛亮还是“数称荐之”,最后刘备是在示范的顶不住了,给了刘巴一个左将军西槽掾当去了,法正死了之后,他顶了法正的尚书令,在位期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恭默守静,非公事不言。

”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好官,这末一个人才,令刘备生气,但只要是人才虽然得罪了主公也要屡荐,这不是唯才是而又是什么3)不拘一格例:杨洪,字季休,武阳人。

诸葛亮表洪为蜀郡太守。

这时的杨洪没有官职,只是益州的一个书生,但是几句话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干,于是一日之内一个平头百姓成了堂堂一郡之守,而这个人就是日后在蜀汉因“忧公如家,事继母至孝”的那个人。

而诸葛亮因为提拔了他,“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人之器用也”。

4)不计前嫌例:姜维,字伯约,天水人。

诸葛亮出祁山在天水尝败于姜维,但他未计较他打败过自己,后姜维来降,还十分器重他。

在给蒋琬、张裔的信中写道:“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不如也。

其人,凉州上士也。

”后又曰:“姜伯约甚敏于军事,即有胆义,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必教军士,当遣诣宫,却见主上。

”蜀汉后期,军事方面虽有王平、廖化、马忠、张凝等人,但王、廖虽有一定武艺,然而智谋平平,所以自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军事大担可以直接压在了姜维的肩上,蜀汉亡后,他还找机会复国,只叹皇天不祐,复国未成,自损性命。

5)化解一定矛盾例:马超来降,关羽不认识他,但听说马超很厉害,于是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比类。

”诸葛亮回答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齐驱争先尤未及髯之逸群绝伦也。

”羽省书大乐。

两个核心武将的矛盾就凭着一封信解决了,从而解决了由于武将不合引起的朝内人心惶惶,朝外军心不定。

3诸葛亮用人的失误之处1)识人才,不能尽人才所谓识人才而不能尽之所用,就是不能完全信任人才。

所以人才的能力就不能完全施展,导致有些奇谋未能实现。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到会于潼关。

”魏延此谋似乎看来是十分危险。

他说的异道,是指“直从褒出,循秦岭而东,当子五而北。

”这条路是一条小路,路不是很好走,如果这儿走带万人之捣咸阳,行军的长度是比较长,一旦被发现可以说基本上会全军覆没,再加上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战斗力很低,所以诸葛亮否定了这一方案。

这个方案真的不可以实行吗?我不这么认为。

1.魏军真的会发现这队蜀军吗?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出箕谷,魏军一见诸葛亮出兵就准备收住箕谷,使诸葛亮退兵,事实上这个方案也是成功的。

所以只要诸葛亮为主将,魏军应该发不现,即使发现魏延也已兵临城下。

出箕谷这条路打赢了就有了些地盘,数了也没什么损失,是最稳妥的方法,诸葛亮用兵以谨慎著称,在魏人眼里他自然不会弃稳走险,所以基本上魏军发不现这队蜀军。

2.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战斗力很低。

这一定输吗,看看潼关守将是谁再说,是夏侯林,他是夏侯惇的儿子,虽说自古有言说虎父无犬子但他是个例外,不但缺乏勇谋,而且生性怯弱。

魏延乃蜀之名将,勇谋兼备,夏侯林见了不弃城而走就不错了,就是打起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两边都是五千兵马,夏侯林能赢吗,自然是赢不了。

而这时前有诸葛亮,后有魏延。

不战军心自乱,如此陇右之地唾手可得。

2)大材小用,小材大用大材小用李严,字方正,南阳人。

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起事,合聚部伍数万人。

这时先主在汉中,李严没告诉先主,自己带了本郡五千人马去征讨,斩二贼首级,大胜而归。

以五千人打败数万人,而不是防守战,是主动出击,这没有很强的军事才干是不能成功的。

从这可以看出李严是十分有能力的一个武将,而这样的一个人让他去管粮草,不是太可惜了吗?古语道:“兵未发,粮草先行。

”这没错,这是为了防止粮草被劫从而无奈的退军,所以粮草官必须很有能力。

但在北伐这一路上,不会有人来劫粮草,所以只要保证粮草按时运到就可以了。

所以在我看来让李严来督管粮草有点林教头看管草料场的感觉。

所以让李严督粮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

小材大用关羽,字云长,山东解人。

勇猛善战,有些谋略,上忠于主,下恤士卒,是个将才。

但有一个十分致命的缺点就是骄傲,因为自己出色,他瞧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所以和同僚的关系很不好。

诸葛亮让这样一个人去守荆州,实在失误。

关羽骄傲,所以很容易轻敌,一不小心就中了人家的计,搞不好还会出一个部下叛乱。

荆州离成都很远,而且路不好走,自然消息不通,一旦荆州出事,那危险可想而知。

而诸葛亮竟然让关羽守荆州,可以说是一个巨大都失误。

这失误的结果是:鲁肃来和亲,关羽一句“吾虎女焉的嫁与汝犬子呼?”惹怒了东吴,吕蒙白衣渡江他又不管,又把糜芳,傅士仁吓的降了吴,关羽都败走麦城了,成都才得到关羽水淹七军的消息。

连锁反应是刘备、张飞、黄忠都死了,荆州丢了,再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高估了关羽。

马谡,字季常,襄阳人。

大家对他一定很熟,失街亭,丢了粮草,使诸葛亮被迫斩了他。

他这个人很擅长于军事理论,实战上就不行了,他和赵括是一类人,只是纸上谈兵。

刘备在永安就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查之。

”刘备意思很明确,别让马谡担重任,不然肯定坏事儿,事实就是这样,诸葛亮让他当先锋,当时反对的人相当多,说先锋应用宿将,比如魏延、吴壹,可诸葛亮还是固执己,结果出师不利。

这次问题就出在了诸葛亮太高估马谡了,小材大用,不败而何?3)武将矛盾仍很严重魏延和杨仪两人都很有才干,一个勇猛过人,一个谋略出众。

但两人关系很僵,谁也不服谁。

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给诸葛亮些面子,不至于特别过分。

但诸葛亮一死,魏延要继续进兵,杨仪要退军发丧。

于是两人直接闹翻,最后魏延失败,被夷三族,而杨仪后来被废为民,不久自杀。

所以诸葛亮一死,两人都没什么作为了。

其实两人不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魏延平时比较横,别人见了都回让路,杨仪就不让,就为了这两人不和。

两人都很敬佩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可以叫两人来,好好谈一下,我相信两人一定可以和解。

只是诸葛亮虽然“长恨二人之不平”,但他至死没有对两进行谈话,导致本身人才匮乏的蜀国又少了两个人才。

4)对人才要求过于高我们看一下诸葛亮对人才的要求,如果全符合那样的人就是完人。

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找到那样的人可能吗?不可能呀!所以退而求次,只能找到蒋琬、费祎这种循规有余而才气不足的人才,这种人才会沿着诸葛亮的方案走到底,哪怕前面是死路,他也会一丝不苟的走下去,他往往不会闯出什么大乱子,但也别指望他有什么大作为,它过于谨慎的天性限制了他的发展空间,即使大权在握,也不敢尝试一个更好的治国方针,这种人——治世之名臣,乱世之庸材,而出现这种情况都是他要求太高的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