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侦探小说起源与发展过程简史

西方侦探小说起源与发展过程简史

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成都七中高2014级14班何致远
西方侦探小说起源与发展过程简史
关键词:侦探小说黄金时代欧美
序言
侦探小说是以案件发生和推理侦破过程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类型,又称侦探推理小说。

作为一种通俗小说形式,侦探小说起源于欧美,兴盛于欧美,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

本文试图以时间为主线,以社会环境为背景,向读者介绍一些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与流派并借此探究侦探小说在欧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起源
作为一种颇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形式,侦探小说首先在欧美起源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

在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美一些大都市如伦敦、巴黎、纽约先后成立了警察厅与侦探机构,除了官方的侦探、警察,民间则诞生了私家侦探。

私家侦探的产生,是人们寻求保护隐私的反映。

由于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大,一些贵族与资产阶级新贵们,或因财产引起暴徒的眼红,或因隐私受到罪犯的敲诈,由于顾忌身份,他们不愿求助于国家警察厅,转而去寻求能够为他们私生活保密的私家侦探。

伴随着国家机器的完善与私家侦探的兴起,描写警察与侦探将罪犯抓捕并诉诸法律程序情节的小说开始萌芽。

而19世纪欧美民众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使欣赏文学作品的权利从贵族转向下层百姓,小说开始在民间流行,更多的小说家也创作出贴近民众趣味的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得以繁荣。

上述两个条件为侦探小说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侦探小说的鼻祖是著名美国作家爱伦·坡。

作为恐怖小说大师,爱伦·坡在1841年至1845年间以“游戏的心态”创作了五篇短篇侦探小说:《莫格街谋杀案》(1841年)、《玛丽·罗杰疑案》(1842年)、《金甲虫》(1843年)、《你就是凶手》(1844年)、《失窃的信》(1845年)。

他在小说中创造出了史上第一个侦探形象没落贵族杜宾,杜宾沉溺于幻想、喜爱思考、阴郁古怪、不善社交、蔑视警察等性格成为他之后很多侦探的共同特征。

即爱伦·坡之后,英国作家威尔基·科林斯创作的《月亮宝石》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长篇侦探小说。

科林斯的好友,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侦探小说的元素,如谋杀、侦探、悬疑推理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他未完成的遗作《艾德鲁·特鲁德案件》。

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侦探小说的早期萌芽。

第一个黄金时代:短篇小说
侦探小说的后继者从早期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其中就包括柯南道尔爵士——他笔下的私家侦探歇洛克·福尔摩斯已成为史上最著名的虚构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柯南道尔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以福尔摩斯及其助手华生为主角的中短篇侦探小说,包括《血字的研究》、《四签名》、《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波西米亚丑闻》、《最后一案》、《红发会》、《五个桔核》等,受到狂热追捧,侦探小说由此名声大噪。

在侦探小说史上,柯南道尔开创了侦探小说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成为一代宗师。

他的文学构思、人物形象与推理手法,影响了无数侦探小说家。

受柯南道尔巨大成功的影响,20世纪初欧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短篇侦探小说作家,其中最成功的当属塑造“思考机器”凡·杜森教授形象的美国作家杰克·福翠尔与塑造布朗神父形象的英国作家切特斯顿。

上述两个侦探形象都把福尔摩斯式的全知全能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侦探往往通过细枝末节发现真相,但其不足也在于情节有时过于离奇,脱离现实,而侦探破案的过程也含糊不清。

第一黄金期间,大多数短篇小说都像福尔摩斯系列一样,先在杂志上连载,篇数
较多后再出版故事集,从中获益最多的除了作者外无疑是杂志出版商(据柯南道尔说,在他让福尔摩斯复活后,“英吉利海峡的船上每个人都拿着一本杂志”)。

当时,作为一种大众消遣,侦探小说始终难登大雅之堂,侦探小说家们也缺乏创作出如短篇一样精彩的长篇小说的能力。

除此以外,我们也很容易注意到,这些短篇小说大多像福尔摩斯系列一样主要关注于上流社会生活,这很可能与作者们的生活经历有关。

第二个黄金时代:长篇小说
在短篇小说占据统治地位的近三十年间,也有作家创作长篇小说。

但短篇小说受欢迎程度减弱,长篇小说开始兴起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变得明显,这种趋势同社会状况的变化紧密相连。

一战期间,妇女主张解放,在家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并且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用来读书,这其中就包括侦探小说。

同时,城市生活和旅行方式的改变大大影响了杂志销售,旅游者们更愿意借一本书而不是买一本杂志去旅行。

在黄金时代的开端,不少文学评论家或侦探小说家都试图给侦探小说定下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作家S.S.范达因写下的“范达因准则”——包括罪犯不能太晚登场、罪犯不得为侦探或佣人、不得有浪漫情节、不能出现超自然现象与秘密组织等。

归根到底,这些“规则”的目的都是要尽量强调谜团的重要性,使侦探小说变为纯粹的解谜游戏。

这些规则屡屡被后来者违反,不过在第二黄金期较为成熟与成功的侦探小说中,有一条“黄金法则”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读者应该与侦探拥有相同的线索来破案。

由此可见,侦探小说已从早期的冒险、神秘、浪漫气氛中脱离出来,异化为读者与作者间的智力游戏。

值得注意的是,黄金时代那段岁月(一战结束至二战爆发)恰恰是资本主义最困难的时期,欧美集体陷入经济大萧条,社会动荡不安,这个时代也随着世界战争的爆发宣告结束。

但是,这一切在黄金时代侦探小说中几乎看不到一丝痕迹——没有大罢工、没有救济金、没有法西斯主义与专制统治。

在侦探小说塑造的童话世界里,尽管谋杀案一再发生,社会背景却始终稳定如常,主角们待在一个封闭空间中自得其乐。

也许这就是当时读者需要的——从现实生活中的逃避。

第二黄金期大幕的拉开是以1920年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发表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为标志的。

克里斯蒂创作的小说分别以波洛侦探与马普尔小姐为主角,其作品擅长在情节主线误导读者而在伏线中隐藏真相。

她的代表作包括《罗杰疑案》、《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同时,由她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可能也是同类型中最成功的。

另一位著名的作家则是美国的埃勒里·奎因,这是一对表兄弟合用的笔名,他们笔下的人物包括同名侦探埃勒里·奎因与退休演员哲瑞·雷恩。

埃勒里·奎因极其注重逻辑,推理十分缜密,敢于在小说达到高潮时设置“挑战读者”桥段与读者一决高下,堪称达到了黄金时代的巅峰。

其代表作包括《希腊棺材之谜》、《中国橘子之谜》、《X的悲剧》、《Y的悲剧》等。

与前两位不同,旅居英国的美国作家约翰·狄克森·卡尔专注于不可能犯罪(主要为密室杀人)并颇有成就,代表作包括《三口棺材》、《歪曲的枢纽》、《犹大之窗》等。

以上三位作家代表了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最高水平,被统称为“黄金三杰”或“黄金三大家”。

“美国革命”:硬汉派
虽然以解密为主要目的的古典推理小说始终大行其道,却也有一些作家希望通过侦探小说反应更深刻的社会现实——甚至使侦探小说达到纯文学的领域。

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了一种“反传统”的侦探小说,即“硬汉派”侦探小说,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美国革命”。

“硬汉派”小说经常描写艰苦的生活环境与打斗场面,主角往往是不得志的私家侦
探甚至是盗贼、酒鬼等,他们亦正亦邪,挣扎在社会的底层,冷眼旁观光怪陆离的现实。

这类作品与传统侦探小说不切实际的毛病划清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在这类作品中,人物不再是无关紧要的符号,侦探本人也不再是思考机器或超级英雄,他们有自己的弱点,也常常落入尴尬的处境,往往需要靠动刀枪打斗来对抗流氓与黑社会、腐败无能的政府与警察。

硬汉派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达希尔·哈梅特的《马耳他之鹰》和雷蒙德·钱德勘的《漫长的告别》,这些作品在纯文学界也颇得好评。

遗憾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追求商业价值的侦探小说家,一度把硬汉派小说推到色情文学与暴力文学的边缘,由此它逐渐没落。

总结
从以上对西方侦探小说发展史的匆匆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侦探小说的兴旺一方面因为社会法制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源于民众对文化消遣要求的提高,这也许同样可以解释近几年来侦探小说在我国的逐渐流行。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近邻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侦探小说繁荣发展,现在已成为全世界侦探小说的心脏。

也许我们也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启示,来指导我们该如何看待侦探小说在我国的热潮。

参考文献:
《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英)朱利安·西蒙斯著
《世界侦探小说史略》曹正文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