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题库(单选)

马克思题库(单选)

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C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4、马克思主义是【 A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5、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A、彻底的科学性B、坚定的革命性C、自觉的实践性D、与时俱进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A、实现共产主义社会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捣毁机器、烧毁工厂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10、被马克思称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合理内核”的是【A】A、辩证法思想B、唯心主义C、唯物史观D、唯物主义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1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C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5.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16.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1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8.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9.马克思恩格斯的【 D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B.崇高理想C.奋斗精神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A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B.世界观与方法论C.唯物论与辩证法D.政治与经济21.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 B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理论联系实际C.密切联系群众D.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22.哲学是 ( C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6、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2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矛盾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2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2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30、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A )。

A.直接现实性的优点B.历史性的优点C.抽象性的优点D.绝对性的优点3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3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3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34.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3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3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3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9、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

”其荒谬在于违背了(B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4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 D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41、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42、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发展的平衡性和不平衡性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3.“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 B )A.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 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4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46、辩证否定即“扬弃”是指( B )。

A.彻底抛弃旧事物B.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C.新事物和旧事物融为一体D.完全否定旧事物4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4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4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50.认识的本质是( 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5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3.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5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5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5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B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57.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