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 选择题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 选择题题库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期中测试一单选题(0.5x36):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坚持唯心论C、是否坚持辩证法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3、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核心C、人生观对世界观没有重大影响D、人生观决定世界观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5、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6、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万物皆备于我7、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8、"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的命题是指( )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B、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像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9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了鬼神是( )A、人们头脑中自生的B、客观存在的C、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原型D、人们幻想的产物10《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王阳明)。

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无关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1、据资料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用水龙头灭火。

可是当它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可以取河水灭火。

这一事例说明( )A、只要与人长期接触,黑猩猩就能学会人的各种动作B、黑猩猩的意识是其大脑的机能C、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没有根本区别D、意识不是人类特有的,黑猩猩也有意识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13.“飞鸟之影未尝动也”,是指( )A.静中有动B.动中有静C.绝对运动D.绝对静止14、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有无相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水火不相容1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对立与统一的关系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内因与外因的关系1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17、否定之否定规律(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18、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B、唯物主义决定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D、唯意志论19、"人不能两次踏进向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C、都是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20、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21、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22、"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23、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异因同果B、同因异果C、多因一果D、一因多果24、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25、"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论点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26、"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27、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28、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 )A、与本质无关的现象B、纯粹偶然的现象C、主观错觉D、以歪曲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29、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30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3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32、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34、"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我主义的观点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35、真理与谬误是( )A、性质相同的两种认识B、绝对对立的两种认识C、可以并存的两种认识D、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两种认识3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的一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句话意味着( )A、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的B、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D、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二多项选择题(1x30)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①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②知识的汇总③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⑤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⑤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①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⑤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4.下列哲学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①"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②"心外无理" ③命中注定④***宣扬的"渡人上天堂"的理论⑤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5一提起哲学,就少不了"两个对子",它们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④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斗争⑤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6.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①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④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⑤物质是运动的源泉7.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含义是()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物质是可以认识的③物质是属于共性的范畴④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⑤物质是主观的产物8.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种观点()①否认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②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③是辩证法观点④只承认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⑤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9.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为()①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②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③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的变化④是相对的⑤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0."光阴一去不复还"表明()①时间的无限性②时间的有限性③时间的一维性④时间的客观性⑤时间的不可逆性1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①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③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④精神交往决定物质交往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是()①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②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③人的意识是精神活动过程,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④电脑只是人脑的延伸和补充⑤电脑不能完全取代人脑1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①意识是物质的根源②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④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⑤物质和意识平行向前发展,谁也不决定谁14.规律的特点是()①客观性②稳定性③重复性④普遍性⑤变动性15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③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⑤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6.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在()①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②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③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④主观联系和客观联系⑤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1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其实质是()①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②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③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④事物由高级到低级的运动变化⑤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18.在条件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①条件的客观性②条件的复杂多样性③条件的不变性④条件的可变性⑤条件的主观性19.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①时间上出现的先后②形式是否新奇③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④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⑤是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2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①实质的核心②基本特征③全部内容④中心线索⑤根本观点2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②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③对立统一规律④原因引起结果的规律⑤质量互变规律22恩格斯说:"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个事物和它自己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