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一章概述1.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四个特性)(1)定义迄今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1)普汶:人格是个体认知、情感及行为过程中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性和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与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的共同作用。
人格既包含着过去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建构。
2)Eysenck,1970: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定。
3)Libert&Libert,1998:人格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品质的独特、动态组织,影响其对物理及社会环境的行为和反映。
在这些品质中,有一些是人所特有的(如记忆、习惯、姿态),另一些则是少数人、许多人或所有人共有的。
(2)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2.什么是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和适应等领域中的事实和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研究领域:人性哲学(每位学者看待人的态度与对人的思考取向)、人格结构(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人格动力(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人格发展(发展历程与机制)、人格成因、人格改变和人格测量(观察法、自陈法、投射法、情境法、实验法等)3.人格的形成(1)遗传因素:1)Thomas,A.Chess,S.Birch,H.1970容易的儿童、困难的儿童、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2)家族史或家谱法:通过研究前代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在家系内后人身上得到显现的频率,用以说明某种人格特征的遗传性和遗传形态。
3)双生子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通常在智力和气质等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2)家庭与早期经验1)家庭因素:孩子的人格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不同人格类型的父母,会使得他们的子女形成特定的人格特征。
2)早期经验:与母亲的接触影响亲密关系。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
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的形成。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学校与社会文化1)学校: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2)社会文化:使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
民族性格的差异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4)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第四章精神分析Freud的人性观:具有决定论思想;人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遵循守恒原则;人性本恶1.人格结构(1)地形学模型(潜意识理论)意识: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由个人当下觉知到的心理内容组成。
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存储近期经历的内容。
处于注意范围之外的意识成分。
潜意识:个人不能觉察到的心理现象,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
(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获得满足,也会通过口误、笔误、一些神经症症状等表现)(2)结构模型,人格结构理论本我(id):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
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道德化了的自我。
遵循道德原则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我应付并协调来自三方面的要求,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照现实可能的情况,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地表达出来2.人格动力(1)本能本能是精神结构中固有的动力能量,而不是一种暂时的冲击。
动力不断来自生物体内部,源于肉体组织,表现为一种肉体欲求。
-根源:人体的需要或冲动-目的:消除该本能刺激的根源,满足体内需要或解除由此产生的兴奋和紧张过程。
-对象:本能行为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以及所采取的手段-动量:本能所具有的力或强度,其大小由本能拥有的心理能量多少来决定类型:生的本能: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死的本能:回到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2)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1)焦虑: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2)自我防御机制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以及本我和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使个体感到焦虑和痛苦。
自我在成长中逐渐发展了一种功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来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使得超我的监督可以接受,同时也可以使本我的欲望以各种形式得到满足,从而缓和或消除焦虑和痛苦。
即自我在解决那些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时所使用的全部策略的总称。
特征:具有控制冲突和情感的作用;在潜意识层面进行;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症状的特点,但可逆;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种类:Freud:压抑、退行、反向形成、隔离、抵消、投射、内射、转向自身、逆转Anna:升华、与攻击者的认同、利他3.人格发展(1)人格发展阶段性本能的发展,性心理的发展,身体快感。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2)人格发展障碍固着(停滞):当某一阶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过度满足时,有些人在发展过程中会固着于某个发展阶段,并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特征。
刺激反应方式盲目出现。
如果没有很好地获得满足和解决冲突,就很难达到成熟人格。
退化:当个体遇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比自己年龄更幼稚的方式应付当前情境和解决问题。
第五章新精神分析(一)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与经典精神分析的不同每个人格心理学家的理论与其个人经历高度相关。
荣格和埃里克森关注内在精神和自我成长。
阿德勒及其他则关注文化。
(二)荣格的基本观点1.人格=精神: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核心概念,人类种系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沉积物)1)原型:一种源自集体潜意识的古来的意向,哪些经历许多世代一直保持不变的经验积累积于心中的结果,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①人格面具: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或精神的外部形象。
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
②阿尼玛:男性精神中所带有的女性特征,女性原始意向。
使男人具有女性特征,为男人在男女交往提供参照系。
③阿尼姆斯④阴影(力量源泉):包含无意识部分,本质上是消极的,恶的,人格中的阴暗面。
⑤自身:把所有别的原型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他们处于和谐状态,把人格统一起来达到平衡。
假设:如果存在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基本上是相同的集体潜意识,那么就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中找到某种形式的原型。
2.人格动力心里能,等值原理和熵原理(1)力比多(2)等值原理和熵原理1)等值原理:每一个人能应用的力比多是固定的,如果它被投入人格系统的某个结构,那么就会在其他结构中显示出来。
如果在意识中集中了较多的力比多能量,那么潜意识活动中的力比多能量就会减少,即力比多能量守恒。
2)熵原理:心理能总是倾向于从高能量的心理结构向低能量的心理结构转移,直到能量趋于均衡。
3.人格类型:两种态度,四种思想功能(1)态度:外向(态度指向外部环境);内向(态度指向个人内部的主观世界)。
连续性(2)思想功能:1)思考:指明感觉到的客体为何物,并给它命名。
2)情感:反映事物是否为个体所接受,决定事物对个体有何种价值,与喜欢和厌恶有关。
3)感觉:事物存在于什么地方,但不说明是什么事物4)直觉:没有实际资料可以利用时,对于过去和将来事件的预感。
八中人格类型4.人格发展儿童期(出生到青春期)青春期(青春期-中年之间)中年期(35-老年or退休)老年期(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自卑与超越)1.人格动力:自卑感与补偿(补偿的途径: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追求优越(追求优越就是追求更多的攻击、力量或男性品质)。
2.人格结构:生活格调(人们追求成功的方式)、创造性自我(自由成分)、社会兴趣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躲避型:以碌碌无为、回避问题的方式在人生中避免失败社会有益型:正视问题,试图以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3.人格适应适应良好的个人有勇气面对问题,追求优越和完善,形成健康的生活格调和社会兴趣。
适应不良的人只追求个人的优越而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
评价个体生活格调的方法:出生顺序、最初记忆、梦的解释(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1.自我心理学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综合了过去和现在的经验,相对独立而且强大,可以意识地控制和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人们建立起自我认同感,获得对环境的掌握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1)同一性: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同一性混乱(角色混乱):内心支离破碎感,感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
(2)掌握感:个体具有一种超越和掌握环境的基本需要,有赖于社会的期望和支持2.人格发展顺序,胚胎渐次生成说。
心理发展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非灾难性事件。
第六章人本理论(一)罗杰斯:自我概念,理想的自我概念,人格的自我实现动力人性本善,共有的倾向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自我是人格的主要结构。
自我、理想自我1.自我概念:个体关于自己所有各方面的印象。
2.理想自我:个体希望自己所具备的样子(重要,价值)3.人格动力: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4.人格发展:(自我),积极关注的需要,价值的条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5.人格适应:自我的一致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自我一致性,能够采取开放的态度,接受自己所有的经验,并将经验同化到自我结构中),自我不协调(自我概念与实际经验之间出现差距)(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匮乏需要成长需要:无私地给别人爱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应用方面:如何用方法来评估治疗的成效(Q分类法,引用而非发明)1.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治疗师的工作不是要改变患者,而是提供一种氛围,使患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
(共情、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反馈)2.Q分类技术•由斯蒂芬森(Stephenson,1953)倡导用Q分类技术作为自比性研究(即对单个被试的前后测验结果作相关分析)或两个被试测验结果之间作相关分析研究时用。
1(乐观体验的心理且克勤特米哈伊)一般有60-140张卡片,多数研究采用100张,每张卡片上印着一句自我描述的话,通常的语句“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我常感到害怕”,“我通常会先想到我自己”,“我喜欢人际交往”,“我常因愤懑招致麻烦”,“我从他人那里寻求支持”,“我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等要求被试读每张卡片上的句子,考虑是否与自己相同,然后一一放到从“真是我的特征”到“一点也不像是我的特征”的九个等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