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主讲人:陈丽“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今天作业完成了没有,”、“今天钢琴弹了吗,”、“今天书法练了吗,”每天下班回家,很多父母第一句经常问孩子的话。
“妈妈,我饿了,快做饭啊~”、“爸爸,作业做好了,帮我检查一下”、“奶奶,校服不见了,快帮我找找~”每天在家里,很多父母经常听到孩子对自己的迫切“唤”。
认真读书学习、加强才艺训练,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但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似乎成了父母遗忘的事情。
如今,有些孩子由于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自己份内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劳”,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口”,过着“小皇帝”的生活。
父母: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
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体力、智力、良好的个性形成和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对他们将来在社会上自强自立有重要的影响。
现在的情形是,孩子趴在地上玩,家长怕他们把手和衣服搞脏;孩子跟伙伴出去玩,怕摔跟头,怕被欺侮……总之是不放心,要么不让参加,要么在后面跟着,做“保镖”;孩子拿工具干活,怕碰坏了孩子的手脚,不是不许动,就是代替孩子干;孩子参加活动,父母往往随同前往,头顶骄阳,焦急不安地在场外等候;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的行动受到过分的限制,导致了儿童逐渐养成领带习惯,缺乏自立精神。
“我性子比较急,看见女儿慢吞吞地穿衣、穿鞋,常常迫不及待地说‘算了,算了,妈妈给你穿好算了。
’现在女儿上小学已有一段时间了,衣服,裤子还是我给她穿。
”张女士有时怕麻烦,怕孩子事情办不好,自己就帮她做了;“儿子每天回家还有很多作业要做,自己怎么忍心叫他再去擦地、叠被子。
”儿子上初二的林先生心疼孩子,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们往往不愿意孩子“受苦”、“受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所以对一些基本的生活行为、简单的家务劳动也不让孩子插手。
孩子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了,家长却给他们打好水帮他们洗;孩子上学了,尽管距离学校很近,家长每天还是背着书包接送;孩子写作业,家长要陪在旁边,最后帮他们检查作业、收拾书包……一切生活上的“琐事”,家长全权包揽,今天的父母对孩子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
孩子:自己事情要自己做孩子需要的是适当的关心和恰如其分的爱护。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需要有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和自由。
用毫无节制的母爱包裹孩子,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应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中小学生表示回到家里都很少做家务,因为父母没有叫他们做,自己也就懒得去做。
一些小学生说,有时自己想帮妈妈洗衣服,但妈妈总怕自己洗不净或累着不让洗。
当问及“自己的事情,是不是应该自己做,”时,几乎都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
有的学校为培养孩子们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照顾自己能力教育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放假时让孩子们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
如让孩子自己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
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
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专家:培养的“错位”和“越位”专家认为: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自理能力是迈出家庭保护的第一步,绝不能马虎。
现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比较差,原因可能在于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
有媒体报道:在某大学,年龄已经30出头,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连西红柿炒鸡蛋都不会做,还要母亲不远千里前来帮忙洗衣服……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生活中确实存在。
专家认为,父母只要求孩子搞好学习,其他事情不让参与,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功的机会。
在每个家庭中,“关怀强迫”的表现处处都有:追着孩子穿衣、洗脸、吃饭、收拾玩具等等,把水果削成小块送到宝宝嘴里,孩子害怕时随时拥抱孩子,代替孩子面对恐惧不安,帮助孩子垒好倒塌的积木,再有,从酸奶的牌子,衣服的挑选,零食的口味到食谱的搭配;从学习音乐、绘画到运动量的安排,玩具、小伙伴、游戏的内容,活动的限制……在父母们“周到”服务、“严密”保护中,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父母不可避免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拐杖”。
专家用“错位”和“越位”来解释这一社会不良症状。
一是培养理念上的一种错位。
由于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导致部分教育者,特别是家长过于侧重对孩子知识、才艺的培养,认为“孩子只要念好书就好,生活琐事自然有长辈代劳”,忽视了自理能力的培养。
二是培养过程上的一种越位。
除了父母的“包干代替”外,还有家政服务的补充,这些生活上的“越位”无形之中也减少了孩子学会自理的机会。
“要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尤为关键。
”大家都熟悉被誉为19世纪数学界泰斗的数学家高斯吧,据说高斯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泥瓦匠。
父亲一开始干活,小高斯就蹲在父亲旁边,为他添砖加瓦。
高斯的数学才能毫无疑问是从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以致于他在8岁时,便发现了算术级数之和公式。
这种说法究竟有无道理,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论及,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劳动无疑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就小高斯来说,至少是在递砖头中学会了计数。
婴儿在1岁半以后就出现独立自主的愿望。
但有的家长由于过于疼爱孩子,往往照管过度,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整天是不离孩子左右,即使让孩子自己干点事,也总是不等他们做完就又“包办代替”。
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年纪小,不会做事情,既干不好又费时间,不如自己来得爽快。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这种不正确的“关怀”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做,势必要滋长孩子消极、松散,懒惰的恶习。
某校对一个班40名学生做了调查,发现有32人不会做饭,几乎在家都不洗衣服,只有个别女生有时洗洗手绢和内裤,还有两名女生不会梳辫子,每天早晨由母亲给梳。
班上轮流排值日,有些学生不会扫地。
老师看不过眼,动手打扫,他们竟无动于衷。
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孩子成为父母的可怜附属品,丧失了独立性。
但是,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即使是他们份内的事,如:穿衣,洗脸,刷牙等,开始也做不好。
如果在这段时期中,父母亲能因势利导,明智地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给他们一点发展自己的自由空间,那么孩子就会一步步迈出独立的步伐。
当然,如果父母亲因其失败就抢过来帮他们做了,或者不合时宜地给予斥责,那么,孩子幼嫩的独立萌芽就很容易被扼杀。
1岁左右的孩子想自己拿勺子吃饭,但吃不好,这时可以给孩子一把勺子,大人一把勺子,一起配合。
这样既教给孩子吃饭的技巧,又能让孩子吃好。
1.5岁的孩子开始想要自己脱衣服,甚至穿衣服,这时可以做一些小衣服让他平时练习给娃娃穿衣服,扣扣子,穿脱鞋。
这中间常要成人的帮助,否则,尽管他有穿衣的愿望,但是,由于总也穿不上,慢慢就会失去主动性,再也不想自己穿了。
2岁以后,可以让孩子做父母的小帮手,如:帮妈妈递鞋,浇花,洗小手帕,拿扫帚,收拾玩具等。
重要的是,应该在孩子练习过程中多加鼓励,自己承担责任,不要责骂勺子不好,凳子不平,衣服太难穿等。
父母帮助孩子完成一项工作,比代他做完所花费的时间要多好几倍,因此需要极大的耐心。
父母为此付出的劳动也远比代他做大得多。
但是,这种劳动是值得的,它能保证孩子较早学会独立生活,并使其终生受益无穷。
1 自立从生活自理开始生活自理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开始。
我们的原则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幼儿园的孩子自己会穿衣服了,我们就一定不要去帮孩子穿衣服;小学生自己整理书包了,那么,这件事情我们就不再去管。
这件事只要孩子能做了,我们就让孩子去做,决不提供没必要的帮忙和代劳。
2 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鼓励孩子尝试适合他们年龄的事情。
一方面是说到了某个年龄,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学习相应的能力,比如三四岁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学着穿袜子、穿衣服、洗手帕等,到了十来岁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学着收拾房间、洗衣服、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等。
如果我们不去要求孩子做而是一直帮孩子做,那么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做,有些人上了大学不会洗衣服,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做饭。
这都是不应该的。
另一方面是鼓励孩子多作尝试,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要随便的禁止。
比如孩子对电路感兴趣,那么在确保孩子懂得安全用电的常识后,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各种尝试。
当孩子获得某种能力后,我们就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
孩子喜欢动手,我们就让孩子负责电器之类的维修,孩子喜欢书法,我们就让孩子写春联;孩子喜欢音乐,我们就让孩子写一首“家歌”等。
3 培养孩子的精神自立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自立是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培养孩子精神上的自立。
凡是孩子的事情,比如着装、发型,比如对自己房间的布置,比如对学习上的安排等。
孩子的精神自立应该包括:A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B 能够独自面对和处理自己的事情C 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外国人如何培养孩子自立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不仅是学校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家长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外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和学习。
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等。
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
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12岁以后就得给父母的庭院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花钱。
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家铲积雪等。
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父母如果溺爱孩子,是最糟糕的事。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
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
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
孩子很小时,父母们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
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
”总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是日本父母的根本出发点。
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
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