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被认为是一种由于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而作为购买手段,并能清偿债务的支付工具。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

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

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

例如在一定时期内,甲用十元买了乙的一块布,然后乙用这十元买了丙的大米,丙又用这十元钱买了丁的水果。

这十元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三十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三次。

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

其中经济因素是最基本的其中包括。

一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

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

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二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

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三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

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

四 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
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

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

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近年来,由于改革过程中的制度性问题并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速度有所减缓,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也有所下降,预期收入与预期支出的差距日益扩大,人们不得不增加预防性货币的持有。

为将这部分闲置货币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使其在生产和消费领域流通起来,进而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必须做好相关工作,强化居民的经济信心。

①加快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通过发行长期国债或新兴筹资方式解决社会保险基金的空账问题;②加强财政、企业、个人三方的合作,解决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体制身份转换的福利清算问题;③落实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再就业培训制度;④借助财政力量提高职工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改善社会供求结构,理顺价格机制我国的供求矛盾可说是转型期各类矛盾的集合点。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了总量和结构上的供给过剩。

不完善的市场机制还造成了供给结构的刚性,加大了调整的难度。

要改变以上状况,须做到几点:①建立彻底的市场淘汰机制,压缩多余的生产能力,增强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②消除强大的条块分割体制和地方保护主义,促使生产资源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集中;③建立企业自身的创新机制,树立市场导向的战略思想,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④制定宏观指导政策,优化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并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积极性
央行连续下调利率在于实现其政策目标,但却缩小了银行利差空间,降低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要激活银行的这部分闲置资金,加强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则需推动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①逐步放开同业拆借利率;②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的自主权,一定范围内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贷款利率,使其按市场规律灵活运用资金;③进一步完善浮动利率管理体制,形成金融机构统一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并适当扩大浮动利率的范围;④简化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规范各类利率,并允许金融机构根据贷款风险、成本和质量灵活对各档利率水平确定浮动幅度。

同时逐步取消反映政策要求的优惠利率和差别利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