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深入分析

对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深入分析

对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深入分析铁岭使教师进修学院高中部 苏桂荣铁岭市调兵山第二高级中学 刘晓芹(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半月刊2009年10期)俗话说“早晚市价不同”,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处于变化之中。

仅就2006——2008年间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而言,都经历了涨落的过程。

价格为社么有涨有落?价格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经济现象的能力,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就必须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同时,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在《经济生活》“内容标准”规定:“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提示与建议”:“供给与需求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的变化,影响供求的因素有生产、地域、时间、文化等”“讨论‘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物以稀为贵’的含义。

”为此,教材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影响价格的因素。

即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关于供求影响价格,教材:“影响供求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

”“当供不应求,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当供过于求,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关于价值决定价格,教材:“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可见,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完全按教材内容分析,还不足以说明市场上各类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

也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对“供求影响价格”要全面分析正如教材所述,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但影响供求的因素却不仅仅是教材所述的:“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和“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还有纸币发行量、货币流通速度、相关商品的价格、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等。

这些因素在现实中都是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

这些因素也都是教材相关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或渗透出的。

所以,我们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应该引导同学们归纳和分析。

1、纸币发行量、货币流通速度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纸币没有价值,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价值符号。

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既增加需求。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物价上涨。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相当于增加纸币发行量。

我们可以用教材中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来说明:用数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个公式变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货币的流通次数 商品的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的流通次数 待售商品的数量从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水平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和货币的流通次数成正比。

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一定的情况下,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价格水平越高。

也可以证明,纸币发现量增加,就是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也会使价格水平提高。

2、相关商品的价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在现实中商品的价格与需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一般说来,价格上涨,抑制需求;价格下降,刺激需求。

有许多商品功能相同或相近,能够满足消费者同一方面的需要,我们称之为替代商品。

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的价格是相互影响的。

比如,牛肉和羊肉。

不考虑其他因素,替代品之间价格的相互影响可以牛肉和羊肉为例,通过下列图示说明: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替代商品的价格是同方向变化。

即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价格也上涨;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替代品的价格也下降。

其需求量则是反方向变化。

我们教材在讲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时还提到了互补品,既两种商品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消费者某方面的需要。

互补品价格也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以汽车和汽油这对互补品为例:可见,互补商品的价格是反方向变化,需求量则是同方向变化。

3、国家的经济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制定价格,市场形成价格。

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市场价格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说税收政策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涨落就有一定的影响。

2006年4月1日后,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增收消费税,其价格就上涨;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出台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或抑制住房需求,影响其价格。

2007至2008年夏前,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国家实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的货币政策;2008年夏季,随着物价回落,也是为了应对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开始降低存贷款利率。

一般说来,提高存贷款利率,有助于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降低物价上涨的压力;降低存贷款利率,则有助于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消费,提高物价。

4、国际经济形势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使世界各地经济相互联系加强。

一国经济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

2007年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就和某些国家的粮荒、国际市场粮价上涨有关。

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殃及世界,我国也或多或少的受牵连。

由于国际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弱,一些商品由于出口受阻,转为国内销售,致使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导致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下降。

二、对“价值决定价格”要做深入分析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用货币价值去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看商品的价值中包含多少单位的货币价值,包含多少,商品的价格就是多少。

可以用下列公式说明价格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商品自身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牛肉需求减少 牛肉价格上涨 羊肉需求增加 羊肉价格上涨 汽车需求增加 汽车价格下降 汽油需求增加 汽油价格上涨价格= 单位商品价值 单位货币价值1、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越大,其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越小,其价格越低。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由于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要下降。

从实际上看,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有下降的趋势。

比如,电脑、手机、汽车等。

所以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商品的价值量缩小。

2、商品的价格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货币的价值越大,商品的价格越小;货币的价值越小,商品的价格越大。

在金银等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一般不存在货币贬值的问题。

但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某种原因,则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比如:新中国建立前,由于国民政府乱发纸币,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再比如2006年4月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

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价格就会相对降低,而我们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商品的价格就会相对提高。

所以说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商品的价格不仅与商品自身的价值有关,而且还与流通中的货币的价值有关。

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货币的价值影响商品的价格。

三、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价格要具体分析1、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前面关于价值决定价格的分析中,提到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而引起价格的下降。

其实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价格的影响还不仅如此。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还能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引起价格的变化。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加,能够增加市场供给,有助于价格下降。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图示表示:2、个别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不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但是可以影响供求关系。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曾加,从理论上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增加市场供给,有利于价格下降。

另一方面,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够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商品价格下降。

在现实中,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数量增加,商品的价格有下降的趋势。

但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增加,纸币发行量增加等因素,又阻止商品的价格降低。

因此,现实中商品价格的涨落,往往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2.1 纸币发行量、货币流通速度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纸币没有价值,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价值符号。

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超过流通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单位时间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加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市场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价格 下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既增加需求。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物价上涨。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相当于增加纸币发行量。

我们可以用教材中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来说明:用数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个公式变为:从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水平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和货币的流通次数成正比。

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一定的情况下,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价格水平越高。

也可以证明,纸币发现量增加,就是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也会使价格水平提高。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货币的流通次数商品的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的流通次数 待售商品的数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货币的流通次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