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

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

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

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

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

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

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

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

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

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

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

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

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

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

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

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泰铢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造成泰国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企业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股市大跌,经济衰退。

1997 年泰国GDP增长率从1996 年的约7 %下降至2 %左右。

二、泰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泰国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有多方面原因,可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加以剖析。

(一)内部原因分析1、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严重。

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推动。

据统计, 1991 ~ 1995 年, 泰国的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8.17 %。

然而, 由于泰国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服装, 随着经济的增长,工资成本显著上升,1995 年泰国最低工资增长了23 % ,促使劳动力成本比邻国高出2~3 倍,但劳动力的素质却提高较慢,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工资成本上升,使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同类产品的竞争(例如其重工业产品受到来自韩国和前苏联国家的挑战),便导致出口萎缩。

1996 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为0.1 % , 进口却有所扩大,导致贸易赤字剧增,经常项目赤字累计达到162 亿美元,占GDP的8.3% 。

2、举借外债饥不择食, 短期外债居高不下。

进入90 年代,发展中国家争夺外资的竞争愈演愈烈。

泰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及财政收支的巨额赤字, 使得泰国除了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范围外,过分依赖于举借外债来弥补资本缺口, 几乎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这使其外债总额扶摇直上, 外债结构严重失衡。

据统计,泰国外债由1992 年底的396亿美元增加到1996 年底的930 亿美元, 相当于GDP 的50% , 平均每一个泰国人负担外债1560 美元。

其中短期外债约占外债总额的45 %左右。

为偿付这种巨额债务, 泰国必须保持年15% 以上的出口增长率和不断的外资流入。

因此,一旦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就将出现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3、资本项目过早开放。

泰国政府于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实现了本币的全球可自由兑换,。

1993 年 3 月, 泰国政府批准在曼谷开设了期权金融中心, 并随之放宽了外国银行在泰国设立支行的限制, 允许外国资本在曼谷期权金融中心进行交易。

1995 年, 泰国政府宣布泰国将在2000 年前完全实现资本自由输出入。

实际上, 泰国实行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远未成熟, 为时尚早。

一是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尚不是市场汇率,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汇率水平, 起不到汇率调节经济金融作用。

二是泰铢存贷款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平均达15 % , 超过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平均水平2倍, 使泰国股市、汇市极易遭受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套汇套利性冲击。

三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薄弱, 长期存在财政预算赤字,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严重逆差,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偏低,无法有效调节社会总供需平衡, 保持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总之,泰国在不具备条件情况下,过早实行资本项目开放, 势必导致对外汇输出入无法控制, 引发国内金融动荡。

1997 年1 - 6 月间,面对外国短期资本纷纷撤离的局面, 泰国政府除了令央行抛售外汇平抑外, 别无良策, 无法阻止短期资本外流。

可以说, 泰国过早开放资本项目的政策是一大战略性失误。

是促使泰国产生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4、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 呆帐、坏帐迅猛滋生。

90年代以来, 由于泰国经济高速增长, 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 同时带动了股票市场进入繁荣时期, 房地产业和股市成为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投资场所。

对此种不良现象, 泰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却未能及时进行管理和引导, 金融机构大规模向房地产和股市放贷, 其中包括借用大量外国资本向这两个行业放贷。

据统计, 到爆发金融危机以前,泰国各类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放贷占其放贷总额的50 %左右, 金融类股票已占到泰国股票市场的1/ 3。

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 势必造成房地产业,虚假繁荣,房地产供给严重过剩,。

结果,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商无力偿还贷款, 金融机构坏帐、呆帐激增。

受房地产业不景气影响, 股市也由繁荣走入萧条。

至1996 年底, 泰国近30%的国外贷款和80%的外国直接投资投放到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上,空置住宅达85 万套, 空置率20%,银行呆帐为155 亿美元, 1997 年6月增至300 多亿美元。

泰国股市set 指数则由1996 年初的1300 多点跌至1997年6月的500点, 跌幅达60 %以上。

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破灭, 房地产泡沫破裂、各类金融机构坏帐、呆帐猛增的现实, 摧毁了人们对泰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可靠性的信心, 致使挤兑风潮频发,金融体系剧烈动荡。

5、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泰国政府在经济高增长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金融监管缺位。

首先,泰国政府对大量流入的外资缺乏有效监管,使外资比例失调。

一是流入的短期资金过多;二是大量外资特别是短期外资投向了房地产业和证券业,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泰国私人部门的700亿美元外债(含短期外债400 亿美元) 中的大部分投向房地产和股市,大大助长了了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这种监管不力不仅造成泰国通货膨胀加剧,而且使泰国经济金融体系易遭受到投机资本的严重冲击。

其次,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不力,尤其对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金融监管不力,导致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过度信贷,各行各业为牟取暴利而纷纷加入房地产的开发浪潮。

直到危机发生以后政府才匆忙开始着手改革银行规章,增加财务透明度,改革企业破产法,关闭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并限制企业投资房地产,但此时危机已然发生。

再次,政府对经常项目赤字的风险未予以足够重视。

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赤字已占GDP 的8. 1 % ,比墨西哥1994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前的7. 2 %还高,但泰国政府并未吸取国际经验教训,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对泰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发出过警告,但政府并未做出必要反应。

总之,泰国政府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房地产业的泡沫持续膨胀和持续了8 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似乎无动于衷,充分反映其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防范缺位,必将吞下苦果。

6、外汇储备水平偏低。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泰国长期实维持偏低的外汇储备水平, 储备存量大约被控制在300 ~ 350 亿美元左右, 只相当于泰国3 ~ 4 个月的进口用汇量。

显然, 这种外汇储备水平只能满足泰国一般性对外支付需要, 而无法应付特殊情况。

由于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偏低, 泰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1997 年1 ~ 7 月, 在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大鳄”们的投机攻击下,为了避免泰铢贬值,平抑泰国股市、汇市动荡,,击退“大鳄” , 泰国央行对金融市场不断进行干预, 累计向金融市场投放外汇约达200 亿美元(仅5 月份就投放40 多亿美元) , 但由于外汇储备水平偏低,央行干预外汇市场能力有限,最终干预失败, 泰铢大幅贬值,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

7、汇率制度缺乏弹性。

自1984年以来,泰国长期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其汇率浮动被限制在0. 15 %~0. 16 %的区间内, 汇率制度缺乏弹性。

这种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是由历史贡献的,因为它给泰国经济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繁荣。

一是极大降低了汇率的不确定性,泰铢价值的相对稳定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大幅增长;二是固定汇率使低成本的国际资本长时间大量流入泰国,为泰国的工业化过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是外汇储备得以不断上升,截至1996 年底,泰国外汇储备达371.2亿美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12 强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