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区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挑战分析
• 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 • 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从全国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 ,长沙等 内陆省会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以往的新区建设的经验不再适用于地处内陆 ,外向度相对较低的湘江新区,湘江新区须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区发展模式。
1
Part One
斗转星移:
从大河西先导区到湘江新区
从大河西先导区到湘江新区
发展状况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 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成立大 河西先导区。2008年12月22日 ,“长株潭城市群” 综改方案的获批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等建设和发 展展开了平台和指明了方向。2015年5月24日, 大河西先导区正式更名为湘江新区。
从大河西先导区到湘江新区
新区范围
规划范围
湘江新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包括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 分区域,核心区域为岳麓区岳麓街道等15个街道、望城区喻家坡 街道等8个街道以及宁乡县金洲镇,覆盖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面积 490平方公里。 ①先导区:大河西先导区总用地120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位于湘 江西岸,经由岳麓区、高新区直抵望城、宁乡腹地的一千二百平 方公里土地的组成的区域。 ②核心区:核心区用地范围为湘江以西,黄桥大道以东,北至黄 金大道与岳麓区区界,南至含浦镇与坪塘,包括岳麓区、含浦镇、 坪塘镇、雷锋镇的用地范围。 ③起步区:起步区范围包括绕城线以西、黄桥大道以东、靳江河 以北,北边以高新区拓展区为界(华龙村、金南村北界)的用地 范围。
2
Part Two
未雨绸缪:
新区优势危机与机遇挑战分析
新区优势危机与机遇挑战分析
区位条件优越 人力资源优势 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政策发展环境优势 综合承载能力较强 地处内陆 产业创新不足 交通不便
S 优势
W 劣势
国家级新区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一带一路”
O 机遇
T 挑战
世界性浪潮 全国性格局 中部地区 新区环境
政策发展环境优势
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新区率 先实行了生态环境资源补偿、节约集约用地、耕地保护、土地整治、污染 损害赔偿、绿色信贷、绿色财税七大政策,建立了落后产能淘汰、生态环 境补偿、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激励四大机制,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 成效显著,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水、电、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保障有力,具备了大规模聚集人口和产业的基础条件。生态条件良好,拥 有岳麓山、橘子洲、洋湖湿地等大批生态景观资源,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试点区。
空间结构和布局
根据新区的战略定 位和发展目标,依 托独特的区位条件 、资源禀赋、生态 环境容量、根据新 区资源环境承载力 等条件考虑形成明 显的“两带五区” 总体发展格局。
“两带”
• 湘江西岸现代服务业带,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 贸物流、中介服务、生态旅游等服务业;科学开发和合理利 用新区沿江岸线资源,注重突出特色和保护环境相结合,重 点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贸物流、中介服务、生态旅 游等服务业,向南辐射湘中、湘南地区,向北带动洞庭湖生 态经济区,引领带动长株潭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对 内对外开放水平。 • 319国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依托区域内重要产业园区,重 点发展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向东对接长沙主城区和浏阳市,向西 辐射带动益阳等经济发展腹地,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
优势分析
区位条件优越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两横三纵”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 新区位于长江横轴和京广纵轴的结合点,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 部的核心区域。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等贯通新区,京广 高铁、沪昆高铁等在周边交汇,3000 吨级船舶可在湘江长沙段 及以下常年通行并经洞庭湖通江达海,紧临的长沙黄花国际机 场年旅客吞吐量多年居中部地区首位。连南接北、通江达海, 集水路、铁路、公路、管道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 完善。
3
Part Three
量体裁衣:
寻求全新发展环境中的新区定位
战略定位——“三区一高地”
高端制造研发 转化基地和创新 创意产业聚集区 全国“两型” 社会建设引领区
战略 定位
长江经济带 内陆开放高地
产城融合、城 乡一体的新型 城镇化示范区
战略目标
职能 目标 产业 目标 生态 目标 城镇 目标
全国“两型社会”综合 配套改革试点先导突破 区,长株潭城市群战略 整合核心承载区,长沙 市提升主体功能区。
湖南省产业先行先试区, 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 领区,长沙市高新产业 核心集聚区。
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 域,资源节约的循环集 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标杆。
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城 市,新型增长模式的城 镇典范,环境友好的山 水宜居新城。
4
Part Four
秩序有机:
构筑切应新区发展的基本空间框架
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优势分析
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新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城经济技术 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 能环保、医药、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 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湖南全省有高新 技术企业1600多家,长沙市有870多家。其中,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就有518家,占长沙市的50%和湖南省的30%。总部位于湘江新区内的上 市公司将近40家,也占了湖南全省上市公司总量的半壁江山,其中还包含 中联重科这样的“湖南名片”。
构建高端 产业体系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培育文化 产业高地
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 约化、专业化水平.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产业结构
新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乡 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3 个国家级园区,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 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医药、 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将形成以 “6+4”二三产业为主的战略性产业结构。 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 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明 显。
人力资源优势
河西大学城坐落于此,新区现有两院院士40 余名、大中专院校 30 多所、在校大学生30 余万名,“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坐落 于此,拥有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120 余个国家级技术创新 平台、40 多家部(省)属科研机构,是国家重要的海外高层次人 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而且相对劳动力成 本较低,可以吸引企业投资建厂。
空间结构和布局
根据新区的战略定 位和发展目标,依 托独特的区位条件 、资源禀赋、生态 环境容量、根据新 区资源环境承载力 等条件考虑形成明 显的“两带五区” 总体发展格局。
“五区”
• 自主创新引领区 • 先进制造业发展区 • 总部经济集聚区 • 生态旅游休闲区 • 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构筑切应新区发展的基本空间框架
空间开发——三轴合一 的空间管制模式
加大对空间引导与管制的力度有效调控空间的生长进程,通过核 心景观区域、景观轴线、景观节点三要素加强空间保护控制。规 划区内的湘江两侧设绿化隔离带,是经过规划区域的一条重要生 态廊道;依托这样一条天然廊道,将绿色呈带状引入与建设用地 交互布置,形成高效的生态序列,有助于交通组织及形成城市景 观。按照生态间隔、板块发展的思路,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统筹 水陆资源,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区,构建“三轴合一” (城市拓展轴、轨道交通沿城市功能轴,湘江生态延续轴)空间 开发格局。通过生态围合、廊道渗透、均衡布局达到空间弹性发 展的效果。。
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囿围:激烈竞争中彰显产业的特质优势
新区产业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优势 ,承担起两型示范、高科技中心 、先进制造、城乡统筹等功能。 重点发展高端产业,发挥辐射带 动作用;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具 体而言,大力发展两型产业(软 件制造、文化创意产业)、高新 技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 、先进制造业等,同时加快传统 产业的两型化改造,提高产业门 槛,限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 产业。
c
湘江新区发展 战略研究总报告
c
第四小组:杨田甜、胡曦、刘颖、金颖、王晚晚
ontents
斗转星移:从大河西先导区到湘江新区
未雨绸缪:新区优势危机与机遇挑战分析
量体裁衣:寻求全新发展环境中的新区定位 秩序有机:构筑切应新区发展的基本空间框架(空
间发展战略规划)
提纲挈领:新区理念与重点任务 万象因新:经营与创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劣势分析
湘江新区地处内陆,经济外向度较低
在当今国际贸易以海运为主的背景条件下,加工贸易出口的物流成本相对沿海 偏高,这是天然的劣势;而且长沙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相对落后,物流信息 化建设落后,信息难以共享,将会是对于企业进驻新区一个阻碍。
传统优势产业规模效应不够,新型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长沙传统的优势产业几乎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长沙缺少相应的的研发基地,技 术研究人才也相对东部沿海较少,仅仅靠新区的税率上的优惠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来 吸引企业难以长久稳定。现代服务业某种意义上是湖南的短板。
• 激烈重组的中部地区
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湘江新区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 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新区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中心地位受到挑战,而各种政策、资源、项目都会向其他地区倾斜,而且还有其他14个新区, 也会对湘江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 极化竞争的新区环境 目前湖南省省内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长沙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