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第5期 3本文是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The Research Overvi ew of the Soci a l Criti cal Theory ofW estern Marxis mZ HANG Zhen -peng(Th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 w,Bohai University,J inzhou,L iaoning 121013)Abstract:The s ocial critical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 m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heories,which in 2cludes western Marxis m,western Marxol ogy and post -Marxis m theory .Fr om the vie ws of the theoreti 2cal study origin,fr o m the rep resentati on of figures,works and the genres,fr o m the funda mental con 2tents and methods,this paper not only has a general overvie w of the s ocial critical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 m ,but als o co mpares it with the s ocial critical theory ofMaxis m,exp laining its enlighten ment t o the theory research ofMarx πs S ocial Criticis m Theory .Key words:S ocial Critical Theory;W estern Marxis m;W estern Marx ol ogy;Post -Marxis m 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巴黎公社研究评述3高 千 张英魁(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 要:近年来学术界对巴黎公社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巴黎公社的历史渊源与产生原因的探讨、公社政权性质与核心价值理念的审视、公社执政原则与执政者角色定位这四个方面,虽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着研究的系统化程度不高、重复与低水平研究较多、缺乏新方法与新史料的运用等问题,这成为未来研究着力的重点。
关键词:巴黎公社;历史渊源;民主制度;公仆原则 时至今日,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距今已有138周年了,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自明的,马克思指出:“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
[1]从研究状况来看,无论是对其非难者抑或褒扬者,均对之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审视与反思巴黎公社运动留给当代中国发展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与政党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这也正是学术界形成巴黎公社研究热潮的根本原因。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对巴黎公社历史渊源的探讨,对其政权性质、执政主体的研究,对公社执政原则的分析,对执政者构成的分析等,本文即对此研究现状做一较为系统的梳理,评析得失,并指明未来研究的重点所在,以供学术同仁参考。
一、对巴黎公社的历史渊源与发生原因的探讨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与发生原因,一直是巴黎公社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一种观点倾向于巴黎公社是国际精神传播的产物,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国民族革命传统更为重要,第三种观点则是前两者的综合,认为是二者之交互作用的结果。
早在1985年,刘昀献就撰文指出了巴黎公社与第一国际之间的亲缘关系,他认为是“国际的精神孕育了产生了巴黎公社,决定了公社革命的内容和政权的性质”。
[2]他主要从第一国际的思想原则与巴黎公社的思想基础二者的一致性、思想与组织上二者所具有的阶级倾向性、广大工人阶级的伟大作用、执行中的革命原则,以及事业共同性等五个方面加以论证。
认为由于第一国际巴黎联合会在思想和组织上的影响,使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开始具有工人阶级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倾向。
其实,此种观点并不鲜见,吴惕安教授在1981年即发表成果指出:马克思和国际协会观点、思想的传播,以及国际会员在中央委员会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都为后来巴黎公社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而这恰恰与恩格斯的思想一脉相承,恩格斯指出,“公社无疑是国际的精神产儿,尽管国际没有动一个手指去促使他诞生”。
[4]第二种观点是从法国民族传统与历史环境角度来探讨巴黎公社运动出现的原因,这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是法国历史传统的产物。
1981年洪韵珊在《社会科学研究》上撰文指出:“巴黎公社的诞生与法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法兰西国家的民族传统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①公社是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
②巴黎工人阶级起义目的主要是保家卫国、反对帝制,并没有要无产阶级统治代替资产阶级统治的明确思想,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掺杂着‘民族的回忆’,这种民族回忆深刻体现在当时巴黎人民群众恢复1792—1794年的公社。
③公社领导核心各政治派别都是植根于法国的土壤,继承了19世纪法国优秀思想家、革命家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
”洪韵珊又进一步指出,从当时国际阶级斗争和法国国内阶级斗争的具体条件来看,公社的产生同科学社会主义在法国问题上的指导方针是相反的,国际对公社的重大作用,恰恰是在公社产生之后,而不是在产生之前。
因此,国际精神的影响对公社的产生不是主要的,更不是惟一的。
[5]此种观点其实是立足于法国自身来探讨无产阶级专政伟大尝试产生的原因,并否定了外在国际因素产生重大推动的可能性。
究其实质来说,虽然对公社产生的现实动因判断与认知有所差异,但认为法国历史传统与政治环境,其所塑造的巴黎公社的理论与原则,与第一国际产生的深层原因却是基本同一的。
第三种观点即是以上二者的综合,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巴黎公社产生的外在原因是第一国际革命思想的冲击,内在原因是公社接受了法国历史传统,双重影响所产生的合力是巴黎公社运动的基本原因。
学者王琏指出,“从历史渊源上看,公社带有法国民族的革命传统的特色”,他认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诸多的武装起义育成了革命的巴黎人民,启发了他们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他们用武力取得了革命胜利并迅速建立了公社。
[6]朱庭光认为,尽管公社革命期间许多组织形式体现了法国的民族特点,包括巴黎公社名称本身都来源于法国的历史传统,但同时,而且更重要的是,公社革命的政治倾向,它的思想渊源和核心人物的成长,都是与第一国际的存在及其活动密切关联的。
[7]虽然朱庭光的思想偏向于第一国际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也承认公社革命运动体现了法国民族的历史特点。
二、对巴黎公社政权性质、执政主体与构成方式的审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执政主体与构成方式无疑是学术界关注最多,取得成果最为丰硕的部分之一。
此类研究对于巴黎公社与无产阶级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视阈的阐释。
一般而言,关注这方面的学者之学术旨趣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的关照,目光集中在公社性质、执政主体及其构成方式的探讨。
(一)对巴黎公社性质的研究关于巴黎公社是否属于无产阶级专政,即公社的性质定位,学术界形成三种看似矛盾、实旨仅为强调重点不同的三种观点:其一,巴黎公社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只是无产阶级执掌政府的代名词。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一般立足于巴黎公社执政方式、理念与领导集体构成的非纯粹性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差异性,在比照中获此论断。
如关勋夏教授认为,巴黎公社是法国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不成熟和没有组成革命政党的情况下自发产生的。
中央委员会缺少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缺少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它的成员中虽然有16个是第一国际的成员,但他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其派别成分也十分复杂,对公社抱有不同的目的。
中央委员会作为革命的临时政府和接替它的公社委员会,就成为一个不完全的不巩固的无产阶级政权。
[8]梁文清也从公社思想的不统一角度指出,公社中央委员会的各政治派别对“公社”有着不同的理解,并没有建立正式的组织,在他们之中也未形成一个核心力量领导巴黎的革命运动。
当起义爆发后,他们是“凭着革命的无产阶级本能投身于激烈的战斗中去的。
而起义本身又是自发的,既无计划,也无纲领。
”[9]可以说此类观点点出了巴黎公社在组织、理念、机制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不完善性,但应当明确,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探索初始阶段,是不可能产生现代语意中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的,而仅仅是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实践的探索。
可以说,虽然巴黎公社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专政,但却为实现纯粹无产阶级专政奠定了基础。
其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萌芽,与纯粹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专政存在一定距离。
王琏认为,“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雏形或缩影,”但他对巴黎公社的不成熟之处也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虽然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基本特征,但没有把政权扩展到全国去,缺乏实现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国家任务的自觉性,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权力量去剥夺剥夺者,更没有积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工农联盟”。
[10]朱庭光也赞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新型国家的雏形这一论断,他认为虽然公社仍没有跃出自发斗争的范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治经济措施刚刚提出而未付诸实施、还有许多措施属于临时应急性质而没有触及根本的社会改革、管辖范围限于巴黎未能行使全部国家权力等诸多缺陷,[11]但它已经包含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发生及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专政的个体形态。
其三,巴黎公社实际便是无产阶级专政。
吴惕安认为,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无产阶级的统治,虽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错误,但并不影响公社政权的基本性质。
[12]徐善广指出,巴黎公社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权的政治形式,它与任何剥削阶级国家机器在性质和形式上都有着本质区别。
[13]梁文清认为,巴黎公社用暴力推翻了旧政权,砸碎了旧的国家机器,是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是要创造全新的国家,并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的转移,实现国家机关由“社会的主人”向“社会的公仆”的转变。
[14]韦建平也持同样观点。
[15](二)对执政主体与构成方式的研究对执政主体与构成方式的认知,目前学术界基本趋于一致。
马克思曾经总结道,被选出的公社委员会委员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16]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