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全媒体记者转型思考

一个全媒体记者转型思考

一个全媒体记者转型思考:纸媒“新闻1+1+1”报网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纸媒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也是必然趋势。

杭州日报在报网融合之路上起步较早,已经涌现出一批能采写、能摄影、同时胜任摄像和视频新闻剪辑的全媒体记者。

我就是从文字记者转型而来的全媒体记者之一。

“新闻1+1+1”,意指笔+相机+摄录机,这是杭州日报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一个栏目。

全媒体记者既对杭州日报供稿,又对杭州日报网提供文图和视频信息。

这种报道模式不仅出现在重大突发题材中,而且已融入日报记者的常规报道。

在实践中,我感受到它促使了报网深度融合,提升新闻的魅力,还产生了比“报纸+电视”更有魅力的化学反应。

西方纸媒记者数年前就拿起了DV和相机,而这种转型,我们却是正在进行时。

当全媒体全面融入日常报道中,产生的冲击和震撼不是一点点。

当拿惯纸笔的人操起新技术,跨度不可谓不大。

全媒体怎样渗入日报常态化报道目前,新闻“1+1+1”的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已经融入杭州日报记者的常规报道。

先看我的一个工作片段:一个周六下午3点,我接到一个线人电话,杭州发生重大自来水事故:千吨沙山压爆城北主进水管,城北大面积停水。

这是一条独家新闻线索,并且很有嚼头:沙山由来已久,为何一直移不掉。

这次险情勉强抗过去了,以后怎么办?时值周末,出事地点在城郊结合部,这时叫摄影记者赶来,时间来不及,现场新闻肯定没了。

我像往常一样,操起摄录机坐了1个多小时车赶往出事地点。

现场令人惊骇,沙山之下的水管爆破,沙山吃饱水慢慢往下陷,形成巨大泥浆沼泽,十分危险。

我走得很近,抢到了第一手的照片和视频。

我拍了半小时后,现场就是另一种场景了。

接着,我开始文字内容的采访。

当晚回来,我先写供报纸刊发的文字稿,然后剪辑视频,当天就把视频和照片上传到杭州日报网,这时已是晚上10点——这是我工作中很普通的一天。

现在,杭州日报的不少记者已具备全媒体的工作状态,一有合适题材,就能展开采制“文字+照片+视频”新闻产品的工作,熟练掌握报网两套发布流程,提升了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

全媒体新闻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要让文字记者“新闻1+1+1”,让摄影记者去拍视频不行吗?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文字记者转型全媒体记者的益处。

第一个优势:便于突发新闻的实时同步报道,尤其是网络的实时滚动报道,突破了报纸次日才能发布消息的瓶颈,突破区域限制,扩大所属媒体的区域影响力。

很多现场新闻稍纵即逝,等叫来摄影视频记者,现场早就失去了新闻意义。

所以,文字记者向一专多能转型是必要的,也是数字新闻时代的需要。

记者只有平日进行常态化操练,才能保证临战不乱。

第二个优势:使日常报道现场感十足,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比如杭州日报报道过《教练车又闯祸了》、《国内首座垃圾堆场上的公园开园》、《大三学生用DV记录一对农民夫妇领养32个弃婴》、《滨江换乘了,是添麻烦了还是方便了?》、《中老年人为何不愿走斑马线》等,在杭州日报网“杭州都市”频道、“视频新闻”栏目都有相关视频内容。

视频现场和文字报道互为补充,使报道更立体生动,更有说服力。

第三个优势:可以进行Flash动画演示和三维动画演示。

如果说前两个优势,是纸媒想办法和电视新闻竞争,那么这第三个优势则是表现出其优于电视新闻、报纸新闻的地方。

这成为全媒体新闻的闪光点。

举个例子:在今年3月杭州接连发生两起教练车事故的背景下,我偶然获知,有位公交公司车队长创新一种驾培新模式——Flash动画版驾培案例课。

我觉得“动漫交规教学”具有推广价值,便以《接连两起教练车闯祸暴露驾培误区杭州日报网上有个“动感驾培宝典”》为题,用文字稿在杭州日报上报道了这件事,然后把Flash动画内容放到杭州日报网。

当天很多读者反映这种形式很生动,他们顺着报上的网址去看了动画内容。

如果按传统的新闻作业模式,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恐怕都只是一则小消息,难以有这么多表达信息的空间。

推而广之,如果遇到合适的题材,比如演示某种创新技能或还原某个现场,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这样文字报道的魅力就提升了。

而类似线索的捕捉,因为非现场性,就很需要文字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以前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报网互动后,网对报的帮助可能更大。

但有了全媒体的实践,我感觉这可以推动报纸读者逐渐养成对纸媒网站的阅读习惯。

当然,摄影记者兼作视频记者仍有广阔的空间,尤其是重大题材采访,这里不作展开。

争夺网民眼球纸媒全媒体报道要注重差异性我们在采制全媒体新闻时,先要问一问,什么样的人爱好看网络视频新闻?只有尽可能精细地了解受众,才能留住这些高黏着性的受众。

据艾瑞咨询的《2008—2009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已超过2亿,占总体网民比重达到78.5%。

调研显示,在个人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群体中,偏好新闻节目的比例达到48%,接近其对电视剧的偏好比例(51.1%)。

再来看纸媒的全媒体报道的优势:它使其网站兼具了三种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不但使传统媒体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得到推广和延伸,也使新闻信息真正实现了立体化传播,全面、快捷、直观地为网民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满足网民对新闻信息的完美需求。

但它面前有两个竞争对手——电视和基于网络平台的视频新闻,因此,差异化报道很重要。

和电视新闻谋求差异性,纸媒的全媒体报道要充分发挥组合拳的优势。

我感觉,全媒体记者在采制视频新闻时,在选题上要以新闻事件为主,突出新闻性。

同时视频新闻要及时上传和更新,突出实时的优势。

新闻的短小精悍,仍是报业视频新闻的根本,在时间的把握上,每则新闻以2至4分钟为宜,切忌冗长。

确保新闻发布的准确性,要有精品意识。

而和网络平台的视频新闻相比,报业视频新闻在权威性与真实性上与网络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杭州日报曾尝试过一次网上直播“杭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直选演讲”,令本地网民眼前一亮。

以后,党报的全媒体报道还可以拓展时政新闻或政府官员的高端访谈视频,其优势更加明显。

向全媒体记者转型要迈过四道坎如何同时在两个舞台上扮演好角色,是摆在全媒体记者面前的重要命题。

通过实践,我感觉到,每一个试图向全媒体转型的人,都要面对以下四道坎,也是四种挑战。

第一道:技术门坎视频技术是一门学问。

很多文字记者对文字有感觉,但对视频、镜头的推拉摇移、电视剪辑等没有太多的训练。

文字记者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首先就要有从零开始的学习劲儿和勇气。

视频新闻和电视新闻有相似之处,文字记者在掌握基础的视频技术之后,要花工夫对电视编辑有所钻研。

归结一句话是,如何运用镜头语言。

展开说,如何构图,如何抓镜头,如何设定镜头起点和落点,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怎样符合视觉习惯又符合新闻因果逻辑关系,以及注意报道节奏,还有同期声以及话外音的运用都有讲究。

杭州日报记者经历过集体培训和彼此不断的切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实践之初,大家觉得晃来晃去的镜头看着现场感十足,新鲜有趣。

后来慢慢感觉,网民爱看视频,并不意味着人们喜欢摇摇晃晃、不清晰的画面和噪杂的声音。

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比如突发事件或拍摄条件差的环境下,对于具有珍贵性信息,为了捕捉第一现场,网民可以包容稳定性相对差一些。

刚学视频,会很喜欢推拉摇移,后来我们发现镜头推拉和摇移最好不要同时进行。

一个镜头的起点和落点要干净利落。

两个镜头之间的连接不能是太相似的场面,否则会有跳跃感,看起来不舒服。

这里就有镜头美学的问题。

第二道:转换思维方式的门坎刚做视频新闻时,我们出现过这种情况:拍视频花三五分钟,剪辑片子花三四个小时,又累且效果不好,需要的画面没有拍到或者拍得不理想。

后来琢磨出个道理:好的视频作品,其实是“七分拍,三分剪(辑)”。

这和文字报道“七分采三分写”道理相通。

这背后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长期以来,文字记者习惯了用文字去表达现场或者叙事说理这种思维方式。

当转型全媒体记者之后,则要学会用画面语言叙事。

不仅要掌握视频拍摄和剪辑的技术,还要掌握一些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叙事技巧。

如果记者在现场拍摄时就想好了如何用镜头语言去表达这条新闻,那么在现场的拍摄段落就会目标明确,后期剪辑也会思路清晰。

视频新闻长度一般在1—3分钟。

拍摄素材一般按10:1的比例,即1分钟成品片子,需要10至30分钟素材带。

熟练的摄录者大约可以把这种比例降到5:1甚至3:1。

归结一句话,作为全媒体记者,在现场需要灵活转换文字和视频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道:采访难度以及沟通门坎文字记者拿纸笔,采访对象往往打开话闸子容易些。

他刚刚说得痛快淋漓,你猛地拿出个摄像机,对方往往一怔:“电视新闻才拍录像,你们报社还要拍啊?”不少采访对象发出过这样的疑问。

在日常报道中,笔者经常要做一番解释,精彩的画面却无法重演。

在单兵作战的全媒体记者状态下,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和被采访人沟通上,以取得对方的信任。

尤其是一问一答式的采访,如果是单兵式全媒体报道,因为采摄都是一个人,更需要前期的沟通。

而在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在镜头前,流利的语言表达,也是文字记者要操练的一项新的基本功。

第四道:体能之坎我们永远不知道,何时会有精彩的新闻出现。

这就意味着,全媒体记者的装备要随时可用。

随时待命有现实好处。

小型DV、相机经常性地随身携带,这对体能就是考验了。

还有现场采集新闻的工作强度,比单纯的文字记者肯定要大,后期剪辑花费时间也多。

全媒体报道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全媒体报道形式的出现,正在对报纸和整体的新闻报道产生深刻影响。

这也是我们实践中的体会。

第一种影响是文字方面。

文字报道风格越来越倾向于短句和口语化,网络语言用的频率更高,以往严谨的长句和排比等表达方式逐渐减少。

这多少有些受网民阅读习惯的影响。

第二种影响是报纸报道形态的变化。

杭州日报还出现了这样的新闻报道模式: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标题。

然后把记者采写、拍摄的更多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链接”到网络上,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路版的链接路径。

每个记者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把报纸上放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互相联动。

在国外,《今日美国》报做得比较彻底,其头版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

内容都链到了网上。

这样,报纸稿件可以写短,版数可以减少,成本可以降低,效益可以提高,新闻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可以适应读者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第三种变化是潜在的。

网络上的全媒体,使纸媒有机会发挥更多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功能。

新闻中有些有趣味性的元素有了更多表达空间,比如设计调查表让受众体验互动式的心理分析,或者诸如“吃醉虾会不会酒精超标算酒驾”之类的实验新闻实录等。

结语未来的信息传递模式将成为立体的多媒体,即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率先在报业网站上实时发布,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或深度分析以及前瞻预测。

报纸和网站的粘度将大大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