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学 第五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现代教育学 第五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 专业知识是大学中的一门学科; 专业形成了垄断的专业知识系统; 有管理控制职业群体的自主权;
有制裁成员权力的专业组织;
专业人员对当事人有极高的权威;
对与其合作的群体有支配权;
专业人员对职业投入感强; 有一套制度化的道德守则; 获得社会及当事人的信任。
3.教师专业的历史进程
从兼职到专职
玛格丽特· 米德(Margaret Mead)的“三喻文化”理 论
典型的工业文明时代则是“同喻文 化”占据主导;
网络时代则表现出“前喻文化”日益凸 显的文化传递模式倾向,但后喻文化与 同喻文化并未消失,从而呈现出“三喻 文化”并存的局面。
前喻文化的凸显使教师面临着 角色的重新定位,他必须自动从 高位上走下来,由传统的讲授者 向学生获取信息的支持者和促进 者转变,其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 外在的,而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 师生关系逐渐趋向平等。
一是对学生的教育权威 社会赋予的教育责任、教育权利、社 会地位自然构成了教师的外在权威; 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评价手 段、师生关系构成教师的内在权威。
二是对社会的知识权威
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 中国的传统神龛:天、地、 君、亲、师。
㈡ 现代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的劳动性质
教师的劳动是塑造人 的劳动,即从事劳动力 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 产和社会成员再生产的 一种特殊劳动。
第五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师 一、现代教师的内涵 二、现代教师角色 三、现代教师的素质 四、现代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现代学生 一、传统学生观 二、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现代师生关系 一、现代师生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师生关系的变革 三、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
本章教学要求
正确理解教师的内涵、角色; 认识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启发意义;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认识学生的内涵及传统学生观的弊病; 了解学生的社会化的内涵与内容; 认识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 思考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2.网络消解教师权威 从20世纪90年代 以来,信息网络正 悄悄地步入我们的 生存空间,网络时 代正向我们走来, 它对传统教师权威 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使教育资源不再匮 乏而成为取之不尽的宝 库,学习者不必在固定 的时间和空间接受指定 的教育内容,教师传统 的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 威面临被消解之势,教 师与学生的界限日趋模 糊,师生之间的角色转 换日益频繁。
2.教师专业的建立
规范的教师职业道德 能标志教师的职业智能 规定教师的学历标准 专门化教师教育机构 专业提升的保障机制
关于专业特征的描述
(背景资料)
美国教育协会的观点(1948)
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动; 拥有一套专门化的知识体系; 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 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 提供终身从事的职业生涯和永久的成员资格; 建立自身的专业标准; 置服务于个人利益之上; 拥有强大的、严密的专业团体。
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 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 课程有了重大创造和突破,它是对 原有课程体系和观念的重大变革, 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 大调整。
㈡ 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1.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 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待专家学者去 研究与制订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 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适应新知识观的教学活动就成为 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共同建构知 识的过程,教学目的也就不能被 视为知识的单向传授。
教师不能再充当知 识的独裁者、专断 者,而要允许学生 质疑,允许学生从 自己的视角、理解 出发重新检验与再 思考知识。
4.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 一理念而设计和确定的。
四、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
㈠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关于教师定位的观点
教师圣职论 教师公务员 教师劳动者 教师职业论
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性
教师职业的专业训练必需性 教师专业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 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 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 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 业成长过程。
有学问就可以当教师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
从专门到专业
教师的选定
教师的培养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 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的提高
从数量到质量
㈡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三阶段论
求生存阶段 调整阶段 成熟阶段
四阶段论
教学前关注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关注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五阶段论
预备生涯阶段 专家生涯阶段 退缩生涯阶段 更新生涯阶段 退出生涯阶段
两阶段论
职前教育 目的:预期社会化 形式:师范教育 在职培训 目的:继续社会化 形式:教师的教育
㈢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1.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
产生
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法国。
意义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能够提高教师的 教育技能和艺术,加强教育工作的 专业性,这无疑也会有利于教师的 社会地位得到相应提高。 此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也有利于 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在建构主义知识观看来,知识并非 对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知识 具有生成性,它是在丰富复杂的真 实情境中通过人自身与环境的互动 而建构生成的,不存在“纯粹客 观”、“价值中立”的知识,根本 不存在对认识对象的终极解释,所 有知识都有待于检验和反驳; 认识者也并非一面“磨光的镜子”, 谁也不是确定的知识主体和权威, 也没有谁是知识的客体。
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旧观念 课程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 自己只是执行者; 教学是对固定文本的操作过程; 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由教师复 现的知识。
新观念பைடு நூலகம்
教师不应再被视为课程变 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而要 成为课程开发者,并且创造 性地实施。
4.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 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知识观的变迁
◆ 知识观是人们对于知识的
内涵、外延、类型、作用 以及获得方式等方面的根 本看法。
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看来,知识是静 态经验积累的结果,是客观事物在 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普遍 性、绝对性等特点。 这样,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 灌输这种“客观的”、“普遍的”、 “绝对的”知识。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作为专业化职业的现代教师的内涵; 现代学生的基本属性; 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及其建设。
难点
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现代教师
一、现代教师的内涵
㈠ 现代教师的职业性质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 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 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 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 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
利伯曼的观点( 1956年)
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 从业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 采取行为的责任; 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
主体,在教学过程 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教师职业的发展
智者为师
能者为师
教师职业专门化(学校的产生)
3.教师职业本质
社会关系在教师职业中集中体 现,教师是社会在教育行业的 委托者、代言人。
4.教师的权利 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 (公民权:生存权,言论权); 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的权利 (教育自由权——制定课程计划, 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教学 方法与手段,实施教育评价等)。
曾荣光的观点
一套有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 一套与理论系统相适应的专业技术; 理论与技术的效能获得证实与认可; 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专业人员服务具有忘我主义; 专业人员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
专业人员的服务公正不偏。
其中前四个方面属于专业知识的范 畴。后三个方 面属于专业服务的范畴。
专业的衍生特质
不过,传统教师权威的解构与削弱并非 意味着教师权威的绝对丧失,网络永远 不可能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的 一元化权威将转向教师与网络分享的多 元化权威,这种多元化的权威将对学生 产生长期甚至终身的影响。
在一个“过去统治着现在,权威统治着众生” 的典型的农业文明时代,“后喻文化”的传递 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表现出“复制”前 人文化的价值取向;
三、现代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的概念
◆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
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 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 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 行为模式的总和。
教师角色规范的两大特点
一是时代性 二是普遍性
㈠ 教师角色的转换 1.终身教育的要求
终身教育是当前一 种影响最大、流传最 广的世界性教育思潮。
1965 年 , 法 国 教 育 家 保 尔 · 格 朗 朗 (Paul Lengrand)在巴黎召开的第三 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 上,发表了题为《终身教育引论》 的报告。
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 再创性和重组性 示范性和多样性 迟效性和长效性 情感性和理智性 个体性和群体性
二、现代教师的素质
概念理解
教师素质指教师稳定的职业 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 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 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 职业修养,它是教师履行职 责所必备的,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表现出来并决定其教育教 学效果,对学生全面发展有 重要影响的身心特点的总和。
依据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 2000年签发《〈教师资格条例〉 实施办法》。
2. 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
教师培训主要有两种
校本培训 教师发展学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