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8~14章复习重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语言的特征是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与个体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即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前者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者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后者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
前者决定句子的形式,后者决定句子的意义。
同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体现。
EG:想表达“老师批评了我”也可以说“我被老师批评了”“老师批评我了”。
一个表层结构也可以包含两个或更多的深层结构。
转换规则是说明句子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转换关系的规则。
乔姆斯基美国语言学家,生成语法的创始人。
主张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应从语言转成语法,研究范围从语言使用转为语言能力,研究目标从观察现象转为描写和解释现象。
他认为语言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结果。
儿童习得语言是生来具有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发挥的作用。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不直接与人交际,却是人们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
人们在计划外部语言的时候,内部语言有重要作用,因此,1.没有外部语言就没有内部语言,内部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语言的发展。
2.没有内部语言的参与,人们就不能顺利的进行外部语言的活动。
内部语言的特点是隐蔽性和简略性。
语言的发生机制由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组成。
呼吸器官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肺。
作用在于肺部的扩张和收缩,气流从外界经口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又由肺部按相反方向排除体外。
气流在管道内发生冲击和摩擦而发出声音。
声带长在喉头里面,是主要的发声体。
声带由附着在喉头上的两片粘膜构成,中间分缝隙是声门,当气流经过声门而引起声带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
口腔、鼻腔、咽腔起着共鸣器的作用,作用最大的是口腔。
包括舌、唇、上下颚等部分。
由于发声器官的协同活动,形成了人类语音的不同声调、音强、音色。
布卡洛区指的是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
布卡洛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患者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但发音器官完整无损,功能正常,因此语言运动功能的障碍是由布卡洛区(语言运动中枢)的损伤引起的。
患者还不能使用代词、连词,不能处理动词的变化,不能使用复杂的句法结构,他们的话语是一种吞吞吐吐、电报式的语言。
还可能出现反复现象。
EG: 明明是苹果在下面写上“樱桃“他们就说的是樱桃,病理的惰性说明了语言调节机制的破坏,且说话具有模仿性和被动性。
患者不仅产生语言运动障碍,而且语言理解也收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难理解冠词、连词以及其他功能词的含义,因此在说话时常常省略,也难以理解语法复杂的句子。
威尔尼克区指的是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它的主要作用是分辨语言,形成语义,因而和语言的接受有密切关系。
此区的损伤引起接受性失语症,是一种语言失认症。
患者说话时语音和语法都是正常的,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有两种表现,较轻的叫词盲,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构词语言的复杂声音模式。
另一种是对词义做出错误的估计,能感觉声音,去失去了原有的符号价值。
EG:指着一把汤匙,病人嘴里说“汤匙“却指着无关的物体。
与患有表达性失语症的病人相反,患有接收性失语症的病人能说话自如,但他们的话语没有意义,几乎不能提供任何信息。
失语症是与大脑左半球的病变相联系的。
语言主要是左半球的功能,但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也十分重要。
贾斯特等人进行的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语言加工的优势。
切除或损失左半球之后,右半球在语言能力方面可能起代偿的作用。
语音的物理性质有音调、音强、音长与音色。
音调指语音的高低,由声带的长短、松紧程度、和厚薄有关。
音强指语音的强弱,由发音时的气流量大小决定。
音长指语音的长短,由发声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
音色指语音的特色,由声波来决定。
音位恢复效应语境不同的时候被试将句子提供的听觉信息先储存起来,直到能够根据语境确定所失去的那一个音位的现象,说明了人们对个别音位的感知是受语境影响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5个等级,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依次由高到低。
生理的需要是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安全的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某个团体获得地位等。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满足低级需要,高级需要也叫生长需要,高级需要必须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如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等。
要满足高级需要,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在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施普兰格尔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等。
印刻现象习性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孵化小鸡,在第一眼见到的活动现象是洛伦茨,以后就跟着洛伦茨,小鸡出生后对洛伦茨德尔这种“依恋“现象叫印刻。
动机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叫做归因。
海德指出,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
内部原因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
外部原因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
还提出了“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前者认为成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后者则认为成败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韦纳系统的提出了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也将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提出了两维归因模式。
内控外控不稳定性韦纳还提出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不一致;如果归因为稳定因素,人们就会预期结果可能与上一次一致。
归因还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在失败时会感到内疚和羞愧,但是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
提出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接近—回避型冲突(趋避)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趋避)1是两种目标的吸引力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比较接近时,解决冲突就比较困难。
EG: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是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为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避一种时。
EG:某人得了虫牙疼痛难忍,但迟迟不就医,因为他知道治疗虫牙的痛苦。
3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EG:孩子愿意和父母一起外出,却又怕遇到约束。
4是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
EG:一个人看到某经济特区在招聘时,他因为工资多、条件好等想工作,但又担心新城市生活不习惯,子女教育问题难以解决,留原单位工作工资和住房条件差些,但工作和生活环境早已习惯,也比较安定,子女升学条件也较好等。
情感的分类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道德属于历史范畴,各时代各名族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定标准。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动力,其作用的大小同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的愿望有关,人的理想、世界观对理智感也有着重要作用。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定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人对事物的美的评价有异同。
美感作为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由客观情境引起的,包括自然景象和人类创造物的特征、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
美感是按一定的标准评价自然特征和社会行为特征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美感和道德感密切联系。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和1885年提出了同一种情绪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也称外周理论。
詹姆斯主张是先有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后有情绪,EG:悲伤是由哭泣引起,愤怒是由打斗引起,恐惧是由战栗引起。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
两者在描述上不同,但基本点相同,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兰格理论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首先反对这种理论。
坎农—巴德学说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疑问,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有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时同时发生的,它们受到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称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情绪与人格系统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人格是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构成。
情绪具有动力性,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的线索。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是伊扎德理论的重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