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陕西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预测模拟试题总分:100分及格:60分考试时间:120分一、单项选择题(1)老师采用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 品德评价法B. 榜样示范法C. 陶冶教育法D. 实际锻炼法(2)现代查阅文献资料最快捷的方法是()A. 图书B. 网络检索C. 索引目录D. 报纸(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教育B. 环境C. 社会活动D. 遗传素质(4)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极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说明他们具有()的特点。
A. 可塑性B. 依赖性C. 向师性D. 定向性(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 开设哪些科目B. 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 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 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6)新课程要求在学生发展目标方面应包括()三个维度。
A.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 知识、能力、理解C. 了解、识记、应用D. 了解、识记、理解(7)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并从中总结出别具一格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从而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升教学能力的教育研究方法是()A. 个案研究法B. 行动研究法C. 叙事研究法D. 实验研究法(8)关于知识和智力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的B.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C. 掌握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D. 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越高(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是()A. 优先发展B. 育人为本C. 提高质量D. 促进公平(10)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是()关系。
A. 教授B. 相互促进C. 平等D. 授受(11)没有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
这种课程属于()A. 活动课程B. 要素课程C. 结构课程D. 发展课程(12)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 杜威和赫尔巴特C. 赫尔巴特和杜威D. 夸美纽斯和杜威(13)“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不平衡性D. 互补性(1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校外教育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这告诉我们课外、校外教育()A. 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B.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C. 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D. 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1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 多样化B. 专业化C. 单一化D. 崇高化(1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A.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C.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D.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17)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A. 清朝末期B. 北洋政府时期C. 民国末期D. 建国初期(18)课程评价的目标模式的提出者是()A. 斯腾豪斯B. 泰勒D. 布鲁纳(19)校园文化属于()A. 显性课程B. 隐性课程C. 活动课程D. 经验课程(20)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是()A. 谈话法B. 讨论法C. 讲授法D. 练习法(21)“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句话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原则。
A. 理论联系实际B. 直观性C. 启发性D. 循序渐进(22)下列不属于课外教育特征的是()A. 自主性B. 灵活性C. 随意性D. 实践性(23)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倡导者是()A. 杜威B. 赞科夫C. 布鲁纳D. 泰勒(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 创造性B. 广延性C. 长期性(25)“教学相长”出自()A. 《论语》B. 《学记》C. 《中庸》D. 《大学》二、判断题(1)“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王安石的《伤仲永》告诉我们,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人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
()(3)有的人“少年得志”,而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信服威信,而不应该追求权力威信。
()(5)“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及“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班级。
()(7)社会、知识和科技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8)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9)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
()(10)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简述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2)简述行动研究法。
四、论述题(1)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2)试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3)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4)试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5)试述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6)试述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A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来促使学生品德形成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2) :B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有很多,最快捷的方法是网络检索(3)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 :A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5) :A略(6) :A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7) :C叙事研究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教育科研的新取向,教师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并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方法和“理论”,已经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8) :D知识虽然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但是知识的多少与才能、智力的高低并不等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9) :D略(10) :D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11) :A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它不指定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也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其主要倡导者是杜威。
(12) :C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而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他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等。
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
(13)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是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做法,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14) :A丰富的课外、校外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15) :A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等等,所以说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6) :A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17) :A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的师范院即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
(18) :B课程评价的目标模式是泰勒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19) :B略(20) :C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21) :C略(22) :D略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布鲁纳。
(24) :C“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25) :B略。
二、判断题(1) :01902年的“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我国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3年拟定,1904年1月颁布执行的“癸卯学制”。
(2) :1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例子说明了“用进废退”。
遗传素质虽然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但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
(3) :0有得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说明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所不同,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4) :1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
权力威信是教师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传统以及社会心理优势而建立起来的威信。
信服威信是由于教师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与民主作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内心佩服而树立起来的威信,教师应该树立信服威信,而不应该追求权力威信。
(5) :0环境对人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影响不决定人的发展,因为环境作用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等特点,对于环境的影响,个体存在适应与对抗,“出淤泥而不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
(6) :1略。
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分别是社会、知识和儿童(8) :1无论是科学知识的日益融合和渗透,还是青少年儿童需要多方面发展的时代特点,都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9)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
(10) :1略。
三、简答题(1)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8)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 :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优点:方法灵活、能适时做出反馈与调整,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行动研究的缺点,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境的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四、论述题(1)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