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一)(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措施D.教育容2.能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是()()A.职业理想B.职业责任C.职业态度D.职业技能3.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4.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教师的()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用。
()A.知识B.能力C.期望D.方法5.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A.群体凝聚力B.课堂气氛C.群体规D.学校人际关系6.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比较灵活且适用围较广的一种观察方法是()()A.教育实验观察B.严格控制的观察C.全结构式观察D.教育现场观察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一表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A.部动机B.外部动机C.社会交往动机D.自我提高动机8.主“教育即生活,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的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B.实验教育学C.文化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9.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说的是一种()()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10.我国中小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物是()()A.市长B.县长C.镇长D.校长11.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12.()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正式独立。
()A.巴甫洛夫B.桑代克C.特D.詹姆斯13.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A.校长B.数据C.教导主任D.班主任14.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教学媒体的是()()A.标本B.挂图C.网络教室D.模型15.一个人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是意志缺乏()()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持性16.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存在于动物界的教育起源说是()()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7.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把评价分为()()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C.外部评价、部评价D.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评价18.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的现象叫()()A.注意的动摇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散19.少年期的年龄阶段是指()()A.3岁~6、7岁B.6、7岁~11、12岁C.11、12岁~14、15岁D.14、15岁~17、18岁20.()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B.视敏度C.视野D.明适应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打“√”或“×”。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2.道家的教育主“行不言之教”。
()()3.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好坏之分。
()()4.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控能力会减弱,所以总是做错事。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6.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7.素质教育就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8.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它所引起的行为及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暂时的。
()()9.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法规是《中华人民国教师法》。
()()10.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总是一致的。
()()11.定势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
()()12.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
()()13.教师智能结构是由教师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维度构成的有机整体。
()()14.运用实际锻炼法要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
()()15.马斯洛将认知、审美的需要列入归属与爱的需要之中。
()()16.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
()()17.新课改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18.教师周末在家对学生进行辅导,向学生收取辅导费,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是合理的。
()()19.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应归咎于家庭,与学校无关。
()()2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调节教师人际关系的准绳和润滑剂。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1)晓是来自农村的一名高三学生。
父母都是老实农民,他们天天含辛茹苦地劳作,想尽最大的努力为晓提供好一点的学习条件。
晓非常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以回报父母。
但是,随着高考的临近,晓的成绩却急剧下滑,平时会做的题在考试中也会出错。
晚上,他往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还会半夜惊醒。
(2)王宏业是一名城里的高三学生。
自小家庭殷实,父母对他关爱有加,爷爷奶奶更是对他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家人对他的各种要求都尽量满足。
他在学习上微小的进步也会让父母欣喜若狂,同时给予他各种物质奖励。
在低年级,王宏业的学习还较好。
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对父母的各种奖励也没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
高考临近了,但他一点也不紧,上课时往往心猿意马。
请从学习动机角度分析这两名学生在临近考试时出现不同状态的原因,并试述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2.某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室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
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
学生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
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倒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又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
请结合教育学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试述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并说出在你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有些教师说,他们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照样教了几十年的书;还有的老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为什么?()3.试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五、作文题(本大题共40分)题目:教师,我所向往的职业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者在教育构成要素中的地位。
★【错因分析】考生易混淆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各自的地位。
2.A【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是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才能产生模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
职业道德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本质。
【命题立意】考查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容。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或识记不清。
3.C【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错因分析】本题为常考题目,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识记不清。
4.C【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命题立意】考查心理学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错因分析】考生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认识不全面。
5.A【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命题立意】考查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6.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法的不同类别。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7.A【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会知识的不如勤于学习的,勤于学习的不如喜欢学习的。
它体现的是学习兴趣和部动机的作用。
【命题立意】考查学习动机的分类。
★★★【错因分析】考生对部动机的涵理解不深入。
8.A【解析】“教育即生活,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主。
【命题立意】考查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主。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9.B【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背景。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心境的理解。
★★【错因分析】理解有误。
10.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中小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物。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11.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错因分析】混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地位。
12.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心理学上重要人物的贡献的掌握。
★★【错因分析】记忆不准确。
13.D【解析】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命题立意】考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14.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现代教学媒体的类型。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15.C【解析】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一个人遇事犹豫不决是意志缺乏果断性的体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意志品质的掌握。
★★【错因分析】考生对意志果断性的涵掌握不准确。
16.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生物起源说的观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生物起源说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混淆。
17.C【解析】按照评价主体,可以分为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学评价类型的理解。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18.D【解析】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命题立意】考查注意的分散的概念。
★【错因分析】此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审题有误。
19.C【解析】少年期是指11、12岁~14、15岁这一年龄阶段,相当于初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