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经贸关系分析

中美经贸关系分析

大国关系中美经贸关系分析项卫星〔内容摘要〕中美建交20年来,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时出现分歧和摩擦。

目前影响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最惠国待遇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以及贸易不平衡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增长强势国家与竞争强势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日趋开放的潜力最大的市场与最大的开放市场之间的经贸关系,加强经贸合作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中国 美国 经济贸易关系中美两国经贸往来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784年“中国皇后号”商船从纽约开往广州的航程;而现代中美经贸关系则始于1972年上海公报的发表。

特别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时出现分歧和摩擦。

在中美建交20周年和《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签订20周年之际,对20年来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20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同年7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中美经济贸易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据中国方面的统计, 197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415亿美元,到1998年增至54914亿美元,相当于1979年的22倍多。

在1979年至1998年的20年间,双边贸易额累计达到3645亿美元(而美方统计显示,双边贸易在20年内增长了35倍)。

中国价廉物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弥补了美国市场因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中低档消费品停止生产或生产不足造成的需求缺口;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努力则为美国的技术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从1979年起,美国成为中国第3大贸易伙伴,1996年成为第2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在1980年是美国第24位贸易伙伴,目前已上升为第4大贸易伙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美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为26581个,协议金额为46218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为21411亿美元。

以协议金额排序,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居各国对华投资首位。

至于美商对华投资的领域,则涉及中国的机械、冶金、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农业、医药、房地东 北 亚 论 坛1999年 第3期产,以及金融、保险、外贸、会计、货运代理等试点开放的行业。

其中许多在华美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正在陆续追加投资。

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

其中福特汽车、摩托罗拉、大西洋富田、可口可乐等十几家著名跨国公司在华的资产已超过100亿美元。

以实际投资额排序,美国居对华投资国第2位,此外,近年来,中美两国的有关部门还就贸易、投资、金融、海关、技术标准与认证、涉外经济仲裁、电子商务以及经济全球化等领域的制度和实践进行了广泛而频繁的交流,为今后在有关方面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贸关系的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技术贸易也正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1998年3月20日《中美两国政府关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的正式启动,将有助于两国进一步拓宽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

中美建交20年来,尽管两国关系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跌宕起伏的历程,但从以上的事实中不难看出,两国的经贸关系却一直在迅速发展,两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石,在稳定和推动两国关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扩大合作的新的机遇层出不穷。

但与此同时,新的分歧和摩擦也不断出现。

从目前来看,影响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三个:(一)最惠国待遇问题最惠国待遇是贸易伙伴间相互给予的基本待遇,是签订于1979年7月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核心条款和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然而,该问题曾长期困扰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1993年2月,克林顿总统在一次讲话中提出要在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附加条件,即“中国人权状况的改善和对民主的尊重”。

同年3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国会作证时公开声称,最惠国待遇是向中国施加压力的重要手段。

同年5月,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公布了《总统关于中国最惠国地位的声明》,宣布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地位12个月,但1994年是否延长将取决于中国是否在改进人权状况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994年5月,克林顿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以后年度审议对华最惠国待遇时将把人权问题与之脱钩。

1998年6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将最惠国待遇更名为“正常贸易关系”(N TR)的议案,克林顿总统于7月22日签署此议案,从而正式生效。

但该议案并未改变年度审议的法律程序,由此决定了美国国内这种一年一度的政治表演将继续成为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永久性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为两国经贸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

而永久性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途径:修改《杰克逊—瓦尼克法案》或者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建立在国际公认规则之上的国际性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国承担国际义务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的加入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克林顿政府曾于1997年提出对华经贸三项战略目标,即:帮助中国加入全球经济体系;维持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和中国在亚太地区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地位;支持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健全的法制。

在这三项战略目标中,最关键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尽管美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美国带来的利益比把中国排除在外更多,但由于美国过于注重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获取现实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美国所能获得的长远利益,从而使美国政府提出了超出中国实际承受能力的过高要价。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政府几次大幅度降低工业品进口平均关税税率,并打算进一步降低(如在1998年4月的日内瓦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上,中国宣布到2005年,将总体的关税水平降低到1018%);世贸组织就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基础电讯以及金融服务贸易所达成的三项新协议也将推动中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

目前,就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而言,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日本等国。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作为世贸组织的重要缔约方,应该让中国享受发展中国家拥有的过渡期去达到世贸组织的要求(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短期内承受的代价相当大,美国应该保证中国从加入世贸组织中得到的经济利益至少与其为此付出的成本大致相当)。

如果美国坚持其过高的要价从而使中国被迫停留在世贸组织之外,不仅不符合世界经济贸易稳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将影响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贸易不平衡问题近年来,贸易不平衡问题、特别是美国方面所说的对华贸易巨额逆差问题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美国方面的统计显示,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 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3年贸易逆差达到22717亿美元,1995年增至33811亿美元, 1998年则达到569亿美元。

而中国方面的统计表明,在1979~1992年这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起转为顺差(达63亿美元),1996年增至105亿美元,1998年达到210亿美元。

统计分析表明,最近6年来,中方确实存在顺差,但中方的顺差远远没有美方统计的那么大。

特别是美方统计的1998年对华贸易逆差569亿美元,超过了中方统计的当年对美贸易总额(550亿美元),难以反映真实情况,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美贸易中,转口贸易占很大比重,大量货物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完成的。

据统计,1997年中美双边贸易中,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占中美贸易的38%,中国转口产品在第三地的增值往往达到30%~40%,由于美国通过第三地对华出口不反映在美国对华出口统计中,而中国的转口却反映在美国从中国进口统计中,从而导致逆差程度的严重夸大。

其次,自1993年以来,中国因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以及优惠的外资政策而成为世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对象国。

在投资中国的各国跨国公司中,美国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回报率上都名列前茅(如前所述,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投资总额已超过200亿美元)。

许多美国跨国公司利用其驻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销售,其中许多产品已经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并获得高额回报。

但在统计上,这种销售并不表现为美国对华出口。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产生和加剧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还有美方的主观原因。

如美国国会对华最惠国待遇的年度审议,严重影响了双方企业界发展长期经贸合作的决心和信心,因此失去了许多贸易与合作机会,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由于美国的过高要价而久拖不决,使得双边合作中的一些问题不能按照国际规则得以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边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和美国对华贸易的正常进行。

特别是美方在抱怨贸易逆差的同时,不但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其对华出口,而且还针对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制定了越来越苛刻甚至是歧视性的限制措施,使美国企业在中国失去了出口机会并让位于人。

如果这种政策不改变,美国就难以发挥其对华出口优势,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就难以改观。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三、加强经贸合作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

据1998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和联合国《统计月报》公布的统计资料,199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0554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位居世界10个新兴经济大国之首;而美国为76901亿美元,超过日本和德国的总和(70918亿美元),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

这不仅表明两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差距,而且也决定了两国的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

事实上,目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中大部分是消费品,而且其中的许多品种是美国国内已经不再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

由此可以肯定,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并不构成与美国相关产业的竞争,而且这些价廉物美的消费品还有助于疏缓美国的通货膨胀,使广大消费者得到实际好处。

这种互补性经贸结构应该继续成为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合作基础。

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上增长强势国家与竞争强势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

中国的G DP 年平均增长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在9%以上,1998年也达到718%,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