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解1.尼氏体:是神经元的结构中的一个生物结构,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游离核糖体组成。
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在人体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
2.平衡电位:把细胞内外某离子的电化学电位等于零时的膜电位,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
3.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4.自动节律性:心肌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5.外呼吸:又称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6.呼吸商: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与吸入氧气量的比值。
7.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球小管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65%-70%的现象。
8.血睾屏障:将生精上皮分为基底区和近腔区,并可阻止淋巴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到达近腔区,起到屏障的作用。
9.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呈长筒状与长骨长轴平行,由4~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组成。
10.福尔克曼管:中央管与骨小管以及位于内外环骨板和骨单位间的横向穿越的穿通管。
二、简答:1.结缔组织有哪些种类,简述其结构和功能。
答:种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结构功能: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
有免疫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保护功能。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
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2.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答: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
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
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3.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答: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
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
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4. 简述半规管功能。
答: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受器,各自的平面相互接近互相垂直。
这种排列使头部在空间作空间作旋转或弧形变速运动时,由于与旋转平面一致的水平半规管内每个毛细胞的纤毛都处于特定位置,动纤毛离鼻或头前最近,而最小纤毛或静纤毛离头最近。
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厘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眩晕、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现象。
5.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答: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颗粒白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另一类称为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加机体的免疫反应。
由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组成了机体对入侵异物和体内畸变细胞防御的全部内容。
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血凝反应。
许多因子的活化都需在血小板的磷脂表面进行,因而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了条件。
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能释放许多与血凝有关的因子。
6. 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答: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有次序的收缩和舒张,造成心腔内容积和压力有规律的变化。
压力变化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心腔内压力的变化,伴随着心内瓣膜有规律的开放和关闭,这就决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
心房收缩,心房压力升高,将血液挤压入心室。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时,心室压力增高,当室内压大于房内压时,使房室瓣关闭。
当室内压大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血流入心室。
7.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一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答:只有进入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
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对每分同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
当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或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即深而慢的呼吸或浅而快的呼吸对每分通气量影响不大,而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则不一。
8. 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答:食物经咀嚼被切碎,并于唾液混合。
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器官活动加强。
食物入胃5min左右,胃蠕动开始。
并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胃内食糜经胃排空排入十二指肠。
在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极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营养成分被吸收。
食物残渣进入大肠。
残渣中水分、无机盐有大肠吸收。
9.尿是怎样生成的?简述其基本过程。
答:尿的生成过程包括3个环节: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与排泄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水的重吸收率的多少不仅决定着尿量的多少,而且决定着尿的渗透浓度。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水的重吸收率的多少不仅决定着尿量的多少,而且决定着尿的渗透浓度.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介于皮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而髓质肾小管附近的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血管粗,因此肾的血流量大,平均每分钟 1200ml 血流经双肾,这有利于肾小体的有效率过率.肾动脉入肾门后,在肾窦内分支;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内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成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然后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于皮质和髓质内的肾小管附近,供应肾小管营养和进行重吸收作用.经过两次毛细血网,然后汇集成静脉,由小叶间静脉→弓状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或囊内压升高时,可使有效滤国压降低,尿量减少.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 反之尿量减少.10.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答: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蛋白和脂肪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种重要激素。
对糖代谢的作用: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葡萄糖变成脂肪酸,并抑制糖异生,降低血糖。
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肝脏合成脂肪。
抑制脂肪酶活性,较少脂肪分解。
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进入细胞;加快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促进蛋白合成。
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
胰高血糖素通过cAMP-PK系统,激活肝细胞的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
糖异生增强是因为激素加速氨基酸进入肝细胞,并激活糖异生过程有关的酶系。
胰高血糖素还可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同时又能加强脂肪酸氧化,使酮体生成增多。
胰高血糖素产生上述代谢效应的靶器官是肝,切除肝或阻断肝血流,这些作用便消失。
另外,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和胰岛生长抑素的分泌。
药理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可使心肌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心肌收缩增强。
三、分析:1、以胃肠分泌为例,说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过程。
胃肠道的消化腺的分泌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
非条件反射:食物对胃的刺激可引起胃、肠的运动和分泌。
此外,消化管上部器官的活动可影响下部器官的活动。
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引起胃的容受性舒张,以及胃液、胰液、胆汁的分泌。
食物入胃后,也能引起小肠和结肠运动增强。
条件反射:人在进食时,进食前,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和有关语言,都可以引起胃肠运动和消化腺分泌。
巴甫洛夫在1889年,设计了假饲实验,结果发现,狗吞入食物,通过口、咽、食管流出体外,但也能引起胃为液分泌。
只让狗观看食物,不让它吃食物,也会引起胃液分泌。
这是由于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作用于视觉和嗅觉,引起调件性反射。
如果在胃以上切断双测迷走神经,假饲时没有胃液分泌。
由此可见,迷走神经中含又可以促使胃液分泌的神经纤维。
消化腺的分泌也受体液调节。
体液因素包括胃肠道激素和组织胺等。
胃肠激素是胃肠道粘膜上一些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特殊化学物质总称。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是位于胃窦和小肠上段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
迷走神经的冲动以及对内分泌细胞的化学刺激,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
胰泌素又称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上段粘膜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
在盐酸和食糜作用下,可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胰激素。
胆囊收缩素是由小肠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
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作用于小肠时,引起胆囊收缩素的分泌。
肠抑胃素由小肠粘膜内分泌细胞释放。
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和抑制胃肠运动。
2.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卵巢、垂体和下丘脑激素浓度相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如何?答:月经周期开始时,血中雌、孕激素水平低下,对下丘脑负反馈作用弱,GnRH分泌增加,刺激腺垂体分泌FSH和LH。
FS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应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
排卵前一天左右,高浓度的雌激素增强GnRH和FSH、LH 分泌。
LH使成熟卵泡排卵,并维持黄体功能,分泌大量雌、孕激素。
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
排卵后,黄体分泌的雌、孕激素反馈抑制GnRH和FSH、LH分泌,使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浓度随即下降,子宫内膜剥落流血。
下一个月经周期又开始。
(1)增殖期的形成女性青春期开始,下丘脑分泌GnRH使腺垂体分泌FSH和LH。
FSH促进卵泡发育,并与少量LH配合使卵泡分泌雌激素。
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
至排卵前约1周,血中雌激素浓度明显上升,通过负反馈使血中FSH下降,LH仍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