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7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目的] 了解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现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的常用指标,学会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
[时间]2学时[内容]单元1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设计评价乙型肝炎(HB)疫苗预防儿童早期HBsAg携带状态的效果:某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一次对照实验。
一、基础研究某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地方性流行,12%献血员HBsAg阳性,90%居民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明显相关,男性PHC 年发病率为30/10万~75/10万。
在实施I-lB疫苗免疫计划前,曾对该地某农村地区儿童和孕妇的HBV感染流行率和发病率进行调查。
现况研究表明,儿童感染HBV的危险性最高。
纵向研究表明,30%新生儿具有从母体被动获得的抗—HBs,当被动免疫消失时,HBsAg流行率急剧上升,但在出生6—12月仍由3%婴儿具有抗—HBs,2岁时17%儿童HBsA~阳性。
在6~7岁时80%儿童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在13岁时儿童HBV感染率与成人相同(13%HBsAg阳性,91%既往或近期HBV感染)。
因此,在该地感染发生于生命的最早期。
二、实验设计N区离D市160公里,交通方便。
该区为一农业区,人口流动较少,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服务质量较高。
按随机分配原则进行分组,其中16个村庄接种HB疫苗,18个村庄接种安慰剂,见图7—1。
HB疫苗免疫计划的目的在于降低儿童携带状态发生率,该区所有从出生至2岁儿童均列为接种对象。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计算样本大小。
证明疫苗保护率为90%,把握度为0.9,α=0.01(单侧检验),算得需90名既往未曾暴露HBV者随访12个月。
由于34%的1~24个月龄至少已有一项HBV标志,且失访率为50%(于出生第一年婴儿死亡率约为20%,另有30%儿童不能按规定追踪),因此,本研究所需儿童数为273名或以上。
如把握度为0.95,α=0.01,则需327名儿童。
研究地区内,疫苗接种村(实验村)和对照村的地理分布示意图(指导书P57页)三、疫苗和免疫1.HB疫苗由某研究所生产,疫苗批号为77-102,每毫升疫苗含10/μg蛋白,疫苗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2.对照疫苗为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DTP),由某研究所生产,批号为77-204。
HB疫苗免疫计划于1978年9月开始,受试者连续接种三次,每次间隔一个月,每次皮下注射lml,1年后再加强一次。
对照组接种DTP疫苗,免疫程序同上。
于注射第一次疫苗的当天,第三次疫苗当天,第三次疫苗的三个月后,以及加强接种时取血样检测邢V标志。
疫苗接种记录有公共卫生护土完成,其内容包括:①受试者密码;②姓名、年龄、性别、母亲姓名、户主、村名;③疫苗接种日期和结果。
四、实验室检测本研究应用美国Abbott实验室生产的放射免疫试剂药盒,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
五、研究人群研究人群特征比较见表7-1表7-1 疫苗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构成比较对照组(n=267) 疫苗组(n=335)人数百分数(%) 人数百分数(%)性别男136 50.9 157 47.5 女131 49.1 176 52.5月龄1~12 146 54.7 200 59.7 13~24 121 45.3 135 40.3六、结果追踪12个月后,疫苗组和对照组HBV事件比较见表7,2、7—3。
表7—2 疫苗组和对照组最初血清学阴性儿童中在追踪12个月后儿童的HBV事件比较对照组(n=195) 疫苗组(n=238)人数百分比(%) 人数百分比(%) HbsAg(+) 14 7.2 4 1.7 HbsAg(-)和抗-HB(+) 6 3.1 3 1.2合计20 10.3 7 2.9抗-HBs(+) 7 3.6 222 93.3HBV(—) 168 86.2 9 3.8表7—3 疫苗组和对照组最初血清学阳性儿童中在注射疫苗追踪12个月后HBsAg携带率比较最初血清学状况对照组(n=72)疫苗组(n=97)人数HBsAg人数(%) 人数HBsAg人数(%)单项抗-HBc(+) 46 9 (19.6) 47 0 (0) 抗-HBs(+) 12 0 (0.0) 24 0 (0) HBsAg(+) 14 11 (78.7) 26 14 (53.9)问题:1.在本试验前,对该地居民邢V感染情况进行基础研究有无必要?为什么?2.本研究选择试验现场及对象是否合适?3.本研究关于样本大小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4.你对疫苗组和对照组可比性资料是否满意?为什么?5.还有哪些重要结果需要分析?6、你认为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单元二预防接种及其效果评价【目的】学习制订预防接种计划和评价预防接种效果。
【内容】一、预习内容1.预防接种的概念及种类。
2.计划免疫程序。
二、实习内容(一)制订预防接种计划:1.计划于2002年11月给某村婴、幼儿童进行基础免疫接种(即接种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百白破混合制剂、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
该村需要做基础免疫接种的人数如下表,请按表内项目制定接种计划,并计算各种菌(疫)苗的总需要量。
表1 _______乡________村基础免疫接种计划表2002年月日接种接种对象初种接种每人每次复种间复种每人每次总需制品名人数方法初种剂量隔时间人数复种剂量要量麻疹活疫苗出生8~12 26 皮下0.2ml 第二年22 0.2ml 个月初种注射复种一次脊髓灰质炎出生后2个20 口服1粒连服三次每次20 1粒糖丸活疫苗月初服间隔一个月结核活菌苗1岁以下20 皮内0.1ml 7岁、12岁各复50 0.1ml (卡介苗)初种注射种一次(复种前作结核菌素试验)百白破混合出生3个24 皮下0.5ml 连种3次每24 1ml制剂月初种注射次间隔4~6周(1)麻疹活疫苗:初种需要量=复种需要量=(2)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初服需要量=复服需要量=(3)卡介苗:初种需要量=复种需要量=(4)百白破混合制剂:初种需要量=复种需要量=将计算出的总需要量添入上面计划表内。
一般生物制品的禁忌证率为10%~15%,而菌(疫)苗损耗率也在10%~15%范围,故二者可相互抵消。
因此,计算时按其需要量来制订计划即可。
2.制订所需器材及消耗品计划所需器材及消耗品需用标准:(1)棉花:每10人次用5g。
(2)酒精:每10人次用5ml。
(3)碘酒:每10人次用2ml。
(4)注射器:根据不同菌(疫)苗选用1ml、2ml注射器,每人次1只。
(5)毛巾:每500人次1条。
(6)肥皂:每200人次4块。
按上面计划表内所列出的各种菌(疫)苗初种、复种人数、计算需用的器材、消耗品的数量。
3.接种效率、效果评价(1)接种率:指每100名应接种人数中已接种的人数。
表示实际接种的频率。
(2)完成率:指每100名可能接种人数中已接种的人数。
表示接种工作完成情况。
可能接种人数=应接种人数-(外出人数+有禁忌证人数)(3)禁忌证率:指因患病或某种原因不能接受某种生物制品接种的人数在每100名应接种对象中所占的比率。
(4)麻疹活疫苗保护率:是麻疹活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指标。
问题:(1)设此次接种麻疹活疫苗中(包括初、复种),有3人外出,有2人有禁忌证。
试求接种率、完成率、禁忌证率,并作出评价。
(2)在此次接种麻疹活疫苗1年后进行调查的结果,接受初种的26人中有1人患麻疹,对照组(未接受初种的易感人群)的20人中有12人患麻疹。
试求该麻疹活疫苗的保护率,并作出评价。
(二)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经本人和家长同意,对某校高中一年级446名学生,作为流感疫苗接种对象。
这些对象被分成10个班,每个班又都随机地分成相同数量的两组(按班级名簿顺序逐名交替),一组接种流行感冒疫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接种了破伤风类毒素。
这时,设计中使被检查者或担任调查者不知道谁接受了何种疫苗接种。
1968年11月6日和15日进行了两次接种,为测流行性感冒的血清抗体效价,第一次接种前,第二次接种后约一个月以及流行性感冒流行后的1969年2月26日连续三次采了血。
三次都来采血者377名(84.5%)。
根据血清抗体效价的升高判断发病率时,仅对采完血者进行了分析,第二次和第三次采血的血清里出现抗体效价上升四倍以上(根据HI——血凝抑制试验或CF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任何一项)作为感染流行性感冒的血清学诊断标准。
这个研究遇到1969年1月下旬流行性感冒A、B两型的流行(根据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仅根据研究人群的血清学诊断来源来观察流行性感冒的感染状况及疫苗血清学效果如下:表2 根据血清学诊断甲、乙型流行性感冒感染情况流行性感冒疫苗组和对照组组别合计感染流行性感冒A B A+B疫苗组199 8 30 3 对照组178 35 38 14 合计377 43 68 17表3 流感疫苗预防接种血清学效果组别合计第二次接种后抗体四倍增高者A B接种组199 168 117对照组178 --试对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效果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