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10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根据《环境影响分析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

故本次环评将进行生态影响分析。

10.1 生态环境现状10.1.1 拟建场址10.1.1.1 生态环境现状1、土地利用现状本项目位于济宁市北郊李营镇北尧村北,济宁至宁阳公路以东,日东高速公路北侧,距济宁市城市规划区边界约11km,厂区地理位置详见图2.1-1。

厂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本项目所在厂区土地利用性质为公共设施用地,用地性质符合要求。

项目国有土地使用证见附件11。

2、生物分布现状(1)植物现状该区域受人类干扰历史长、强度大,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

(2)动物现状在长期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较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

据调查,境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经消失。

目前该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昆虫类、鼠类、蛇类、蟾蜍、蛙和喜鹊、麻雀等鸟类。

家禽家畜、养殖种类有猪、牛、狗、鸡、鸭、鹅等传统种类。

区域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见表10.1-1。

表10.1-1 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表鸟类喜鹊、大山雀、大杜鹃、楼燕、家燕、鹌鹑、大嘴乌鸦、黄雀、灰燕、小嘴乌鸦等兽类黄鼠狼、野兔、刺猬、老鼠、野猫等两栖动物青蛙、蟾蜍等爬行动物壁虎、蛇等节肢动物蜜蜂、蜻蜒、螳螂、蚱蜢、蝉、蚊、蝴蝶、萤火虫、臭虫、三化螟、黄蜂等(3)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分布情况依据《中国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经逐一对照查询,评价区无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现场踏勘亦未见珍稀濒危植物。

评价区及周围也无国家保护动物。

3、生态敏感目标分布情况根据调查可知,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重点保护的文化遗址、风景区、水源地等生态敏感保护目标。

10.1.1.2 土壤类型及水土流失现状根据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省土壤图》(1990年3月)中的具体划分,厂址范围内土壤类型主要为褐黄色耕土。

通透性较好,褐土肥力一般,适种性广。

项目区所在地区土壤侵蚀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其中降雨和地形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

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采、乱堆乱放以及陡坡开荒、铲草皮、乱砍滥伐、乱牧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产生或加剧了水土流失。

根据国家关于全国土壤水蚀和风蚀按6级划分的原则和指标范围,具体见表10.1-2。

评价区土壤侵蚀为轻度侵蚀,侵蚀模数为680t/km2·a。

评价区每年土壤流失背景值为65t。

表10.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土壤侵蚀程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剧烈侵蚀模数(t/km2·a)<200 ~2500 ~5000 ~8000 ~15000 >15000 流失厚度<0.15 ~1.9 ~3.7 ~5.9 ~11.1 >11.1 10.1.1.3 景观生态现状区域内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现状因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物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决定。

评价区为本项目一期工程现有厂址,评价区附近主要为本项目东侧的济宁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填埋区以及济宁市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均为明显受到人类干扰痕迹的区域。

评价区内的道路、沟渠作为景观内的人工廊道,起到分割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的作用。

总体看来,拟建项目区的景观异质性较低。

综合分析认为:评价区人类干扰比较严重,人工化现象比较突出,生物组分异质化程度较低。

10.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0.2.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由于项目厂区内动植物已基本灭绝,因此,施工期不会对动植物造成不利影响。

施工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产生的土石方。

项目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降雨、台风、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包括开挖、回填、临时堆置表土等。

对本工程而言,工程的建设过程将带来土地占用、工程开挖、表土临时堆放、施工临时用地等对工程范围内的植被、土壤和地形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为进一步完善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应在施工场地和临时堆土场四周布设排水沟、沉砂池等临时防护措施,防止水流对裸露地表的冲刷,尽量避免增加新的水土流失。

施工材料分类堆放,并采用彩条布垫砂、石、水泥、表土等,尽量保证原有的地表组成物质。

在场地平整过程中,依地势进行场地布置,开挖的少量土石方用于坑凹回填或场平覆土。

结合施工组织和施工时序,合理利用施工场地,严禁任意扩大施工场地占地范围或改变施工场地位置。

项目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撤离临时施工设施,及时回复绿化。

10.2.2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的建设除了施工期的生态影响外,在其运营期也将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现有土地进行改造、建设和园林绿化,将会有一定数量的乔灌草引入,生物组分的异质性提高,生物量增加,区域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提高;由于加强管理,人为对绿地、林木的浇灌,生物生长量将大大提高。

10.2.2.1 土地利用影响本项目是在原址上进行的改扩建,因此建成以后对土地的利用类型、生态系统的改变不大。

10.2.2.2 对区域植被的影响随着本项目的绿化建设,引进多种观赏、防护等植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内植物的多样性。

由于绿化面积相对较大,因此生物量将有所增加。

10.2.2.3 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本项目建成后,厂区内主要以厂房、硬化路面为主。

通过绿化,增加乔木树种的比例并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增加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按照项目建设规划,厂区内道路两侧及各类设施处,均得到较好的绿化,它们作为廊道,能增加区内景观的连通性。

起分割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的作用。

同时还能起到阻隔恶臭气体扩散的作用。

因此,项目建成后,绿地景观的优势度能得到提高。

10.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0.3.1 施工期施工期间,采用的主要是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1、为了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建设单位应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在暴雨季节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并减少雨季时的施工,对施工道路的设计,土石方挖填等方案进行周密论证,优选出水土流失较少的方案。

2、在开挖建设中,应尽量避开雨季。

为防止雨季雨水无序进入建设区造成冲刷,需在厂址周围设置排水明渠,排水明渠采用浆砌块石形式,断面为矩形,该措施也应作为施工期水保的导水主导方案。

3、为将影响降至最低,设计中充分考虑水土保持,具体措施是:场区内设截洪沟,保证清污分流,将雨水排至场外;并进行植被、绿化,这样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美化了环境。

施工期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要尽量做到挖、填方的平衡,减少借方和弃方,开挖的土方尽量作为施工场地平整回填之用,不能回用应及时运往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处理,不能在场区内长时间堆存,其堆放场地须采取防止水土流失措施,如挡土墙等。

4、施工中所用材料统一堆放管理,设置专门的材料场。

5、施工中占用的非征用地,应及时恢复原有功能,实在不能恢复的,应采取补救措施。

6、加强施工管理,把拟建项目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植被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注意对地区植被的保护,采取措施,尽力减少土壤侵蚀。

10.3.2 运营期为减少施工期对植物的影响,施工中要尽量保护好周围的植被,施工过程要尽量实施绿化工程,最好与工程同步进行。

对于不到采伐期的苗木,应进行迁地移栽。

场内的较大的树在建设时应加强保护,必要时可进行异地移栽。

在工程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绿化建设,在物种配置时异地要选择适合当地的树种,注意乔、灌、草的结合,既要考虑生态功能,又要考虑美观的生态价值。

为美化环境,在垃圾焚烧厂工程建成后,应植树造林,办公楼和生活区前种植观赏花草,美化环境,使垃圾焚烧厂成为一个办公条件舒适、环境优美、善心悦目的人造景观。

通过增加垃圾焚烧厂的绿化面积,包括整个厂区的美化和立体绿化,可将厂区与周围环境进行绿色隔离。

绿地的布置从工艺角度考虑,一般来说,垃圾焚烧厂的绿地可分为场前绿地、防护绿地、缓冲绿地三种。

1、场前绿地位于垃圾焚烧厂的前区,以美化环境、防噪和除臭为主,种植常绿树、灌木、草地等,以丰富四季景色。

2、防护绿地主要是废气、恶臭卫生隔离防护绿地,呈带状布置在生产区和辅助区场界之间,带宽20~30m。

倡议北方高大树木、灌木、花卉和草类交替种植成密实的混合林带,对净化空气起到一定作用。

3、缓冲绿地分布在生产区内,对厂区废气、恶臭源一侧规则布置,对NH3、H2S等恶臭气体吸收效果好的树种,靠近粉尘源一侧布置对空气净化效果好的树种。

10.3.3 水土保持措施1、加强绿化,减轻雨水对厂区的冲刷。

2、加强焚烧厂的管理,控制各种项目的地表剥离,加强项目完成后对破坏植被的恢复。

10.3.4 其它生态保护措施对垃圾进出焚烧厂的道路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尽量避免经过居民密集区域,垃圾要密封运输,及时清扫道路,以免散落的垃圾对周围居民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焚烧厂应圈以围墙,以防出现非正常道路,无限制的随便进出,不仅不利于保卫,而且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威胁。

焚烧厂应对有毒有害或爆炸性物品如杀虫剂、除草剂、易燃物等,设置特殊的库房加以保管。

其他可燃性物品如柴油、汽油、润滑油等,应存放在有完整标记的桶或容器内。

10.4 土壤现状评价本次环评委托山东嘉誉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同时引用中持伊迪亚(北京)环境检测分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15日对厂区周边土壤环境二噁英进行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

10.4.1 土壤现状监测10.4.1.1 监测点位本次评价布设3个土壤质量监测点,监测布点情况详见表10.4-1(1)和图5.1-1。

表10.4-1(1)土壤现状监测点情况一览表点位名称方位距离(m)监测项目功能意义1# 拟建项目厂区————pH、Hg、Cr、Cd、Pb、As、Cu、Zn、Ni、阳离子交换量、氟化物拟建厂址土壤质量背景值2# 北尧村S 811pH、Hg、Cr、Cd、Pb、As、Cu、Zn、Ni、阳离子交换量、氟化物拟建厂址主导风向上风向3# 红庙村N 863pH、Hg、Cr、Cd、Pb、As、Cu、Zn、Ni、阳离子交换量、氟化物拟建厂址主导风向下风向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点表10.4-1(2)引用的土壤二噁英监测点情况一览表序号点位描述方位距离(m) 监测项目1#厂界南侧,距厂址约300米。

E116°38′19″,N35°31′47″。

S 300 二噁英2# 以垃圾仓为中心,西北偏北方向约1200米。

E116°38′15″,N35°32′24″。

NNW1200 二噁英3# 厂界西侧50米草地。

E116°38′21″,N35°32′3″。

W 50 二噁英10.4.1.2 监测项目本项目监测项目为:pH、Hg、Cr、Cd、Pb、As、Cu、Zn、Ni、阳离子交换量、氟化物、二噁英,共12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