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训与惩罚读书报告

规训与惩罚读书报告

权力之眼
——读福柯《规训与惩罚》有感
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闫月欣学号:2013141061050
福柯在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中,他对社会、权力、知识、话语的研究与探讨无疑独树一帜,在20世纪70年代他热衷于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运用自己的声望支持旨在改善犯人人权状况的运动,并亲自发起“监狱情报组”以收集整理监狱制度日常运作的详细过程,与萨特一起出席声援监狱暴动犯人的游行。

冒着危险前往西班牙抗议独裁者弗朗哥对政治犯的死刑判决。

1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他深入思考权力的深度结构及由此而来的监禁,惩罚或者过程的运作问题。

这些思考构成了他的“成熟之作”的全部主题--《规训与惩罚》。

本书的法文书名直译过来是《监视与惩罚》,但福柯本人建议将书名改为“discipline and punish”,即“规训与惩罚”,并赋予“规训”一新的含义,用以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2。

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酷刑的淡出,惩罚权力的策略,规训和监狱的诞生,具体讨论了犯人的肉体,普遍的惩罚,温和的惩罚,驯顺的肉体,规训的手段,全景敞视主义,非法活动与过失犯罪和监狱等内容。

《规训与惩罚》的开篇福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达米安因谋刺国王而被处以酷刑的残忍场面,刽子手“如同对地狱的模拟表演”对犯人的肉体实施严酷惩罚。

之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张严格规范的“巴黎少年犯监管所”作息时间表,这表现了惩罚方式的一个巨大变化,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对肉体的酷刑消失了,而与之替代的是一种更为温和的惩罚形式。

而这种变化的原因正是为了镇压群众因为同情心而模糊了罪犯与刽子手界线而进行的暴乱,为了平息民众和加强惩罚的社会功能,惩罚机制也不再重视于制造身体痛苦而选择剥夺精神自由这种看起来更“仁厚”的方式,权力对民众的控制也从肉体上升到思想。

第二部分则提到了惩罚的符号技术,为了应对更为精细而且广泛散布的罪行,惩罚的权力必须发展出一套新的结构与技术,惩罚应该转向一种“能够恰到好处显示事实犯罪的障碍性的符号体系,一种精心计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在司法领域的应用”3。

福柯提到惩罚的符
1百度百科“米歇尔·福柯”条目
2三联书店福柯《规训与惩罚》译者后记 2007-4-1
3北京大学周瑞宇《权力的眼睛——规训与惩罚》
号技术有两个主要的特点,罪行与惩罚的对应;符号得到广泛传播对民众的深刻影响。

在第二部分的末尾,福柯描绘了这样三种惩罚机制:君主制的、符号技术的、强制制度的。

而历史最终走向了第三个。

第三部分关于规训,福柯提出了更广义的惩罚——规训,规训的意义即利用惩罚的威慑与强制性对民众产生教育作用,使被操控者成为“驯顺的肉体”。

他通过对学校、军队、工厂、医院的考察进一步提出纪律在规训中的核心重要作用,并讨论了纪律是如何作用于肉体,使之变得顺从而有用,使肉体达到“可分解的单元性”,“自然的有机性”和“创生性”。

最后,福柯提出了三种有效且广泛作用的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检查。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福柯展开对监狱的分析,将之称为“彻底而严厉的制度”,指出监狱体制并没有减少犯罪反之诱发了更多的犯罪,然而人们依旧对监狱有着极大的期待,正是因为监狱制度的不可替代性或者是人们无法想象如何取代它,福柯有进一步讨论了监狱并不是为了消除犯罪而存在,它的存在是为了“区分犯罪、分配犯罪、利用犯罪”。

最后福柯提出监狱制度背后的权力策略都遵循着确定性、准确性、细致性和可控性的原则,甚至以民众无法直接察觉和理解的方式扩散到包括学校工厂医院等社会机构之中,形成一个“监狱连续统一体”。

初读《规训与惩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但是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读慢慢理解福柯想要表达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好多瓶颈,花了半个月磕磕绊绊地读完全书,但仍然对这本书的第一感想就是,震撼,这本被福柯称为自己最接近“完美”的社会学著作是继他的《疯癫与文明》后的又一部描述和分析权力的构成与实施手段的作品,借助刑罚的发展历史及监狱制度的演变过程论述了权力的运作,告诉我们正处于一个庞大的权力之网中却毫不自知的尴尬状态,向我们展示了权力是如何蔓延到我们精神最细微的方方面面,没有人能够逃离权力的眼睛,而所谓历史的进程不过是权力运作的自我调整而已,读后不禁让我毛骨悚然。

从以肉体为对象的公开酷刑到被认为是“更温和仁厚”的以剥夺自由为对象的监禁制度,是否真的是人道主义的胜利值得我们的欢呼呐喊?而福柯告诉我们这些不过是权力的自我调整,权力从对肉体的折磨到对精神上的囚禁,建立一个“规训”社会。

尽管公开残忍的酷刑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我们面临的却是一种更为细微更为繁琐的权力操纵下的惩罚,这种权力模式作为一套规训方案运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可怕的是我们深陷于权力之网却毫不自知,这种权力模式让我们形成一种自动的顺驯态度。

所以我们开始思考究竟在神秘面纱下的权力实施者究竟是谁,我们更关心的是权力背后的抱有阴谋个体的身份,却忽视了权力的
实施过程与方式,而福柯为何让人如此震撼就是因为他明而细致地指出了被我们忽视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权力之网,向我们展示权力之网的周密与连贯,我们日常的学校,工厂,医院,军队都囊括于其中,我们都在这样庞大的“监狱制度”中无法逃脱甚至毫无察觉习以为常,学生时代我们经历的大大小小的考试不仅是对我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更是检察权力的合法化以及对肉体监视评估;伴随我们一生的各种档案不仅是为了了解我们的基本情况,更是规训权力用来识别其控制对象的手段;,以及约束我们行为的各种规则纪律不也正是权力对我们的监控与支配么?而我们从未想过反抗,更无法想象从这张庞大的权力之网中获得自由,只能沦为这套规训权力模式下的工具与对象。

而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福柯对“全景敞视主义”的讨论与解释,英国哲学家边沁首次于1791年提出“圆形监狱”的概念,即“全景敞视监狱”。

按照边沁和福柯的说法和设计:“圆形监狱由一个中央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环形监狱的中心,是一个瞭望塔,所有囚室对着中央监视塔,每一个囚室有一前一后两扇窗户,一扇朝着中央塔楼,一扇背对着中央塔楼,作为通光之用。

这样的设计使得处在中央塔楼的监视者可以便利地观察到囚室里的罪犯的一举一动,对犯人却了如指掌。

同时监视塔有百叶窗,囚徒不知是否被监视以及何时被监视,因此囚徒不敢轻举妄动,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始终处在被监视的状态,时时刻刻迫使自己循规蹈矩。

这就实现了“自我监禁”——监禁无所不在地潜藏进了他们的内心。

在这样结构的监狱中,就是狱卒不在,由于始终感觉有一双监视的眼睛,犯人们也不会任意胡闹,他们会变得相当的守纪律,相当的自觉。

”4圆形监狱实现了囚室向心的可见性和横向的不可见性,被囚禁者是被探查的对象而绝不是一个交流的对象,他不断目睹着窥视他的中心瞭望塔的高大轮廓,却不知道自己在任何时刻是否被窥视,这就保证了“权力的可见但又无法确知性”原则,被囚禁者在权力目光的监视下对自己的行为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最终达到自我监视的效果。

而横向的不可见性则保证了“监狱”的秩序,如果被囚禁者是罪犯,就不会有串通的危险、集体逃跑的举动新的犯罪计划和相互的坏影响;如果是病人就不会有传染的危险;如果是疯人就不会有彼此施暴的危险;如果是学生就不会有抄袭喧闹闲聊荒废时间的现象;如果是工人,就不会有混乱、盗窃、串通等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现象。

全景敞视建筑不仅仅是监视的作用,甚至能够监督自身机制,在中心瞭望塔总管可以暗中监视所有的下属雇员:护士、医生、教师、工头、狱卒,通过不断评定要求他们使用他认为最好的管理方法。

全景敞视建筑模式是权力的行使变得更加全面而有效:减少了位于权力中心的人数,同
4百度百科“圆形监狱”词条
时扩大了受权力支配的人数,又通过这种等级化的权力管理方式提高了权力行使的效力,使权力在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干预,甚至在过失、错误或罪行发生之前不断地施加压力,防患于未然。

它通过“自动伸展的、毫不喧哗的方式”直接对个人发生作用,造成“精神对精神的权力”,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

通过福柯的深刻分析,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觉察到的那些纪律和规范对我们的巨大影响,而我们对存在于幽暗之处的权力之眼毫无察觉甚至习以为常,配合着权力,习惯了秩序,害怕混乱的自由。

而令我惶恐不已的是,这种残酷而精巧的铁笼事实上已经是我们身边已经实现的变种,今天的医院、军营、学校、工厂和行政机构都是按照这一模式建立起来的“规训机构”,每个人都在监视网络之中,被各种纪律、制度和奖惩约束,最后成为“驯服而有用的肉体”。

若是这一套权力运行机制应用于国家的话,权力势必将遍及社会的每一处细枝末节:机构和个体的每一场事件、活动,行为、言论监控权力延伸,弥散至社会机体最微小的粒子中去。

对于个人而言,不得不于强光灯下被无情地审阅,接受理性的评估,如同小说《1984》描述的监控社会也将变成现实。

读完全书,福柯用它独特的历史学分析方法,用具有鲜明文学色彩充满激情而又不失批判和理性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对权力运行机制的研究,而他写这本书的意图不仅仅是揭示真相、破坏常识或另辟蹊径,也并非是反权力,要社会撤除监狱、规训,更多的是一个启示录的作用,让我们正确地审视规训和权力。

我的感想是,权力机制的存在是客观的,无非好与不好,权力的废除既不可能,也意味着社会的混乱,但权力的渗透,微观权力的包围,也并不意味着仅仅是监控犯人。

福柯指出监狱和权力的机制如此庞大而细微,我们如何从中脱身?如何获得自由和救赎,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但我们至少看到其存在,“只要我们还拥有自由思考的能力,质疑批判的精神,便不至于丧失掉最后的尊严,即使已经沙土没颈,还能够昂首保持高贵的呼吸。

”5
5豆瓣读书《我们为何读福柯》。

相关主题